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胜公路北盘江大桥钢桁梁架设施工过程分析

2014-07-25 06:38:32曹春明易伦雄王碧波
交通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压重加劲梁桁梁

曹春明 易伦雄 王碧波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50)

北盘江特大桥为主跨636m的单跨双铰简支钢桁梁悬索桥,是沪瑞国道主干线镇宁至胜境关公路段的控制性工程。上部结构钢桁梁施工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施工中节段之间的连接方式对施工过程中加劲梁的应力、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选择加劲梁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法是保证既达到设计的成桥状态,又使施工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加劲梁装配应力过高的关键[1]。文中主要介绍该桥钢桁梁架设施工方案的确定及该方案的计算分析。

1 加劲梁结构形式

本桥采用钢桁加劲梁,由主桁、横梁、上下平面纵向联接系以及桥面系结构等组成,见图1。

图1 北盘江大桥主桥横断面图(单位:cm)

主桁采用带竖杆的华伦式桁架,桁高5.0m,节间长3.5m,纵向2片主桁间距与主缆间距相同,为28.0m。横梁为桁架式结构,纵向7.0m设一道,横梁与主桁等高,为5.0m,节间长度3.5 m。上、下平面纵向连接系采用交叉型,横梁的上、下弦杆分别作为上、下平联的撑杆。钢桁梁全部杆件均选用制造简单、安装方便的 “工”形构件[2]。

桥面系结构由桥面板、纵、横肋和纵梁组成,纵向通长连续。桥面横向共设5片纵梁,桥面板通过纵梁搁置在主桁横梁之上,纵梁与横梁间设置盆式橡胶支座。

2 加劲梁吊装及连接施工

加劲梁采用缆索吊装施工,立体梁段架设,全桥共47个节段。除中间梁段吊装节段长19m外,其余均为14m(见图2),最大吊重130t。

图2 北盘江大桥加劲梁节段划分示意图(单位:m)

对于以钢桁梁作为加劲梁的悬索桥,施工架设方案对施工过程中加劲梁的应力、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选择合理可行的架设方案是钢桁梁设计的关键[3]。

2.1 加劲梁架设方案确定原则

(1)节段连接的必要性。桥址区位于峡谷地带,风场环境复杂,钢桁梁吊装时要尽早连接,以确保结构在施工期间的抗风安全,减小施工期间的风致振动,方便人员施工。

(2)节段连接的可操作性。钢桁梁各节段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调节量仅为螺栓与螺栓孔之间的间隙,而且还有一定制造误差,因此只有钢桁梁节段之间位移量较小的时候才进行连接,尽量避免强迫连接。

(3)结构受力的安全性。既要保证施工过程中钢桁梁结构安全,又要尽量减少成桥后不可消除的架设内力,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受力需要加大杆件截面,造成结构用量的大幅增加而导致全桥工程造价的提高。

经多方案比选,综合考虑国内外既有施工方案优缺点后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架设方法。

2.2 钢桁梁架设方法

(1)钢桁梁由跨中向两端进行吊装,吊装前11个钢桁梁节段时将上弦以冲钉连接,再吊装2个节段后将该批梁段共17个梁段的上弦刚接,剩余节段在吊装就位后即与相邻节段的上弦刚接。

(2)从1/4跨位置向两侧对称吊装桥面板。

(3)从跨中向两边对称以二期恒载的等代荷载进行压重施工。

(4)从跨中向两边对称将加劲梁节段间的下弦杆转化为刚接。

(5)撤掉二期恒载等代压重荷载,进行桥面铺装及附属结构的施工。

3 加劲梁架设施工过程计算与分析

计算程序采用BNLAS桥梁结构非线性计算软件,对北盘江大桥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3。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计算模拟加劲梁从跨中向两端对称逐段吊装。结构的边界约束条件为:主缆锚固点和塔底固结约束,加劲梁端部仅采用只压竖向约束。

