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翠竹,郭健全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贸易经济
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对比研究
——基于产品技术含量角度
蒋翠竹,郭健全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从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采用SITC三位码数据,对比分析自2003—2012年以来中日韩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虽然一直在提高,但是仍然低于日本和韩国,且出口结构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竞争互补关系上,中日和中韩两国间各类商品呈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互补关系,而日韩之间在几大类商品上则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在中国对日本与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结构优于对日本的出口结构,且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也要略高于对日本的整体技术含量。
中日韩;制造业;技术含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逐渐从产业间贸易过渡到产业内贸易,直至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产品内贸易,这种过渡在制造业内体现的尤为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将本国技术含量低的产业或者处于产品生产周期末端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其中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大量吸收来自发达国家的低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国家,且地理位置接近,历史上也有所交集,而经贸往来在近几十年则更为频繁。2012年11月20日,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在柬埔寨金边召开。在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进行了会晤并且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这是自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后,关于研究与探析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往来关系问题再一次成为热点。因此,本文从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中日韩各自的出口结构、整体技术价值以及三国各自的竞争互补关系;并且以中国为立场,分别对比分析了中国对日本和中国对韩国制成品出口的结构和整体技术含量。
以往在谈到商品贸易结构的问题上往往会涉及商品分类的方法。关于产品的分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Pavitt(1984)从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将产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规模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类,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因为它的分类过程比较模糊,而且各大类之间还有比较高的重叠性;之后,OECD(1996)从技术密集度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分类,即将产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Lall(2004)在其基础上,再一次细化了OECD的分类,将产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初级产品、资源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中等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虽然前两者的分类涉及了技术含量这一角度,但是他的分类方法也只是基于从产业或者行业的角度将产品分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定义产品属于高附加值还是低附加值的界限一直都很模糊,大部分是根据母行业的数据来划分。比如说,根据投入产出表,某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那么该种行业就属于附加值较高的行业,该行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含有较高附加值,抑或说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除此之外,还会根据学者本身的知识、对产业了解程度来划分。虽然以上的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但也会失于一定的主观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逐渐衍生出了将定性的产品归类方法定量化的想法。即为每一个产品赋予一个技术含量的值,并且这个值可以比较大小且以此分类。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技术”这个词所指的具体意义,Lall(2006)年给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说明,他提出了一个“技术复杂度”的概念,它包含的内容很广,首要的就是技术,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指高额的研究投入和加工过程的革新,也指有效地掌握技术的能力并进行创新,能够实现规模化经济和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系统等。其次“技术复杂度”还包括生产碎片化程度、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等的综合因素。
具体赋值方法的基础是Michaely(1984)提出的一个基本框架,他认为一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这种产品的国家的人均GDP成正比。基本逻辑是一般一个国家越发达,其人均GDP就越高,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越具有高技术含量,其所获得的价格就越高,不然难以支付高额的劳动力成本。关于人均GDP与产品价格的正向关系,Schott(2008)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在出口到美国的同类型产品中,中国与OECD中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化学制品上,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要比来自OECD中发达国家的平均价格低23%,在加工原料的价格上低40%,杂项和机械方面低60%。在这个假设基础上,他构造了一种反映产品技术价值含量的指标,它是生产该种产品的国家人均真实GDP以贸易额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关志雄(2002)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是以在世界市场中各出口国占该产品的份额作为权数,乘以出口国人均GDP,得到的值为该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但是以上的赋值方法忽略了小国的影响,因此Hausmann(2007)、樊纲(2006)、姚洋(2007)等将权重改为一种商品在一国总出口中的比例相对于该种产品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份额。
运用以上的赋值方法,很多学者对中日韩的贸易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杜修立、王维国(2007)分析了自1980—2003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发现与发展中国家和东盟相比,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差距主要表现于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小,而与韩国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差距则进一步表现在高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小。就整体技术水平来说,中国虽然持续地呈上升趋势,但是距韩国仍然有差距。郑昭阳(2009)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对技术水平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1992—2006年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低技术和中低技术水平的产品出口仍然占据了总出口量的一半,与日韩特别是日本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齐俊妍(2008)、刘钻石和张娟(2011)、孟猛(2012)、洪世勤和刘厚勤(2013)都以中国为角度,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分析了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及优化情况,并且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作了比较,其中洪世勤(2013)还将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发现制成品出口技术的提升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以上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并没有过多地讨论中日韩之间的贸易结构关系以及对其进行详细的对比,而王伶(2010)基于技术含量和TC指数分析了中日韩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发现中日韩三国的制造业产品技术结构都有所优化,但是中国的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产品,而日韩两国则主要集中在中、高技术含量产品,并且我国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相对于日韩来说都缺乏竞争力。