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王迪琴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古代诗海中闪闪发亮的明珠瑰宝;而那悬于碧空中的一轮明月,既是天上仙境的象征,又是人间美妙之所在。她千古悠悠,月随时转,永照人间,启蒙了多少人的诗意,唤起了多少人的诗兴,激荡着多少人的诗情。趁此良辰美景,诗人们逸兴湍飞,情思勃发,频频拨动那月之光弦。于是,这神奇之诗和亘古之月就共同奏成了一曲曲不朽的诗月华章。
古人专写月的诗作比比皆是,或局部、或整体,或片断、或通篇;有的描摹月夜、月色、月景,有些又不拘泥于描写月的形状、光亮和色彩,而是用来表明时序、烘托景物、渲染气氛以及抒发感情。从《诗经·陈风·月出》发轫,至“古诗十九首”,再到唐诗宋词的名章佳句集大成,月亮不仅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还成为怀远思人的意象,凝聚成一种积淀深厚的审美意识。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关山月》,把我们带到了那明月高照的浩瀚夜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云月苍茫、雄浑广阔的月夜景象。夜晚,正因为有了这皎皎明月的照耀,才使天地万物熠熠生辉。月光荡涤了尘埃,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形成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年年夜月”“处处山川”,有月之时,有月之地,必然有美景生成。
诗中之月既是时令和具体时间的体现,也是人与物活动的背景。虽然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但由于它在不同的时段出现,使月亮形成了不同的形状和光度;也因为它照临的空间位置不同,形成的景致不同,诗人的感受也自然不同。这多姿多彩的月夜景象,体现在诗词篇章中,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月诗佳句。
我们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山挂银钩,月出似吐,这是“山月”的特色;“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水浮双璧,江波流月,这是“江月”的特色;“山月入松金破碎”,有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片片碎金在闪耀的“林间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如水的月光下,花摇柳拂,飞絮萦回,意境清幽缠绵的“庭院月”;“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还有月洒荷塘,烟雾轻蒙的“荷塘月”。
我们再看:苏轼把那倒映在水里的“溪中月”描绘得多么美,叫“溪月琼瑶”。月光静静地洒满了溪流,水月交辉,倒映水中,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瑕的珠玉。宋庠把“湖岸月” 描绘为“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波月辉映,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从时间上看,余靖的“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写的是春残之景,楼钥的“天高颢气肃,月斜映疏星”,写的是深秋之景;刘方平的《夜月》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是夜深之景,而李贺的《南园》诗“晓月当帘挂玉弓”,则是拂晓之景了。
楼上观月,看到的是月夜一景,而泛舟湖上,临波沐月,诗人会全方位地感受到月光的美丽,所以许多诗人都热衷于游湖荡月。欧阳修的《晚泊岳阳》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皓月悬空,江水茫茫,清辉满地,江天一色;此时月下人歌,归舟唱晚,是多么引人入胜的景致!苏轼的《夜泛西湖五绝》写他从魄月初生到月半中天,游兴不减:“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一直到领略了月落之后的湖景才回去。如果说新月生辉,半璧吐艳,给人以明朗之感;菰蒲无边,湖水茫茫,给人以朦胧之感;那月落后的湖光非鬼非仙,则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宋代诗人武衍也有一首泛舟石湖的即兴之作《秋夕清泛》:“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秋月玲珑,湖光潋滟,船头诗人吹箫观月,岂不妙哉!