图3 北盘江大桥空间计算模型

3.1 吊装钢桁梁

钢桁梁吊装时线形受主缆线形影响,最初为中间低、两边高的凹曲线,节段上弦互相挤压,下弦互相分离而出现“张口”[4]。随着钢桁梁吊装节段增加,主缆刚度增大,凹形竖曲线会逐渐趋于平缓,待各节段上弦之间位移接近时就可对钢桁梁节段上弦进行连接。

首先吊装跨中的1号节段,然后依次向两侧对称吊装,在吊装4(4”)节段之前,因主缆变形较大,各节段接口之间位移差较大,竖向位移差最大达到37mm,纵向位移差最大达到26mm,冲钉无法连接相邻节段,可采用橡胶垫片将接头进行保护。继续吊装4(4”)和5(5”)节段,主缆承受约11个节段重量之后,主缆刚度逐渐增大,每吊装一个节段引起主缆变形幅度大为减少,各节段接口之间位移差也随之减少,上弦接口最大竖向位移差减至1.2mm,最大纵向位移差减至2 mm,此时将节段之间上弦接口采用冲钉连接(计算时采用限制线位移,放松转角约束模拟),各阶段下弦杆间无连接。继续吊装6(6”)~9(9”)节段,每吊装一个节段均与已吊装节段间上弦采用冲钉连接。

吊装完17个节段以后,计算发现钢桁梁节段之间竖向位移非常接近,此时将已吊装的17个节段上弦之间的冲钉连接转为刚接(高强螺栓连接),再依次吊装剩下节段,每吊装1个节段均与已吊装节段间上弦刚接。在钢桁梁吊装过程中,上弦杆最大应力为86.1MPa,腹杆最大应力为50.6MPa,吊索最大应力为270.1MPa,各杆件最大应力基本出现在跨中附近。钢桁梁吊装完成后与成桥状态相比最大位移为3.343m,节段间下弦接口处位移差见图4。

图4 钢桁梁吊装完成后各节段下弦接口处位移差

由图4可见,各节段下弦接口处最大竖向位移差为1.8mm,最大纵向位移差为6.7mm,均出现在端部,这主要是由于钢桁梁端部节段纵向只有1根吊索,且支座为只压支座导致的,其余位置竖向位移最大仅为0.7mm,纵向位移差为6.3 mm,这说明钢桁梁吊装完成后线形已趋于平顺。

3.2 吊装桥面板

桥面板采用缆索吊从1/4跨位置(11和11”节段处)向两侧对称吊装,置于钢桁梁上支座处。桥面板吊装选择从1/4跨位置往两侧吊装主要是从主缆变形均匀,钢桁梁节段间受力较小来考虑。桥面板吊装过程中上弦杆最大应力为148.3 MPa,腹杆最大应力为91.2MPa,吊索最大应力为509.3MPa,各杆件最大应力基本出现在起吊点和跨中附近。

桥面板吊装完成后,钢桁梁与成桥状态相比最大位移为1.120m,钢桁梁形成的凹形竖曲线进一步平缓,各节段间下弦接口处位移差见图5。

图5 桥面板吊装完成后各节段下弦接口处位移差

由图5可见,节段间下弦最大竖向位移差为1.8mm,最大纵向位移差为3.7mm,均出现在端部,原因与前述一致,其余位置竖向位移差最大仅为0.4mm,纵向位移差为2.3mm,接口间位移差进一步缩小。

3.3 二期恒载等代荷载压重施工

本桥二期恒载重约48kN/m,约占加劲梁总重的24%。对于二期恒载是否采取等代荷载压重施工进行了比较分析。

(1)二期恒载不等代荷载压重施工。桥面板吊装完成后直接就将钢桁梁下弦刚接,然后再焊接桥面板,施工二恒。采用该方案时,若钢桁梁设计制造线形采用成桥线形,因二恒未压重,钢桁梁下弦依然处于“张口”状态,除端部节段以外节段间下弦接口竖向最大高差为0.4mm,纵向最大位移差为2.3mm,需强行将钢桁梁下弦刚接,施工难度大,连接困难,但成桥后钢桁梁杆件应力与采取压重方案的杆件应力相差不大。若钢桁梁设计制造线形采用二恒未施工前钢桁梁线形,则节段易于连接,施工便捷,但成桥后钢桁梁杆件应力(见表1)与采取压重方案的杆件应力高。