针对于此问题,汤碧(2012)分析了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特征和演进趋势,发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高技术产品生产大国,但是与日韩相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且发展得并不成熟,并且与日韩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以上的研究虽然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中日韩在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中国为主要市场来分析,并且分析的都是各国对世界市场的总体出口。基于此,本文不仅分析了中日韩各国在世界市场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情况,还分析了中国对日本以及中国对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的结构和整体技术含量,更加丰富和拓展了前人的分析范围。
(一)评价指标
本文采用Hausmann(2007)的方法测算每个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1)
其中,TSKk表示制造业产品k的技术含量,Yj表示j国的人均GDP,Xj表示j国在某年制造业产品出口总额,xjk表示j国k产品在该年的出口值。按照公式(1)算出了每个制造业产品的TSK后,将其从小到大按照升序排列,再平均将其分为五等份;其中,技术含量最低的那一部分定义为低技术含量产品,之后的一部分定义为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之后是中技术含量、中高技术含量以及高技术含量产品。划归五类后,将每一类产品的出口额加总,分别比上该国该年度总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得出来的值即为该国在这一年度的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
除去比较中日韩三国的出口结构外,还可比较三国整体的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见公式(2):
(2)
ETSK为一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其中n为产品数量。ETSK值越高,就代表一国出口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越多,那么其技术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就更高,出口结构更优化。
为了对比中日韩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互补性,这里引入樊纲(2006)提出的一个竞争互补指数:
(3)
CCI的值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0,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越强,当CCI为0时,说明两国完全互补;同理,越接近1,两国之间的竞争性就越强,当CCI为1时两国完全竞争。其中,n可以是所有的制造业产品,可以是某一类的产品,比如说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或者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视分析的产品范围而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竞争互补指数并不能直接看出哪国在某类商品中处于竞争地位,只能大致看出两国产品出口量的悬殊程度。因此,究竟是哪国在市场上占领的份额多一些还要拿具体的数据来分析。以下在对中日韩的竞争互补性分析中会阐明上述情况。
(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3—2012年34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品数据。在这34个国家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的分类,其中18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剩余16个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经济体和转型国家。在2003—2012年间,34个国家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平均每年达到80%以上,其中制造业产品出口亦占世界比重的80%左右。
关于制造业产品的选择,本文根据Lall(2006)和(UNCTAD,2012)对于制造业产品的定义,另提出了一些数据大量缺失的商品,最后基于SITC Rev.3 三位编码选取了155个产品,其中大部分集中在SITC 5、6、7、8类。34个国家10年的数据,若不作特别说明则都来自UN COMTRADE,各国的人均GDP来自IMF。
(一)中日韩在世界市场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含量对比分析
1.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对比分析
根据公式(1),算出了制造业产品2003—2012年的TSK值,将中国的制造业产品按照TSK值划分为低技术、中低技术、中技术、中高技术、高技术产品五类后,分别每类的出口值比上当年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总值,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低到高依次是低技术、中低技术、中等技术、中高技术、高技术含量产品。
在2003—2012年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从6.6%到9.3%,有略微的上升,且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低速的增长,说明其市场相对稳定,这其中高技术产品主要包括化学制品、药物、医用器材、机械设备、航天器材等;中高技术含量产品除去200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少外,其他年份的出口量都保持稳定;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从2003年的20%增至2012年的30%,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且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如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那样下滑,中等技术的产品包括船舶、合金钢产品、加热冷却设备零配件等;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60%到2012年的49%,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二者的出口量仍占据制造业产品出口量的一半,而且这种降低主要来自于中低技术含量产品,在2012年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量相较于2003年来说只下降了3%。
图1 2003—2012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
图2 2003—2012年韩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
与韩国相比较,如图2所示,韩国的技术结构并不如中国的那么稳定。其中主要波动是在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就高技术含量产品来说,韩国与中国的出口水平相当,2010年都维持在10%左右,与中国差别最大的在于中高与中等技术含量的出口量。2003年韩国中高和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占当年总出口量的46%,到2012年,这一值上升到了56%,而中国中等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的占比总量在2003年为33%,到2012年只上升到了39%;其次,差别比较大的体现在中低和低技术产品。相比于中国的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出口量的总值占总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量,韩国的不仅较低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即从2003年的43%下降到2012年的33%,而且其中出口下降最明显的是低技术含量产品,从2003年的23%下降到2012年的7%。
图3 2003—2012年日本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
相比较于中国和韩国,日本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则表现出更强的优化性。如图3所示,就高技术含量产品来说,日本在2010年间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略有提升;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量则稳步提升,从2003年的18%增长到2012年的28%,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总值在2010年间也是稳步提升,从2003年的42%到2012年的52%,占据了日本当年制造业产品出口值的一半多,这比中国和韩国都要高;其次,与中国和韩国相比,日本结构优化比较明显的地方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2003年日本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总量占当年制造业出口总量的34%,之后几年稳步下降,降至2012年的23%,且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低技术含量产品,从2003年的17%下降到2012年的4.6%。
2.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整体技术含量对比分析
