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文本,品味语言魅力

2014-07-24 23:44:53赖育红
新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鱼语言文字语境

赖育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笔者以为,要以课文为“例子”,把目光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上,从而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一、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内涵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文章内在的意蕴、情趣等都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词句一旦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会变成抽象的符号,毫无灵性、神韵可言。也正因为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而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的内涵。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纸上》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呆呆”这个词在字典里有三个意思:①傻,愚蠢;②不灵活,发愣;③停留,逗留。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习惯用“呆呆”来形容某个人傻,但文中的“呆呆”就不是“傻”的意思,而是“发愣”的意思,就是看得入了神。当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了“呆呆”的意思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呆呆一词中,你体会到青年是怎样看鱼的?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位青年?”此时,学生结合语境,深入思考,就能用上“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屏息凝神”之类的词语形容青年看鱼的专注。当学生有了这些感悟之后,我又结合语境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位青年专心地看金鱼的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了,感受也非常丰富:如有的学生说可能在看金鱼的形状,有的说可能在观察金鱼的颜色,还有的说可能在看金鱼是怎么游来游去的?可以说,在这样具体的语境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呆呆”所蕴含的内涵,而且也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了青年的全神贯注,为全面把握观鱼青年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选择品味点时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可以是文本中用词的精彩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精当之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独到之处,还可以是别具一格的修辞等等。

二、品词析句,领悟语言秘妙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其实,我们的课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处处充满“美”呢?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准确得体、生动流畅,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音韵节奏美,感受到语言的组合搭配相宜、动静结合、整齐匀称等。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在学生读完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当时妇女生活的贫困和洋人的可恶。但我不满足于此,又接着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妇女的生活贫困?”学生自然而然能抓住关键词语“衣衫褴褛”来理解感悟。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学生都能从文字表面理解词语的意思,但这只是浅层的理解,没有真正走进文字背后去感悟语言的秘妙。因此,我接着引导学生:“有没有见过‘衣衫褴褛的人?从‘衣衫褴褛这个词中可以知道什么?你能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深入感悟文本之后,对当时妇女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说出的词语令人叹为观止:如水深火热、饥寒交迫、衣不遮体、缺衣少食、风餐露宿……可以说,在这样的品词析句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衣衫褴褛”所蕴含的深意,还从这句话中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真正领悟了语言的秘妙。

我想,只要教师能细品课文,深入钻研教材,那么人人都能点“词”成金,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在美妙的文字中自由徜徉。反之,不细品慢嚼,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就成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三、删减比较,感受语言温度

语言是有温度的,而且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删减句中的部分词语,然后同原句加以比较,让学生体会表达是否准确、精练、生动,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语言所蕴含的温度。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在教学时,我故意把“掏”换成“拿”,把“皱皱”“龟裂”这些词删掉,换成这样一句话:“母亲的手伸进衣兜,拿出一卷毛票,用手指数着。”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对比中,便会发现“掏”字写出了母亲把钱藏得很深,不容易拿出来;从“皱皱”这个词中知道这些钱放在母亲的兜里很久了,一直舍不得花掉;还从“龟裂”这个词体会到母亲的手在长年劳动中,因得不到保护而龟裂,从而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劳累和艰辛。通过删减词语,在比较体味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用那“龟裂”的手在工作时,那是一种钻心的痛,更感受到母亲的钱来之不易,这是母亲的血汗钱。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语言的温度,语言的精妙,认识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不可删减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学习,既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咀嚼揣摩,理解词句的内涵,还要采用多种方式领悟语言运用之妙,体验意境和情趣,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金鱼语言文字语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可爱的小金鱼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小金鱼
小金鱼
小金鱼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