表1 二期恒载不等代压重成桥后主桁架各类杆件及吊索最大、最小应力 MPa

(2)二期恒载等代荷载压重施工。桥面板吊装完成后采取二恒等代荷载压重,然后再将钢桁梁下弦刚接,焊接桥面板,撤掉二恒等代压重荷载,施工二恒,成桥时钢桁梁各杆件应力见表2。

表2 二期恒载等代压重成桥后主桁架各类杆件及吊索最大、最小应力 MPa

由表1、表2可见,二恒不等代压重施工比压重施工弦杆应力最高达35.9MPa,如果在设计时考虑上述增加的应力,钢桁梁需增加约9%的钢料,因此从经济性考虑最终还是确定采取二期恒载等代荷载压重方案。

二期恒载等代压重施工过程中,上弦杆最大应力为90.3MPa,腹杆最大应力为55.6MPa,吊索最大应力为640.3MPa。

3.4 连接钢桁梁下弦

二期恒载等代荷载压重施工完成后,此时钢桁梁与主缆已基本达到设计成桥线形,最大位移差仅为2mm,节段间最大竖向位移差仅为0.4 mm,最大纵向位移差仅为0.2mm,连接钢桁梁下弦就相对简单。下弦刚接完成后,再连接节段间上下平联。钢桁梁下弦连接过程中,上弦杆最大应力为73.6MPa,下弦杆最大应力为12.9 MPa,腹杆最大应力为35.2MPa,吊索最大应力为610.3MPa。

3.5 焊接桥面板

钢桁梁节段间下弦刚接后,即可撤去二期恒载等代压重荷载,进行桥面板现场焊接施工,最后进行桥面铺装及附属结构施工。

从以上计算结果来看,钢桁梁各杆件架设过程中最大应力为148.3MPa,吊索最大应力为640.3MPa,均小于材料允许应力,整个架设过程是安全可靠的。同时计算成桥线形与设计线形仅相差2mm,架设过程中对线形的控制较好,节段间连接也是易于施工的。

4 结语

在北盘江大桥设计过程中,针对桥址处地质、风环境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对钢桁梁架设方案进行了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合适的。架设过程中结构安全,施工便捷,经济性较好,成桥线形满足要求。

目前该桥已建成通车,加劲梁架设完全按照设计确定的方案实施,架设过程中杆件应力、加劲梁位移及实际成桥线形基本与计算保持一致。该桥的建成对类似钢桁梁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王忠彬,沈锐利,唐茂林.悬索桥钢桁架加劲梁施工方法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1):117-121.

[2]王碧波,易伦雄.镇胜公路北盘江大桥主跨636m钢桁梁悬索桥设计[J].桥梁建设,2009(2):44-57.

[3]钱冬生,陈仁福.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M].修订版.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周昌栋,潭永高,宋官保.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压重加劲梁桁梁
不同加劲梁重量下的悬索非线性振动特性
不对称斜拉桥压重混凝土施工工艺
四川建筑(2022年2期)2022-06-19 17:25:47
双缆多塔悬索桥塔梁受力特性研究
基于无应力状态起拱法的钢桁梁桥预拱度研究
卸载程度对铆接钢桁梁桥加固效果的影响
一种弯桥梯形压重的技术创新
自锚式悬索桥构件参数对恒载状态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钢桁梁拼吊装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22
改进压重效果以提高长输管道系统可靠性
羊曲水电站钢桁梁桥承载能力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