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2014-07-23 07:51杜甫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唐军叛军长安

〔唐〕杜甫

注释

①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②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③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④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⑤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⑥都市:指长安街市。 ⑦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诗文鉴赏

《悲陈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血染战场,景象十分惨烈。其中,有许多都是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当时,杜甫被困长安,知道这件事后,悲痛地作了这首诗。这首诗以一个“悲”字总领了全诗,打下了悲伤的基调。杜甫一开头就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交代了这一场悲剧事件发生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很郑重、庄严,“十郡良家子”就给人以“重于泰山”的感觉;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这样的字眼令人触目惊心,更不用说想象当时的场景了。颔联中,杜甫则描写战后场景,天地间肃穆得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更加突出了战争的惨烈。第三联以“唱胡歌”“饮都市”等动作描写叛军的得意忘形。胡军想要用血来解决,以战争将人制服。他们高歌而归,带着胜利者的姿态与骄横的态度。最后两句中,“啼”和“望”字以“更”字連接,表现出人民心底无法抑制的巨大的悲痛,这种生离死别以及希望收复长安的恳切,都在这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四句,胡军胜利后的得志与都人听闻战败时的恸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悲一喜,更加显得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也更加表现了人民想要国家统一与和平的强烈的期盼。这首诗歌没有完全客观地展现,而是带着主观的感受融入其中,而这也正是诗歌文学性的体现。整首诗歌表现了陈陶之战伤亡的惨重,杜甫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当时战争发生的经过,直接以结束时的场景入手,静态的画面感与宇宙的沉默相对应,渲染出天地间那不可名状的压抑与悲痛,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杜甫仍然能够发现并写出悲壮之美。读完后,诗歌虽然在心灵上产生震撼的悲痛,但同时,它又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杜甫诗歌中的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其现实主义中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现实主义绝不是那种平和的写实,而是具有深远宏大的意境,深沉幽远的思想,正是这种沉郁顿挫才形成了杜甫诗现实主义独特的风格,更体现出杜甫深入骨髓的民生情怀。

猜你喜欢
唐军叛军长安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西游新记 2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水与火
战友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