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安国+高建伟
郑文堂,1960年7月出生,山西潞城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美尼亚工程院外籍院士。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格莱摩根大学荣誉博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长等职,2011年9月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英国格莱摩根大学荣誉教授,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出版专著12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5项,曾荣获全国党建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
当前,首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快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卓越农林人才。作为市属农林高校,北京农学院致力于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卓越农林人才。现代卓越农林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培养?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郑文堂。
记者:北京市争取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建设美丽北京、世界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农学院如何在首都城乡一体化实现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文堂: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农林院校,已经有58年的办学历史。5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中间有一批杰出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有一批优秀的涉农企业家、有一批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政府高级管理人员、有一批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特别是学校近年来在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北京把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和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以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亟需一批具有生物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农林人才。
作为市属农林院校,北京农学院的人才培养立足于北京独特的区位特征、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产业格局、文化优势等,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定位、目标、规律、特征、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努力为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养现代卓越农林人才。
记者:您认为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郑文堂: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来看,我认为卓越农林人才主要应具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担当意识、大爱情怀这四个方面的素质。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它是一个人在处事行事中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作为一名卓越农林人才,既要养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农、爱农,全面学习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理论、知识和技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用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手段解决新时期、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作为一名卓越农林人才,要不断追求新知、上下求索,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规律、新模式、新组织、新技术、新手段、新品种、新成果,努力掌握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致力于解决土地、资源、食品、环境,以及雨雪、冰灾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除了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外,我们还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作为一名卓越农林人才,要主动把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融入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志愿到“三农”发展最需要、到首都发展最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去创业、去建功立业,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此外,我们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作为一名卓越农林人才,要拥有一颗爱人、爱己、爱家、爱校、爱农、爱党、爱国之心,自觉践行北农精神、北京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一系列优良传统,通过学校富有特色的女子国旗班、红色“1+1”、双百对接、“村官”挂职锻炼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农户、农企等,带着深厚的感情帮村扶户,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把足迹踏遍田间地头,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当然,“卓越”的标准绝不仅仅指我们所概括的四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个体、行业、领域,对“卓越”的要求不尽相同,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地探索、挖掘、研究和实践。
记者:北京农学院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方面做了哪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郑文堂:一是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筑牢人才培养根基。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出台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在专业建设、教材更新、课程设置、实验实训等方面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打造了“公共通识、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三平台,构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卫生与心理健康模块、科学研究方法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体系,实施了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3+1”实习实践教学方案,在园艺学、动物医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启动了“卓越农艺师”和“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学校适时调整与完善专业群,农科专业突出都市农业规划布局、生态涵养、籽种生产与设施生产、加工贮藏、质量安全管理等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对都市农业产业链实施农科教育的整体优化;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社会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农专业加以改造,使非农专业与优势农科专业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设置包装工程、会展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打造出具有鲜明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集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筑牢平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围绕着首都农业、农村、农民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设施、籽种、观光、生态农业等业态和功能需求,建立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通识性基础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扩充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主编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特色教材,创建了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教材为主导,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及精品教材为核心的都市农业特色教材体系。
二是构建科研助推体系,增强人才培养活力。科学研究有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围绕都市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了植物科学学科群、畜牧兽医学科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学科群、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农林经济与文法学科群“五大都市农业学科群”,打造了农、工、管、文、经、法融会贯通的优势平台,为满足学生求知、求变、求新需求,为增强人才培养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聘请涉农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涉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与校内专家教授共同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团队,通过聘用学生为团队科研助理,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科研攻关,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的强烈学习愿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人才培养活力。学校以农业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为依托,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重大需求,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与产业技术经济、经济植物种质创新与生态调控、经济动物育种与中兽医药理论与技术、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林关键技术、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检测等重要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批重大奖励,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广大教师及时掌握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最新技术、知识、信息,并将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广泛开展各类“三农”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通过“三农”学术沙龙、“三农”文化节、食品文化节、新农民学校、田间地头培训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和学科竞赛,活跃了学校的学术和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增强了人才培养活力。
三是完善开放办学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开放办学有助于发挥人才培养的协同优势。学校立足于北京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单位、涉农企业、重点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第一,构筑“校政联合”培养平台。通过与北京市教委、科委、农委等政府部门签订共建协议,与平谷、门头沟等区县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及时了解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需求、导向和部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特别是学校与郊区县政府联合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培养培训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的充分肯定,李源潮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第二,构筑“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通过与首都农业集团、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借助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提高学生城乡发展规划、设计、贸易、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第三,构筑“校校联合”培养平台。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借助于重点高校雄厚的教学、科研资源,有针对性地强化卓越农林人才的塑造和培养。第四,构筑“校科联合”培养平台。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项目攻关、导师互聘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卓越农林人才的创新意识。第五,构筑“国际合作”培养平台。通过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签订“3+1”人才联合协议,学习借鉴其在服务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拓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视野。
记者:请您结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谈一谈学校未来的发展?
郑文堂: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不断超越的事业。围绕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目标,学校将不断创新办学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办学软件和硬件建设,以教学为基础,以学科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师资为保障,不断探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从而使学校农林人才的培养更好更快地适应首都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新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学校在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硬件环境、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努力实现“一流”。我们将不断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
目前,学校正在以今年6月即将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全面推进“更名大学”工作,以“更名”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为培养现代卓越农林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打造更优质的环境。
微访谈:
记者:您的兴趣爱好是?
郑文堂:读书,散步。
记者:您平时喜欢看哪方面的书籍?
郑文堂: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等方面的书籍。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郑文堂:求真,务实。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郑文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记者:您崇敬的教育大家是?
郑文堂:蒋南翔先生。
记者:您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
郑文堂:一名好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担当意识和大爱情怀。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郑文堂:好教师应该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立德树人、学生为本。
记者:您心目中最理想的书记、校长是什么样的?
郑文堂:作为一名高校的党委书记或校长,应该具有深邃的办学理念、宽阔的战略思维、清晰的发展目标,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记者: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郑文堂: 努力工作,勇于担当,不留遗憾。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