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4-07-25 17:12文/冀虹飞
新课程·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建技能院校

文/冀虹飞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比较侧重的一个工作点。从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难的原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相适用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在目前高校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有机会又面临着挑战。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国内高校发展的瓶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这些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鸿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拥入就业市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压力也更大,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办学历史短、学科建设起点低。由于缺乏历史文化、科研和学术沉淀,也没有丰富的社会人才、经济、信息等资源作依托,加上不少专业学科建设起点低、底子薄、师资弱,学生可利用的相对成熟或稳定的教学、信息和校友资源极其有限。再次是缺乏认可度,社会偏见严重。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检验与认可有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市场拓展难度大,就业市场依托力量既单薄又不稳定,加上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有的就直接否决该校毕业生,认为新建院校再优秀的学生也是二流的人才,而老牌院校再差的学生也是一流的人才。

二、就业能力的界定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劳动力市场内

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的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术和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有以下两个理解范畴:(1)多种能力的融合:就业能力是主体在接受知识传递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的,主动寻求满足实现就业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业相关的能力。(2)动态的发展模式:就业能力一定是一种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动态能力。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相对于国内一流高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因此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地方高校长期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同时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通才与专才的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考虑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英国一些大学的做法,英国的Luton大学

注重创建与提高就业能力相关的教学模式。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的培养细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其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如进行深入学习所需的各项技能;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所需的各项技能。Luton大学创新性的将就业能力细分为13项就业技能,并对所有13项技能进行评价,目的是向用人单位提供尽可能详尽的学生就业信息。毕业时,学生在取得学习成绩单的同时,还将取得一份技能记录单,记录单上将记录学生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及其水平,从而可以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各位学

生的特长与不足,并预先计划其未来所需培养的技能。此外,记录单将包含构成就业能力的各项技能的全部信息,提示学生们学习了哪些技能,以及各项技能的评价记录。

2.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就业能力是一个具有比较鲜明个性化特征的概念,因而致力于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帮助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给予个性化的帮助或者个人发展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每个学生的就业技能。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行政管理,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找到工作,关注点是就业率而不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很好地考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这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可以成立功能更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去选择教学安排。通过特定的教学安排,使自己具备与自身品质特征相匹配的特定就业技能。例如,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就应该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满足具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等硬性条件之外,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以此增加学生在日后工作竞争中胜出的几率。那么,创造条件让师范类学生去提升自我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在师

范生的就业培养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应从以往的“成品包装”转向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全程、多方位的培训和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重视和提供“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1)自我评估。即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客观而准确的自我评估,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选定适合的生涯路线,作出最佳的生涯抉择。(2)职业环境分析。指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3)职业规划决策。通过自我评估、职业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职业目标进行的规划决策。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惑,大学生的困惑呼唤全面系

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伴随人的大半生,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就应该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因此我们倡导的是“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覆盖全体学生和大学生活所有阶段。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群体类型,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设计相关的活动,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宗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62-63.

[2]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91-94.

[3]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3.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新建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