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磊 艾斌 王硕 杨素雯 星旦二
(首都大学东京 都市环境科学学院,日本 东京)
国际上通常把老年社会定义为: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1]。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2]。有研究者预测,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3%,这一比例在2050年将达到26%[3]。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失能老年人的不断增加。中国老龄办在2010年进行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调查显示,2010年末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的6.23%。其中完全失能的城市老年人中,“轻度”、“中度”、“重度”的人数分别为233.89万,26.98万和50.76万[4]。在此次全国调查数据基础上进行的预测显示,中国部分和完全失 能老年人在2015年将达到40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5]。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同时,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也随之大幅增加。如何面对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及其长期照护需求,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长期照护的研究,中国国内在近年来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不久。对于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我们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横向地介 绍在诸多发达国家中业已建立起来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背景、内容和特点、变化过程等,以为中国未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实用的信息,如王磊[6]等人对日本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介绍,施巍巍和刘一姣[7]对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研究,陈卫民[8]对欧盟国家长期照护制度的比较研究,陈比聃[9]对英国、瑞典、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长期照护体系的比较研究。第二类是在分析既有数据的基础之上来探讨在中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护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林珊珊[10]对中国实行长期照护保险基金财务平衡的测算和评估研究,王德文[11]在结合中国国情后提出的应该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的研究。第三类是是采用定量的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的相关信息,以呈现中国或者调查地的老年人的长期照护的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研究,如陈卫民[12]使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2000 年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照护资源和照护供给情况的分析,尹尚菁和杜鹏[13]使用北京大学2008 年对中国16566 名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对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的分析。
目前中国对于长期照护需求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横向地比较各国长期照护制度以求证在中国实行长期照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文章较多,而关于长期照护需求的定量研究较少,综合探讨社会经济状况、精神健康状况与长期照护需求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是没有。本研究力图填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有:
假设1: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精神健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西藏城市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状况要更好。
假设2: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精神健康较好的西藏城市老年人,其长期照护需求较低。
假设3: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不仅对其长期照护需求有着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作用与精神健康,从而会对其长期照护需求产生间接影响;在这里,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应该为负相关。
延吉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在行政区划上,延吉市设有6 个街道办事处和4 个县。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老年人,因此,城市的街道办事处是研究实施的主要地点。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 年4 月上、中旬,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延吉市J 社区的60 岁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
1.抽样方法
考虑到调查时间和调查资金的限制,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样本。具体来说,首先在延吉市J 社区中随机抽取30 位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最初的调查对象。在完成对这一人群的调查之后,恳请他们提供他们认识、且能够满足此次调查的条件的调查对象,我们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来完成对第二批次的城市老年人的调查。以此类推,多次重复此过程。最后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有限问卷145 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2.调查方法
本研究聘请了能够熟练使用朝鲜语和汉语的当地退休老年人来担任现场问卷调查员,以保证不会因为语言的翻译问题影响问卷填答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同时,在调查正式开始之前,还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正式调查时,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逐一向受访者问询,并如实记录老年人的回答。
1.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是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两项指标。
2.精神健康:本研究所使用的精神健康的指标来源于首都大学东京星旦二教授的健康三要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9 个指标来分别评测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14]。其中,精神 健康方面包括三个问题:1)您感觉您今年的健康状况怎么样?2)和去年相比较,今年的健康状况如何?3)您对您目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其中的前两项,并加入问题“您感觉您的健康状况和周围老年人相比较是怎样的?”,共计3 个问题来评价受访者的精神健康。
3.长期照护需求:国内对长期照护需求的定量研究不多,但国外对长期照护需求的定量研究中所使用的指标也不尽一致。本研究中使用两个问题来衡量长期照护需求的多少:1)每天的卧床时间;2)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他人照护。
本研究采用了SPSS 17.0 完成对参与本次调查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使用Amos 17.0 来完成对其社会经济状况、精神状况和长期照护需求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
在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评价指标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有p、TLI、IFI、CFI、RMSEA。上述拟合度指标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标准为(即拟合度良好所应满足的条件):p>0.05;TLI>0.90;IFI 越 接 近 于1 越 好;CFI 越 接 近 于1 越 好;RMSEA<0.08。
表1 延吉市城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状况调查的样本分布状况
由表1 延吉市城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状况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可知,在总计145 个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女性人数比男性稍多,超过半数(51.0%)。在年龄分布上,有超多半数(77.9%)的受访老年人处于60-69 岁的年龄段,年龄段处于70-79 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次之(17.9%),受访老年人中只有6 人的年龄在80 岁以上,占受访者的4.1%。在民族分布上,因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受访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是朝鲜族老年人(85.5%),汉族老年人只占14.5%。
1. 对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的说明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是一种可以帮助研究者探讨多种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特别是那些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潜在、间接关系。这一分析方法中,椭圆形用于表示潜在变量,长方形用于表示观测变量,结构方程模型主要包含这两种变量形式。
在本研究中,社会经济地位、精神健康和长期照护需求,这三者为潜在变量;而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主观健康感、与去年相比的健康状况、与周围老年人相比的健康状况、卧床时间、被照护的需求程度这七个变量则为观测变量。
2. 模型拟合度