月下赏湖光异色被诗人称道,月下观看夜潮就更能激起他们的诗兴。白居易有忆杭州词说:“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也要在中秋月夜亲临海塘看潮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潮因月出月落而引,农历十五,皓月千里,那钱塘江潮水比平时更加奇特,汹涌澎湃的潮头如万马奔腾,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
一年当中,春月丽,秋月明。农历月份里,月有从新月如钩到圆月如盘之变化;一天之中也有黄昏月出和月上中天之不同。春秋两季更是自然界最美好的时光,“春花秋月”也就成为最具诗情画意的物象。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元宵佳节夜市上的情景。当然,夜晚独坐中庭,欣赏着春宵月色,也别有一番情趣。张先的别号“张三影”,就是因他那有名的春月“三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和“云破月来花弄影” 诗句而来。李之仪也有一首诗写到月“影”:“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通过对这些月下之“影”活动的描写,春天月夜那迷蒙幽静、至幻至美的景致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春天之月总是和花有着很深的缘分。夜色中,月照花明,风吹花动,摇曳生姿,仪态万方,比日间之花更多了一份妩媚和优雅,营造出一种令人神往之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名句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白居易《村夜》诗也写到“月明荞麦花如雪”,月光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花交融,美丽无比。李煜的“花明月暗笼轻雾”,是月色朦胧,轻雾弥漫,娇花吐艳;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微风吹拂,云开月现,花影婆娑;王安石的名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则描绘了一幅月洒清辉、花移娇影、月花共渡的妙景,都令读者赏心悦目。苏轼的《海棠》诗中,花在春夜月下开放,月华透雾,花光四溢:“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黄庭坚的月下水仙有步月凌波、盈盈欲仙之态:“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林逋的《山园小梅》,更是把黄昏月下梅花的神韵给写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美呀!那朦胧的月色,美丽的花影,构成静谧清幽的意境,怎能不让人陶醉!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人李朴把中秋之月写得那样美妙无比:“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国人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每当此时,诗人们登高临风,对月抒怀,写下了一首首美妙的秋月诗。唐朝诗人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夜月的最大特色是“圆”。苏轼《中秋月》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因此“宝镜”“玉盘”就成为十五秋月的别称。
秋天月夜,月明星稀,空明剔透,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特别是当皓月行至中天,真有“千山月午乾坤昼”之况,皎洁的清光简直把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因为此时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夜色更加空明无垠,所以秋夜之景又表现在一个“清”字上,“清风明月”就成为其最富特征的景象。苏轼有“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之诗,杜甫有“湖月林风相与清”之句。张耒在《夜坐》中写道:“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而杨万里的《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对这种清幽静雅之景体验得更加深刻:“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高空俨然如张开的鸦青色帷幕,在这张帷幕上,一轮明月高悬,像无所附丽、独自运行的“一团冰”,把月夜晴空写得多么引人入胜。
秋夜晴空的另一个特征是“明月如水”或“月华似洗”。如水洗过的月光给人一种凉意。“凉月如眉挂柳湾”,“夜吟应觉月光寒”,“清和冷月到帘栊”,都透着“夜凉如水”之感。立秋之后,“一枕新凉一扇风”,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霜形成惨白一片,月儿就显得更加清冷。或许是“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或许是“芦花千里霜月白”,都写月冷霜寒,境界空旷凄清!所以诗人又把秋月称为“寒蟾”。郭祥正《金山行》诗曰:“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李贺也有《梦天》诗曰:“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诗人们写秋月的孤冷,是为了衬托出秋景的萧瑟清寒。
对月怀人,临风思远,是古代诗词中的常有之情。古乐府云:“仰天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自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后代诗人都喜欢借月来抒发相思之苦,寄托怀念之情。于是,妇思,闺怨,怀人情,思乡感,多少离愁别恨,都因月而生,依月而发,成就了无数名章佳句。
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人在此时最易生情、多情和伤情。古时交通不便,情人分隔两地后,路途遥远,音信难通,相见时难:“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娥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光荏苒,雁字空回,锦书无寄,唯有月光频来眷顾,怎能不让人对其生情!所以,每见“皓月婵娟”,不免引发情思绵绵;每逢“花朝月夕”,又备感冷落寂寞。李白有诗曰:“秋风清,秋月明……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怎一个“情”字了得。
夜深人静“相思正苦”时,只见那天上的明月来相照两地,似在传递着相互间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泌的《寄人》诗曰:“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韦庄的《菩萨蛮》词曰:“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都是借月来抒发情人间那一片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无情之夜,有那多情之月来相照,一方面使相思之人有了寄托之物,另一方面也让她们得到了少许安慰。
