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芳
摘 要:本文从阅读的意义谈起,分析阅读兴趣的形成条件,进而从教师以身示范、主动引导、做好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等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之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谈了认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读物;情感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把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意义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实,不单语文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借助于课外阅读的配合与补充。广泛的阅读可以使课堂中的新概念、新事物纳入学生从课外各种书籍里学习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知识是使他“头脑中已贮存”的东西掌握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通过实施“多学科,新知识,教点渗透”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就会不局限于教科书,那么寻找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就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不仅以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父母、教师、英雄人物、劳模、科学家,以至同学,而且还以书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把自己的行为同“理想的化身”相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优劣。这些榜样和楷模,许多都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受到推荐读物、阅读方法、读书活动等外部条件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阅读的志趣、知识的储备、阅读技能的掌握等内部条件的制约。有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内部条件,但是不熟悉有哪些有趣的书籍,因此影响着阅读兴趣的形成。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求知欲不强,或者由于阅读技能掌握得不够,学生不善于理解着进行阅读,而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一遍,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很明显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产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儿童读书兴趣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4至6岁是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神话传说很感兴趣。6岁至8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8岁到10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实现生活为题材,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产生兴趣。10岁至13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期,对于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产生生兴趣。13岁至14岁起始于文学期,开始对情感发展有关系的故事产生兴趣。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介绍有趣的读物,帮助儿童读好最初几本书
教师应该首先是课外书籍的积极阅读者,特别应该熟知优秀的儿童读物,可以选择基本有趣的故事书朗诵或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当学生开始独立读书的时候,应注意关注他们的好奇心理、求知欲等心理特点,考虑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替他们选择适当的书籍,帮助他们读好最初几本书。开始阅读时,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挑选浅显易懂的故事书,这样就会逐步调动起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其读书的信心和兴趣。
2.给予自由选择的余地
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教师要引导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按自己的步调阅读,要讲求阅读方法,既读得快,读得正确,又不准读遗漏。总之,一切不要过多干预,要让学生愉快地阅读。
3.做好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
前者包括激发儿童读书的动机,如当学生缺乏求知欲和阅读技能时,教师可以创造条件,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激发他们自觉地去找书籍,独立地阅读,从中体会到由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要提供给学生获得阅读经验的各种机会,鼓励其探索、搜集各种参考资料,使之提高书籍欣赏能力和评判能力。通过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修养品德,增进健康,丰富社会经验,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总之,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健康情感,提高思想认识;指导学生阅读科学通俗读物,是培养学生知识兴趣方面的必要补充,能够教育学生产生观察生活,以实例来鼓励和激发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现实的意向,帮助他们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都有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