文/宁彩霞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但他凭借其中一首足以名垂诗坛。这位诗人是张若虚,这首诗是《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整体感受
1.请学生说说初读感受,或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读读、谈谈。
2.配乐朗读。(配乐宜用洞箫曲《春江花月夜》,以收清净幽远之效)
提示:全诗36句,每4句一转韵,共9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学生静静聆听,要注意全诗的音韵节奏声韵之美。——置身诗境,吟咏诗韵
思考:有人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大师级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也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给予这么高的赞誉?下面我们就随着闻一多先生的解读去领悟张若虚的诗心吧。
PPT: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品读诗歌
1.强烈的宇宙意识
(1)为什么闻一多先生首先说这里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呢?你能找出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宇宙意识吗?(板书:宇宙意识)请你读出来。
PPT: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分析: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的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板书:月明)人生代代绵延不绝,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他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感叹问月的八句,整个体现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前四句诗人在探索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问题,这是人类永远探索的哲学命题,自然无解。既然没法回答,于是转入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实际上他在慨叹什么?
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永恒,但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相传,绵延久长,与明月共存,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也就是我们无法追求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追求生命的宽度、深度。所以诗人表现的情绪是“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而这正是源于张若虚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对生活的自信。
(2)比较鉴赏:张若虚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与他人有何不同?
其实,张若虚并非第一个对人生宇宙探索之人,在他之前就有,在他之后仍然有人探索着,你能咏出这样的诗句吗?
PPT:宇宙人生哲理诗句: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追问:这些诗句主题基本是什么?
分析:哀叹人生之短,宇宙无穷。尤其是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他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停留在个体层面上,境界相对不高。
诗人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盛赞生命。张若虚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因此,闻一多称赞此诗展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寂寥的世界”。(板书:迥绝)
——不仅停留在个体层面上,而是扩大到绵延久长的人类,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境界更高。——以意逆志
过渡:诗人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谁的情?游子思妇的纯洁的爱情。(板书:纯洁的爱情)
思考:是什么让诗人由宇宙意识转向讴歌纯洁的爱情的?文中哪句话哪个字可以看出?
分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待”字。她在等待什么呢?原来,一轮孤月永照长江,是等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所以她不离开,徘徊不定。这个拟人用得真好!月儿在等待,只见到长江送流水,正所谓“江月有恨,流水无情”,怎能不更添愁意?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转到人的期待上来。即由等待意中人的孤月想到离人的相思。“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很好地引出下文。
追问:为何诗人会关注游子思妇的情感?
分析:(1)社会背景:因为唐朝,特别是盛唐,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所以出现许多外出求学、求仕途、经商,或服兵役徭役的人,造成了很多离人的现象。(2)自身:据文推测,诗人创作此诗时,也许宦游在外,也许羁留他乡。——知人论世
2.纯洁的爱情
(1)江月都有情,人何以堪!诗人想到了游子思妇纯洁的爱情,从哪句到哪句写他们的相望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江潭落月复西斜”。齐读)
(2)“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写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
分析: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这个分手的地方,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漂泊不定的旅愁,于是想到了远方的妻子在某处明月楼上思念自己。从结构上来说,是总写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恨,相思之情。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3)如何写女子的相思之情?
提示:“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抓“徘徊”之月、“卷”“拂”动作描写揣摩思妇的心理。
分析: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①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②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可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她怕见这恼人的月光,于是思妇卷起玉户帘,拂净捣衣砧,可卷起玉户帘,却卷不走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写给游子缝制寒衣。诗人借“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烘托了女子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月色可恼,可思妇又痴想能追随月光,跨越时空和游子相伴,“我寄愁心与明月”,追月照夫君当然不可能,“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那我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可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我又何时才能见到夫君啊!
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这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短暂,却真实可感,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4)同样,游子对思妇充满相思之情。诗中哪几句写游子的感情?
提示:“昨夜闲潭梦落花”四句。请个别学生朗读这四句。
问: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写?(梦境)
问:写游子的诗句用了哪些意象?(闲潭、落花、流水)
追问:“落花”“流水”两意象有何特定内涵?
PPT: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十国·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可回家日子遥遥无期,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复西斜(板书:月斜),想借明月寄托相思都不可能了,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好不怅惘。
(5)与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张九龄《望月远怀》作比,在抒写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范围和境界方面有何不同?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了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么理解?
PPT: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远怀》)
分析:同样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苦但快乐着!
《望月远怀》从一个人的视角进行描写,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写,不如课文大气。
《春江花月夜》作者用“谁家”“何处”的互文方式,表现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
3.无限的同情心
正因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所以诗人在最后四句抒写由爱情辐射出来的无限的同情心。学生齐读。
思考:怎样理解诗人的同情心?
分析: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板书: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普天下的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能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他们大概和我们一样只得无奈吧,对所有离人充满了无限的同情。“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你我他的心上。
4.迷离的美景
(1)诗人思索的强烈的宇宙意识和想到的纯洁的爱情以及对所有离人的同情心,都是由什么引发的?
提示:春江花月夜美景(板书:美景)
追问:诗中描写春江花月夜最美之景的语句在哪?(1~8句,齐读)
(2)思考:诗句前面的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连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沙。
示例:诗人抓住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心驰神往。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3)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学生讨论作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意境特点:寥廓深远、气势宏伟、幽美恬静、静谧迷离、澄澈空灵——缘景明情。
小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寥廓深远、静谧迷离、澄澈空灵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5.我们可以给闻一多评论中加一句什么?(加“有着迷离的景色”)(板书:迷离的)
四、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寥廓静谧、空灵迷离的水墨丹青。在这幅画面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成了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花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而《春江花月夜》带着这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这触动灵魂的诗句吧,在集体诵读中结束课堂。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本诗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板书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月生 迷离的美景
月明 迥绝的宇宙意识
月斜 纯洁的爱情
月落 无限的同情心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