“花前月下”是相恋之人谈情说爱的佳所,那“月上柳梢头”之时,不也正是“人约黄昏后”之辰嘛。最早的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之句,可见人月连“情”的心理自古就有。正因为这样,天上的明月就成了人间爱情的明证。多情人不能忘怀,“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痴情的女子“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而对于那好久得不到对方消息的女子来说,这月儿更是自己爱情的明证,“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正是在这一轮明月下,她与心上人共缔情约,永不相负,所以她要“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月圆之时应是亲人团圆之日。夜中对月往往能勾起对亲故的思念之情,月亮成为诗人的情化之物。“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流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苏轼的这首《永遇乐》词,以月为抒情线索,人的感情的表白完全由月亮的活动来道出:在景疏楼上饯别时,是“明月如水”,友人走后那多情的明月也“随人千里”,三度月圆,无人同醉,仍然是那明月相伴到天亮。真是人多情,月更多情。于是,诗人们纷纷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的一片真情,既真挚又纯洁。“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刘长卿的诗“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和戴叔伦的诗“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则通过写明月的普照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景中含情,情在景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将月之情和人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情韵袅袅,令人心醉神迷。
古典诗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写明月牵愁惹恨之作俯拾皆是。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丕也有诗:“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都写妇人秋夜思念远方之人时的境况;后来就专用“斜月照帘帷”“薄帷鉴明月”等来表达闺人的愁思。
汉以后,常年征战不断,写征夫思妇的对月相思,成为一种很广泛的题材。因为那“长安一片月”,“总是玉关情”,所以“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丈夫在外戍守边疆,妻子在家独守空闺,明月的相照勾起了不眠之人更加难以排解的离愁别绪:“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娥梦断之时,正是皎月照人之际,情何以堪?“寂寞起来搴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楼中人月,相对无眠,梦中之情,月照之景,更引起了独居之人的思愁。“黄昏独依朱阑,西南新月眉弯”,闺中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中的一弯新月,自然会涌起月圆之时相思之人不能团圆的苦闷。
是人怜月,还是月怜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月儿真是“照得离人愁绝”呀!于是那月亮也由“相思之月”变成了“伤心之月”:“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同样是这个明月,曾经照见他们情真意笃的相聚,也照见他们忍泪割爱的离别。他们的绸缪之情,缱绻之意,是“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的,此时的月下之人怎能不产生“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惆怅呢!
由思引愁,到由愁生怨,又由怨变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诗中的这种月照而生相思恨意的传统写法,似乎具有一种更加普遍的意义。“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可是,明月本是无情之物,自然不解人的离恨之苦,人本不该怨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在有情人的眼中,明月就是人由多情而转为有恨的媒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问题是:“何事长向别时圆?”问题恰点在了情人们的心上。欧阳炯的《献衷心》说:“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石曼卿也说:“月如无恨月长圆。”就是说,月儿圆时人却不能团圆,所以才会有恨。那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此时对于“月明人倚楼”的思妇,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呀!明月高照的美景良辰,对一个满怀愁绪的人来说,那秋月的寒光倒更像一把断肠的利剑,“皓月泻寒光,割人肠”。所以范仲淹才有“明月楼高休独倚”的告诫。
望月使闺中怀情,也易让客子思乡。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客居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白天倒还罢了,一到夜晚,那思乡的情绪就会在心头一阵阵地泛起波澜。孤独中眺望高天,只见明月播辉,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加引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自古以来,诗人们就把明月照临与思乡之情连在了一起,用望月来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走一程,思一路,明月也就成为客子倾吐思乡之情的旅伴。你看,这里是“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那里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边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心随明月到胡天”,那边是“万里归心对月明”,“一夜征人尽望乡”。
皎皎明月,依依归思。葛起耕的《楼上》诗曰:“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一个初春的夜晚,明月如镜,高悬天宇,悠扬的箫声和着明亮的月光,共同陪伴着这良宵美景。但这红楼箫声与春宵月色也“唤出”了天涯游子飘零羁旅之乡愁。李白《太原早秋》诗曰:“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崔涂的《春夕》诗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子规啼月,思乡情切,连梦中的月都凝聚的是思乡的情结。
王昌龄有许多借月光写客愁的诗,“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都是将月光和客愁联系在了一起。也有的诗人反过来看问题,所谓“月明千里心”是也。月儿在引惹诗人乡愁的同时,也给了他乡客子莫大的慰藉,特别是在那山河供愁、人事催泪的时候,月之情意就更为动人:“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正因为月照与乡情有着扯不断的关系,才引发了诗人“月是故乡明”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