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整体技术含量是根据公式(2)分别算出来的,如图4所示。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最低端的是中国,其次是韩国,最高的是日本。而图4呈现出来的三国整体技术含量也与之相符,其中中国的最低,其次是韩国,最高的是日本。三国的制造业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从2003—2012年稳步上升,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三国的整体技术含量在2008—2009年有所回落,但是2009年之后又稳步上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在2010年间的走势基本是保持一致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三国之见的经贸关系,至少在货物贸易关系上是结合紧密相互牵连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图4 2003—2012年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整体技术含量
3.中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互补性分析
竞争互补指数针对的是两国对同一个市场出口,在该市场上两国之间的竞争互补性,因此下文分析了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竞争互补性。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12年中国与韩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互补指数
中国与韩国在世界市场中总体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互补关系,特别是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而且这种互补性越来越强。正如我们在中国和韩国技术结构分析中所看到的,韩国的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量逐年降低,而中国的出口量则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30%左右,相对于韩国来说,在低技术含量产品上基本上抢占了其市场,因此在该类产品上,两国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中低技术含量产品除去2007—2009年有些许波动外基本维持0.4左右不变;中、高和高技术含量产品上,两国的竞争性都有所降低,互补性增强,这是因为韩国在2003—2012年间,这三类产品的出口量都有小幅度的上升,且相对于中国来说,韩国占领了较多的市场。
中国与日本相比,竞争互补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2003—2012年中国与日本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互补指数
中国与日本相比,除去中高技术含量产品表现比较低的竞争性、高技术含量产品互补性逐渐减弱并表现微弱的竞争性外,其他类产品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且这种互补性逐年加强,较明显的表现在低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上。低技术含量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因为中国的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量比较多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反观日本的低技术含量产品,除2010年和2012年外,其余都基本维持在10%左右,因此在低技术含量产品上,类似于韩国—中国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最开始时两国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是这种竞争性逐年减弱,表现比较明显的两年是2011年和2012年,在这两年日本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而中国恰恰相反,在这两年呈现出了相对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相对日本来说,这两年中等技术含量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领的份额较多。
韩国与日本相比,竞争互补指数如表3所示。
韩国和日本的竞争互补指数与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相比,呈现出很大的不同。除去高技术含量产品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外,其他四类bouquet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性。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性很强,这表明两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的该类产品的量基本相当,韩国会多一些,两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于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两国的竞争互补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即两国之间的竞争性越来越强,两国之间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越来越接近。就中低技术含量出口占比来看,日本从2003年的17%上升到2012年的19%,韩国从2003年的20%上升到2012年的26%,在10年间这一比值虽然有一定的跳跃性,但是总趋势是上升的;两国中等技术含量产品的竞争互补指数比较稳定,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但总体并不是很强。相对来说韩国在中等技术含量水平的产品的出口量比较多,高的年份可以达到47%,而日本只在25%左右徘徊。
表3 2003—2012年中国与日本制造业产品出口竞争互补指数
图5 2003—2012年中国对日本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
(二)中国对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含量对比分析
1.中国对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对日本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如图5所示。在2003—2012年间,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总值平均每年占当年的总制造业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这与中国对世界出口的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颇为吻合;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也明显上涨,从2003年的17%上涨到2012年的27%;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量基本维持不变;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量逐年变化,波动性比较大,但是除去个别年份,总体仍维持在10%左右。与中国对日本不同,中国对韩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则一定程度表现出上优化如图6所示。
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41%下降到2012年的15%,下降的幅度非常大,而且趋势非常稳,各年的波动性很小;但是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比例则有小幅度的上升,从2003年的17%上升到2012年22%,但是可以看到中低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量较不稳定,在200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有小幅度的下降;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加,从2003年的16%上升到2012年的38%;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除去2007—2009年减少之外,其他年份都保持较稳定的状态,一般维持在15%左右;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量除去略微上升这一特征外,与其他几类产品相反,其在2007—2009年的出口量不但没有降低,而且较其他年份略有增长,可见其出口的稳定性要强于其他几类产品。
2.中国对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整体技术含量对比分析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中国对日本与中国对韩国制造业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特意将中国对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整体技术价值引入其中,具体如图7所示。
三条整体技术含量线在2004—2007年基本是重合的,不过在这几年,中国对日本制成品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略微偏低;2007年后,三条线之间就有较明显的区别了,其中最低的是中国对日本的整体技术含量,其次是中国对世界,最高的是中国对韩国。三者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中国对韩国制成品出口总体技术价值上升得较快,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韩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升级较快。
图6 2003—2012年中国对韩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
图7 2003—2012年中国对日韩制造业产品出口整体技术含量
