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琼 孟静
当下,全国正在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群众路线报道就是协助活动展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报道的着力点在哪里?
选题策划贴近群众
反腐是当今社会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上其他的许许多多丑陋,大部分都是腐败行为的“衍生品”。近日,中纪委官网在“每月e题”栏目主动发邀,请群众晒出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曝光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表明了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湖北日报的群众报道也紧跟步伐、抓住热点,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集中报道省内各地反腐的有关活动。
例如,2014年3月26日《松滋拍卖超标公务车》报道了松滋市公开拍卖全市超标公务车的活动,松滋市对超标、超编等公务车全部收缴拍卖,杜绝公车滥用,防止腐败行为。2014年4月3日,《仙桃亮剑人情风》报道了省委第十三巡视组检查考核仙桃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后,反馈该市“目前社会上婚丧嫁娶、乔迁升学、添丁贺寿等请客随礼风气盛行,人情开支大,经济负担重,也会诱发一些借机敛财的不廉洁行为”,要求认真整改,之后,仙桃市委重拳整治“人情风”。这样的报道顺应了群众的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当然,除了一些时政热点话题,与群众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问题也不能落下。2014年3月25日的《让市民身份证照片靓起来》就报道了网友吐槽“身份证照片太丑”,黄石下陆公安分局集思广益,想方设法改善拍照环境,扮靓效果的新闻。百姓需求无小事,关心群众琐碎的小事让群众路线报道更贴心更温暖。
叙述方式贴近群众
故事讲得生动,读者才愿关注。如果想让群众接受报道,高高在上的说教式报道显然是行不通的。
1追踪事件发展,帮群众释疑解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流程完整,群众路线报道需要核实群众的诉求后及时刊登,联系相关部门调查后再次刊登,形成“呼声·回声”的报道链条,用“连续剧”式的报道将完整的流程摆出来。2013年9月12日,根据群众反映,襄阳市委督查组到九集镇暗访,发现这里垃圾遍地,占道经营严重,镇容镇貌和村镇管理存在突出问题。镇党委、镇政府承诺半年内将街道整治干净,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可当记者驱车九集几条街道发现,沿街数10家店铺都不同程度存在出店经营的现象,占道经营现象仍没有得到解决。2014年4月1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篇《喇叭声声无人理》的报道。报道见报后,引起南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4年4月9日,湖北日报刊发了追踪报道《重访九集看整改》,记者重返九集采访发现街道面貌正在发生改变,有了专门的保洁公司,有了垃圾回收处理厂,有了负责监管占道经营现象的城管中队,不仅垃圾不见了,街道两边的绿化工作也已经展开,群众纷纷称赞。又例如湖北日报刊登的《为了群众的安居 51座土坯房系列报道》以五篇如同连载故事般的报道讲述了一场群众路线实践大拉练,像这样的“连续剧”式报道可以及时反映问题、反馈解答,追踪事件发展,帮群众释疑解惑。
2.语言“接地气” 避免“高大上”。
生动的新闻故事需要鲜活的语言来组织,而鲜活的语言来自于基层体验,用时下流行的话语说就是“接地气”。写群众路线的报道应该避免使用太多“高大上”的辞藻,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更能被群众所接受。这就要求记者能够融入群众,用群众的话语写出“体验日记”式的新闻报道。2014年4月2日刊发的《老河口万余干部学说“群众话”》里就提到,老河口市要求广大干部“以群众语言、用群众心思”来服务群众。如“软绳捆柴”讲的就是要放下架子和面子,抚慰群众情绪,让人顺势下楼。又如“双手端油”,是讲干部办事要一碗水端平,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
干部用群众语言、群众思维服务群众是为了让群众“走心”,群众常常抱怨官员说的听不懂、报纸写的看不进、电视播的记不住就是因为官话、大话、假话脱离了群众。那么群众路线报道要想让群众看得进、听得懂,也得用群众语言来表达,有时候可以穿插几句“土话”、直接引用群众的原话来增进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就体现在了字里行间。例如《让“潜力股”早日牛起来》用生活中口语化的语言“牛起来”来比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植物大战小贩”未必是个好主意》将时下流行的电脑游戏名称“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换成了“小贩”来形容摊贩占道经营的现象,《“格格”进村来》里的“格格”是乡村网格员的昵称,而不是满清贵族的称谓等等,像这样鲜活形象的话语只有在基层里多体验多积累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群众读起来才不会有距离感。
3.讲述重细节 刻画现生动。
不论是“连续式”还是“体验日记”式的报道,本质都是为了说好一个故事。而新闻故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实性,细节在这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2013年12月13日《“铁姑娘”又回来了》这篇报道里用“酷暑天里,站军姿、扎马步、形体拳、擒拿术,身娇体弱的女民兵们,含着泪、咬着牙,无一退缩。”一串训练细节描写民兵连都会集训的辛苦;2013年12月23日刊登的《每封群众来信都是一颗滚烫的心》里,用“人瘦了一圈,头发白了一半”的细节刻画表现神农架林区信访局长莫维莲接待信访群众,解决重要疑难信访事项,为群众操心。细节虽小,可见一斑,刻画细节是为了彰显真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文笔再好有时也不如一张图片有说服力。好的新闻图片表现力强,能包含千言万语,加上画面对眼球的刺激更直观,更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因此群众路线报道中不能小视图片报道。2014年4月2日刊发了一篇图文报道《“零距离”听民声》,讲的是恩施市红土乡纪委监察干部在群众家中了解义务教育收费情况。纸媒不比电视画面感强,如果仅仅是文字报道很难展现出干部与群众的“零距离”,这时候无论使用多少文字描述都会略显干涩无力。但是这张图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坐在一起,手拿纸笔认真地记录着百姓所说,背后的砖瓦墙上还挂着一些简单的厨具。简简单单一张照片,我们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干部是真正走入基层走进群众的家里倾听民声,全心全意守护群众幸福。这张图使得这篇报道与群众也是“零距离”,见证了亲密的干群关系。
漫画也可以是群众路线报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报道涉及的内容过于庞杂,漫画可以增加可读性,便于理解。2014年3月11日的一篇题为《一碗端不平的水》的报道里就插入了一幅漫画。这是《为了群众的安居》系列报道中的其中一篇,即便不了解之前的报道,看到这张图也可略知一二。这幅漫画里有驻村工作组代表,有村干部等等,有拆迁工人,有村民等,简单的几笔勾画就使报道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形象地表现了为了土坯房拆迁补偿方案是否公平而焦虑的各方人士。生动的漫画表达让枯燥的文字版面增色不少,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帮助读者理解报道里的事态发展和人物关系,可谓是事半功倍。
涉及到复杂的数字关系的报道,还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来说明事物特征。2014年1月6日刊登的《廓开就业门 纾解学子忧》报道中插入了一组图表,突出展示小额担保贷款的逐年增长以及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增长,从侧面有力证明政府呵护学子就业创业的成绩显著。与单独的几个数字相比,图表一目了然,更具说服力。<\\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邓洁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孟静:湖北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