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4-07-24 05:37徐芮钟丽晖顾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静脉炎药液输液

徐芮,钟丽晖,顾红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6)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导管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新生儿监护以及反复输入血制品或采血过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但在PICC置管过程中,仍面临着导管堵塞等问题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2]。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需要留置PICC的新生儿98例,其中,男59例,女39例;胎龄26~38周,平均为(31.2±2.3)周;出生体重840~3500g,平均为(1825±470)g。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胎龄、性别及出生体重等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循证问题的提出及证据的查找 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的原因、可能影响因素、如何预防和处理导管堵塞或脱出、如何预防和处理置管后相关感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护理实践、护理技能、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制定整体、科学的护理方案。

1.2.2 护理方法的实施

1.2.2.1 置管前准备 置管前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向其介绍患儿的病情,并讲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以及风险,使其充分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预防处理措施。详细分析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一旦发现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异常,应立即停止穿刺。充分评估患儿的局部皮肤以及静脉情况,以选择最佳的穿刺点进行穿刺。注意加强患儿的保暖,以免体温骤降。对于躁动患儿,可遵医嘱予以镇静药物后再进行穿刺置管,并予以心电监护。

1.2.2.2 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 严格按照药物配伍禁忌及配伍要求进行配药。例如pH值改变可对药物的溶解度产生影响而导致沉淀析出,可能造成导管堵塞。故合理配药,避免因产生沉淀而堵管。

1.2.2.3 合理选择导管 小型号导管只适用于营养液、液体以及药物输入,严禁应用于抽血以及输注全血,避免因血液凝固而造成导管堵塞。在液体输注过程中,宜与注射泵或者输液泵相连,以便更好地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入过慢导致颗粒沉积造成堵管。

1.2.2.4 置管操作 在置管操作过程中,应选择较为粗直且静脉瓣较少的静脉,置管长度最好是控制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可降低血栓发生率。应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因导管弯折而发生堵管。在输液时,应先输入高渗药液、刺激性较强以及黏稠度较大的药液,然后再输入刺激性较小的等渗溶液以及晶体溶液。在注射药液之前,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管道冲洗,以免因沉淀物聚集堵管。

1.2.2.5 正确封管 在输入白蛋白、血浆等高黏度液体时,容易发生导管堵塞,在每次输液前后,均应予以1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式冲管,在输液后,应予以2~3ml肝素液(肝素钠1u/ml)进行正压封管。尽量维持液体匀速输入,对于无法持续者需予以肝素液进行封管。在输液过程中,应强化巡视工作,如发现输液泵内液体不足时应及时予以更换补充等。

1.2.2.6 堵管处理 对于非血栓性堵管的处理重在预防,例如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执行配伍原则等,对于不同药物输液以及高黏度药液输液时,应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对于因导管弯折或者扭曲所致堵管,可予以更换体位或者重新固定导管等处理。对于血栓性堵管,应先以肝素稀释液进行通管,如无效则应立即以尿激酶5000u/ml进行溶栓处理,尽量在栓塞6 h内处理。对于栓塞所致其他部位栓塞,则应立即做全身溶栓处理。如果导管仍无法复通,则应在其他部位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全身溶栓。对于溶栓不成功者,应视患儿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静脉切开取栓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导管堵塞、移位脱落和静脉炎发生例数,比较两组带管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移位或脱落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见表1。带管时间观察组为(33.2±6.9)d,较对照组(21.5±8.4)d显著延长(t=7.545,P <0.05)。

表1 两组并发症以及置管时间比较 (n,%)

3 讨论

PICC置管能够在直观状态下由护理人员独立操作,操作简便安全且成功率较高,全程无需进行麻醉及缝针等,对患者的创伤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置管过程中容易发生堵管、导管移位、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置管时间[3]。综合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堵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导管因素 因新生儿所用导管管腔较窄,在输液过程中极小的微粒或者血栓均可能引起导管堵塞。此外,新生儿的输液液体量有限,如果输注速度过慢,微粒更容易聚集在管腔内而引起堵塞[2]。

3.2 血管因素 下肢静脉的静脉瓣较上肢静脉更为丰富,更容易因导管摩擦而导致静脉损伤,诱发血栓性静脉炎,引起导管堵塞。故认为静脉穿刺宜选择上肢肘部静脉进行穿刺,但因不同肘部静脉血管的内部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头静脉走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狭窄部位、正中静脉存在较多静脉瓣[3]。故在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情况,正确选择血管进行置管。

3.3 药物因素 在输注白蛋白、血浆以及静脉营养液等黏度较高的液体时,更容易发生沉积,导致管腔狭窄或者堵塞等,如未及时进行冲洗,可发生导管堵塞。此外,配药时未严格掌握配伍禁忌,导致药液pH变化而使溶解度降低,药物微粒析出而堵管[4]。

3.4 导管操作 在置管时,管道固定不良或者肢体活动等,导致导管受压、折叠或连接部位松脱等,均可能造成药液未持续、匀速输入而堵管。或者未严格执行正压封管,在更换药液时未进行冲洗等,均可造成导管堵塞。输液速度<3ml/h、未使用输液泵或者输液泵故障等、输液巡视工作不到位、输液滴空时未及时换液等,均可造成堵管[5]。

针对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或者避免导管堵塞。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通过寻找堵管原因以及临床科学依据,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实施护理,有效降低了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落以及静脉炎等的发生率。此外,观察组的置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认为分析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导管堵塞,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1]陈丽萍,范葵娣,李于凡,等.早产儿应用PICC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5):58-60.

[2]朱海虹,程晓英,叶娟,等.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并发症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12):1146-1148.

[3]李霞.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4):3150-3151.

[4]曹莉,蒋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29-330.

[5]巫美珍.小儿PICC置管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419.

猜你喜欢
静脉炎药液输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治斑秃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改进型纯相位相关亚像素级安瓿药液图像配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