本文基于技术含量的角度,分析了2003—2012年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就贸易结构来说,从2003—2012年,在世界市场上,相比于韩国和日本,中国仍然大量出口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高技术和中高技术的产品占比虽然有微量的上升,但是两者加起来的占比量平均只有19%,相比于韩国的平均每年28%和日本的平均每年44%还有一长段路要走;在比较和分析中国对韩国与中国对日本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中发现,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技术结构与中国对世界出口的技术结构颇为一致,这种一致在低技术含量和中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中国对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则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逐年减少,而中等技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则逐年上升。而且,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制造业产品出口值波动最大的、最不稳定的是韩国。
其次,就整体技术含量来说,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在整体上虽然一直在上升,但是却一直低于韩国和日本,最高的是日本。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中,低技术含量与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基本占据了每年制造业出口总值的一半,与之相反,日本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则占其总制造业出口的一半。在分析中国对日本和中国对韩国的制造业出口整体技术价值中发现,在2004—2007年间,中国对世界、中国对日本和中国对韩国的整体技术含量基本是重合的,三者差别不大,但是2007年后,中国对韩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逐渐走高,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对世界出口,最后是中国对日本出口。这说明中国对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结构优化程度和速度都要快于中国对世界出口和中国对日本出口。
最后,就世界市场上三国的竞争互补关系来说,中国与韩国和日本之间大量的制造业产品都属于互补关系,在中高技术类的产品中会有些呈微弱的竞争关系,但是这并不能肯定地说,中国在此类商品上就一定具有竞争关系且技术得到了增长,这有可能是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中国完成加工和组装等技术含量低等程序,再出口到国外,使得贸易统计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假象。而韩国与日本之间则在大部分的商品中呈现竞争关系,只有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内才呈现出比较强的互补关系。这是因为,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大量出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每年平均占其总制造业产品出口量的24%,而韩国的该类产品则平均每年占其总制造业产品出口量的9%左右。
[1]Pavitt,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 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 343-373
[2]Hatzichronoglou T.Globalis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relevant indicators[R].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1996,(1):1-61.
[3]Lall S,Albaladejo M.China’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a threat to East Asian manufactured exports?[J].World development,2004,(9):1441-1466.
[4]Lall,S.and Weiss,J.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 a new trade meas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2): 222-237.
[5]Michaely,M.Trade,income levels,and dependence[M].North-Holland: Amsterdam.1984.
[6]Schott P K.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J].Economic policy,2008,(53): 5-49.
[7]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7):1-16.
[8]Ricardo H,Hwang J,Rodrik 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 1-25.
[9]樊 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10]姚 洋,张 晔.中国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研究——来自全国、江苏和广东的证据[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2007,(7):1-15.
[11]杜修立,王维国.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 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12]郑昭阳,孟 猛.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对技术水平变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45-52.
[13]齐俊妍.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基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08,(9):40-46.
[14]刘钻石,张 娟.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地区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1):49-55.
[15]孟 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最终品全部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跨[J].世界经济研究,2012,(3):17-52.
[16]洪世勤,刘厚俊.我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变化与变迁的经济效应——基于动态分类的我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4):3-17.
[17]王 伶.中日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技术含量角度和TC指数[J].技术经济,2010,(4):22-25.
[18]汤 碧.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93-101.
[责任编辑:邹学慧]
TheComparativeResearchofManufacturedProductsExport——Based on the Technology Content
JIANG Cui-zhu,GUO Jian-quan
(Management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an)
This essay comparatively analyses the export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of china,Japan and Korea from 2003 to 2012.It is base on the technology content with 3-digit code products of SITC Rev.3.The essay also gets some conclusions: in the world market,although the overall technology of China's manufactured goods is always rising,it still lower than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export structure has not improved evidently; the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China and Korea are almost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but it is reverse between Japan and Korea; as for the manufactured products situation in China-Japan and China-Korea,the structure and overall technology content of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China,Japan and Korea; Manufactured products; Technology
2014-05-1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项目(J50504)
蒋翠竹(1989-),女,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品贸易研究;郭健全(1972-),男,河南人,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F276.44;F746;F224
:A
:1671-7112(2014)04-0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