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知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与原始数据拟合得比较理想,CFI、TLI、IFI、RMSEA四项拟合度指标的实际值分别为0.964、0.915、0.966、0.063,均符合拟合度的相应标准。同时,对于卡方检验的p 值,其实际值为0.115>0.01,也符合拟合度的参考标准。
表2 模型拟合度主要指标及其拟合状况
3.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图1 可知,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健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5,这表明延吉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精神健康有着中等强度的正向影响,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状况越好,假设1 由此得到了验证。其中家庭收入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较大,为0.70*0.25;而教育水平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较小,为0.35*0.25。
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健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与既有研究的结果相同:1)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倾向于患有更多的精神疾病[15];2)社会经济较高的人群,其精神健康状况更好[16,17]。
4.精神健康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精神健康对长期照护需求有着强度较弱的负向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17,其中主观健康感对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较大,其路径系数为0.69*-0.17;和去年相比的健康状况对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为0.64*-0.17;和周围人比较的健康状况对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相对最小,为0.59*-0.17。上述结果表明精神健康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精神健康较好的个体,其对长期照护的需求会相对较少,这一结果使假设2 得到了验证。
精神健康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说是本研究的最重要发现,因为既有研究中只有少数涉及精神健康和长期照护需求之间关系的研究。该研究结果也解释了为何在Samuelsson的研究中接受家庭护理和机构护理服务会有53%的痴呆患者,34%的精神疾病患者和12%的精神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18],这正是因为精神健康和长期照护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5.社会经济地位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长期照护需求: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通过精神健康间接产生影响。由图1 我们可以得知社会经济地位对长期照护需求的直接影响较强(路径系数为-0.80),同时,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精神健康进而对长期照护需求产生的间接影响则相对较为微弱(路径系数为0.25*-0.17≈-0.04)。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一结果意味着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个体,其长期照护需求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个体,其长期照护需求越高,因此,假设3 亦被验证。Hoi le等人针对来自2,240 个家庭的60 岁以上的越南老年人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如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影响着其长期照护需求[19],这一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
第一,受访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精神健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延吉城市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状况要更好。
第二,受访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与长期照护需求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精神健康较好的延吉城市老年人,其长期照护需求较低。
第三,受访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其长期照护需求有着直接影响,而且会通过作用于精神健康,从而会对其长期照护需求产生间接影响;且这两种影响皆为负相关关系。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对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精神健康和长期照护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既有的研究假设也得到了验证,但是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受调查时间和研究经费的限制,采用了非随机的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来获得样本,研究结果不能做推论,其仅适用于参与了本次调查的老年人群体。其次,本研究所使用的精神健康的指标比较粗糙,其中没有包含精神紧张、精神压力等指标;长期照护需求的指标,由于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国内也没有建立国家层次的长期照护制度,使用照护时间来评价长期照护需求是否妥当也尚待商榷。
谢辞:衷心感谢参加此次调查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配合,愿他们永远幸福、健康。同时,也要感谢多位调查人员的认真工作。
[1] 许琳. 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 号) [R]. 2011.
[3] 谢安.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 [J]. 统计研究, 2004, (08): 50-3.
[4]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张恺悌, 孙陆军 等.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 [J]. 残疾人研究, 2011,(02): 11-6.
[5] 张恺悌. 失能老人靠谁养老? [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 (11): 26-7.
[6] 王磊, 林森, 赵晔.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J]. 地方财政研究, 2013, (05): 75-80.
[7] 施巍巍, 刘一姣. 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及其启示 [J]. 商业研究, 2011, (03): 98-105.
[8] 陈卫民. 欧盟国家老年照护制度比较 [J]. 欧洲, 2002, (02): 55-61, 111.
[9] 陈比聃. 老年人口长期照护体系的国际比较 [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3, (02): 42-6.
[10] 林姗姗.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构建与财务平衡分析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1): 28-34.
[11] 王德文. 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4): 90-8.
[12] 陈卫民. 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S1): 119-22, 78.
[13] 尹尚菁, 杜鹏. 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趋势研究 [J]. 人口学刊, 2012, (02): 49-56.
[14] HOSHI T. Health promotion for the people with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 dream and thought [J]. Japa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2012, 20(4): 307-12(in Japanese).
[15] GONG F, XU J, TAKEUCHI D T. Beyond conventional socioeconomic status: examin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self-reported health among Asian immigrant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2, 35(4): 407-19.
[16] MAVRINAC G V, SERSIC D M, MUJKIC A. Cardiovascular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in relation to self-assessed health status [J]. 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09, 33 Suppl 1:99-106.
[17] SANI F, MAGRIN M E, SCRIGNARO M, et al. In-group identification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in-group status on mental health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0, 49(Pt 4): 883-93.
[18] SAMUELSSON G, SUNDSTROM G, DEHLIN O, et al. Formal support, mental disorder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 25-year follow-up study of a total cohort of older people [J].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3, 11(2): 95-102.
[19] HOI LE V, THANG P, LINDHOLM L. Elderly care in daily living in rural Vietnam: need and its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J]. BMC geriatrics, 2011, 11: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