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新深活服务“走出去”

2014-07-23 18:48韩晓玲
新闻前哨 2014年5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走出去京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背景下,作为文化大省的湖北,也加大力度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今年2月下旬,作为“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的首场活动,湖北京剧多场演出在莫斯科举行。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鼓与呼,党报责无旁贷。然而,如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湖北日报专门派出记者随团赴俄罗斯现场采访,并在活动策划与新闻报道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的体会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只有做到新、深、活,才能有效、有力地服务“走出去”。

新:以“好新闻”吸引俄罗斯同行竞相发声

我们对“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京剧演出进行系列报道时,首先考虑到国内政府部门和读者都希望了解的一些问题:文化“走出去”的真实效果如何?活动是否扩大了荆楚文化的影响力?俄罗斯当地怎样看待?

记者既要增强媒体责任意识,努力做好宣传报道,又要自觉成为团队一员,服务文化“走出去”大局,尽心尽力为活动出谋献策。

出发前,我们与省文化厅、省京剧院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中俄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如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就是前苏联援建;近几年又相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主题年活动,近期索契冬奥会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受到俄罗斯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却属于欧洲国家,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仍然不及西方文化,当地对富有东方魅力的中国国粹京剧充满好奇,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大师就曾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的舞台上一展京剧风采,引起巨大轰动。所以,我省京剧演出活动要取得相应的影响,就要着力吸引俄罗斯媒体的目光。他们关注了,就能发挥其传播功能,在当地放大湖北文化、中国文化的声音。

因此,记者帮助省文化厅精心准备了预告新闻,详细介绍了中国京剧的历史、艺术特点,省京剧院带去的六出折子戏有何特色,哪些优秀演员将献上精彩演出。预告新闻由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发布给当地媒体,为湖北的京剧专场演出“预热”。

抵达莫斯科之后,记者泡在京剧演出的装台、走台现场,果然看到“好新闻”引得当地媒体蜂拥而来,其中包括俄罗斯三大电视台——俄罗斯第一频道、俄罗斯文化频道和独立电视台,以及莫斯科24小时频道等重要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提前“探班”。由于当地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演员们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化妆、换服装、走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优秀青年演员万晓慧,还应邀走进俄罗斯文化频道接受采访,讲解有关中国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

格林卡音乐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演出信息一发布,便有多家电视台主动联系采访事宜。人民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张晓东也介绍说,俄罗斯媒体对此次活动空前关注,这在近几年文化交流活动中首屈一指。

俄罗斯媒体同行的态度,折射出当地各界对此次活动的高度关注。他们的“发声”,在俄罗斯民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湖北日报在系列报道中,也将外国同行作为报道对象之一,把这个特殊群体的“发声”反馈到湖北来,从而客观反映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活动效果,成功地解答了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深:以多层次的观察让京剧与芭蕾“对话”

京剧,中国国粹,方寸舞台幻化万千气象。芭蕾舞,俄罗斯艺术明珠,足尖舞尽百般风流。

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不仅向俄罗斯展示着荆楚风华、中国文化,也感受着俄罗斯的文化艺术,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京剧演出系列报道,如果仅仅只以演出大获成功、受到热烈欢迎为内容,难免有就事论事、视野狭窄之弊。

因此,湖北日报编辑部在前期策划时,决定“借势发力,借题发挥”:除了活动现场报道浓墨重彩、有声有色,还要在中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以京剧与芭蕾的“对话”为切入口,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报道,力求展示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可以催生出新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说,在推动、反映文化“走出去”时,既要增强文化自信,勇于宣传自我,又要避免盲目自大“唱高调”、泛泛而谈,也不能是“单向宣传”、自说自话。

好的新闻,离不开深刻的思想和好的报道角度。编辑部布置的这一特殊任务,促使记者带着“角度意识”进行采访,追求独具慧眼独具匠心,去将一些看似散落的素材有机串联、融合起来,赋予报道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荆楚风动,中俄情浓。在湖北日报一版长设品牌栏目《东湖放评》中,《芭蕾约会京剧》一文以不足200字的精炼篇幅,勾勒从梅兰芳到湖北艺术家的交流轨迹,述说两国人民肤色语言不同、艺术心灵相通。

作为系列报道的“压轴戏”,湖北日报重点版面《今日视点》推出《当京剧“邂逅”芭蕾——跨越中俄国界的艺术对话》。这篇重点报道图文并茂、浓墨重彩,聚焦两种艺术的碰撞与共鸣,不仅说明了湖北京剧演出为何能令骄傲的俄罗斯观众折服,也提出要向芭蕾艺术学习,思考怎样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这进一步升华了报道主题。

活:图文并重展现中俄文化碰撞与“合璧”

俄罗斯观众看得懂京剧吗?在一个文化迥异的国度里,中国国粹会不会受欢迎?许多人心存疑问。

湖北日报用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作出回答,通过俄罗斯观众的热烈反应,来说明在这样一个艺术的国度里,观众们为自己的民族艺术而骄傲,但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他们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喜爱。

事实上,国际上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正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新闻报道的亮点所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敏锐捕捉到能充分体现文化碰撞的细节,为报道增添了不少趣味:珍藏着俄罗斯“最老”管风琴的格林卡音乐文化博物馆,响起清脆悠扬的京胡声;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里的欧洲雕塑,“邂逅”了来自东方的杨贵妃,中国演出第一次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馆;白皮肤、黄头发的俄罗斯女性争相体验中国京剧化妆,第一频道女主持人卡佳还别出心裁地勾了花脸、挂上髯口;独立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欧莉娅化好旦角的妆,穿上《贵妃醉酒》里的戏服,水袖一甩,折扇掩面……

“有图有真相”。文字报道若配以理想的照片,必然更加出彩。从装台、走台、化妆到演出、观众互动,记者每天拍摄两三百张现场照片,尽量记录下台前幕后的精彩镜头,让图片发声、用事实说话。湖北日报系列报道采用的图片,均生动展示了中俄文化的交流碰撞。例如现场特写《格林卡之夜,因京剧而醉》的配图,是“洋贵妃”欧莉娅在中国琴师指导下学拉京二胡;现场特写《百年博物馆,大卫“邂逅”杨贵妃》的配图,是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里的意大利著名雕塑《大卫》复制品“凝视”中国京剧演出。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名作,被西方美术史称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然而作为一家省级党报,刊发裸体雕塑的照片是否合适?读者能否接受?本报编辑人员起初也有顾虑,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最终大胆采用了这张“中西合璧”的新闻照片——大卫与中国京剧人物出现于同一画面,别有情致。

《当京剧“邂逅”芭蕾——跨越中俄国界的艺术对话》刊出时,正值全国“两会”在京召开。记者关注到,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正是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他们呼吁:“走出去”的文化要体现国家水平,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不能自娱自乐,或将“走出去”视为“镀金”之举……这些,都将促进我们文艺界、新闻界再思考、再实践。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我们使命光荣,任重道远。<\\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本文图片均为韩晓玲摄]

(湖北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走出去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