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健
考点解说
“写法探究”,就是对文章中运用某种写作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讨论。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这类题主要分三类:一是对文章的某种写法进行探究,二是探究文章写法是否矛盾,三是对文中某项内容能否删除进行探究。其基本设问方式是:
……是常用的手法之一,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某种手法的表达作用。
文章写……,又写……,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选文中……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题点拨
(一)探究文章的某种写法
1. 答题格式
运用了……手法,表现了……,达到了……的效果。
2. 举例
(1)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3年四川凉山中考题)
我看了很久,明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式,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無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地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分析:这道题有三问,完整准确地概括内容之后,手法和思想感情就显而易见了,套入格式答题即可。
答案: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以前的天空各种野鸟成群成片,现在的天空没有飞鸟,只有飞机的沉寂空洞;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与现在天空的空无鸟群、只有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了对比;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以及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
(2)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2013年湖南衡阳中考题)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分析:状物散文中写物不仅是为了赞美物,更重要的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表达志向。结合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所用的表现手法也变得清晰明了。
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中都会珍惜生命,努力生活。(或歌颂那些具有像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3. 应答材料
(1)对比的作用是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2)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烘托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象征的作用是赋予具体事物以特殊含义,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5)借景抒情的作用是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6)托物言志的作用是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感情,使表达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7)抑扬结合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作者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二)探究文章写法是否矛盾
1. 答题格式
不矛盾,这样写表现了……,突出了……。
2. 举例
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2013年河南中考题)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分析: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选择“不矛盾”。首先找到相关内容,结合文章分析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情感,把内容和情感的分析结合起来就是答案。
答案: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从“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可以看出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所以只要十五分钟的路,却走了一小时。
(三)探究文章的某项内容能否删除
1. 答题格式
不能删去(可以删除),因为这句或这段讲了……,结构上起到了……,体现了……。
2. 举例
(1)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2013年辽宁营口中考题)
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分析:本题有两问,解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明原因,注意原因说明必须合情合理。要根据相关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作用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一:不能。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的菜的评价衬托出“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的感受,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的三个原因,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母爱的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的懊悔、自责。
示例二:能。台湾美食家蔡澜对他的妈妈做的菜的评价与“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在情节上的关联不大,去掉后,行文思路更简洁,衔接更顺畅;去掉后,文章的主旨仍能得到充分表达。
(2)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2013年浙江绍兴中考题)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個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分析:删去的三个句子都是对主人公的肖像和神态描写,根据句子出现的具体位置分析其作用,比较删去之后效果的变化,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答案示例一: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这是她的外在形象,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一再写有罗嗦之感。③显得夸张失常。
(3)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2013年浙江湖州中考题)
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分析:这种题型多数情况下要从“不能删去”去考虑,作为文章的一段,往往是整个文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结构、内容、中心意思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答案:不能删。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②突出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
3. 应答材料
这种题型常见于记叙文、小说等文体,答题形式如下:
(1)概括内容:这句或段写了……。
(2)扣住中心:体现了/表达了……。
(3)该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与……相呼应,为……作铺垫,承接了上文的……,引起了下文的……。
实战演练
就是要雇你
◇ 灵 天
田大力是个水暖工,在北京打工。
他在劳务市场揽活儿,突然手机响了,是远在美国的老妈打来的。老妈说在美国住不惯,又不会外语,哪儿也不敢去,快憋死了,想回国。
田大力生气地说:“舅舅费好大的劲儿才把你接到美国,不到一个月就要回家?!出国、回国可不像进趟城,花很多钱不说,还很麻烦,你还是安心待在那里吧。”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这时,一个五十多岁、戴眼镜的男人走过来,不顾其他揽活儿的工人,径直到田大力跟前,高兴地说:“安阳的吧?咱们是老乡。走,去我家,干点小活儿。”
“眼镜”叫吴群,家在一个高档小区。开门的是吴群的老妈,七十岁上下。田大力看到水龙头和下水管出了问题,要30元。吴群没还价,出去买配件。
吴老太太又倒水,又拿水果,像款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吴老太太很开朗、健谈,说的是浓重的家乡话,要不是老乡,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吴群家离商场不过十分钟的路程,但过了很久他才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解释,商场人多,排队。
让田大力没想到的是,吴群买的配件质量很差。吴群家条件很好,为什么非要买便宜货呢?吴群让田大力先维修,他有急事要去办。
田大力忙活着,吴老太太站在旁边,边看边跟他唠嗑。活干完一个小时,吴群终于回来了,给田大力50元,他不肯要。吴老太太把钱塞进田大力的衣兜,一本正经地说:“耽误了你挣钱的时间,就该补偿。”田大力只好收下。
一星期后,田大力正在干活儿,吴群打来电话,说水龙头又坏了。田大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正在忙,脱不开身,让他找别人。可吴群说:“别人我不相信,就雇你,我不着急,等你忙完了再过来。”
客户这样相信自己,田大力自然很高兴,但他不明白,技术比他好的一大堆,吴群为什么宁愿等也不肯找别人。
天快黑的时候,田大力到了。吴老太太高兴地说,她早早就泡了一壶家乡特产的绿茶。田大力很感动,两人边喝边聊。茶都喝完了,吴群才拿着配件回来,还是质量不好的那种。可即使这配件也不至于几天工夫就坏呀。
干完活儿,吴老太太已经把饭菜端上了桌,非要留田大力吃饭不可,盛情难却,他只好留了下来。他猜用不了几天,吴群家的水龙头和下水管还会出问题。
果然,十天后,吴群又找他。和前两次一样,还是吴老太太热情接待,吴群还是很晚才回来付工钱。
吴群送他时,他忍不住问:“吴大哥,你家的水龙头和下水管都是故意弄坏的,你找我来维修,想让我多挣点钱,是故意帮我,我非常感谢你和吴大妈。可非亲非故的,你们为什么要帮我?”
吴群笑了,说:“是我故意弄坏的,但坚持找你来,不是为了帮你,而是你帮了我,我应该感谢你才对。”田大力更加迷惑了。
吴群点点头,说:“我妈本来住在乡下,爸爸去世后,我好说歹说才把她从南方接过来。可她不识字,又不会讲普通话,不能与周围的人交流,我又没时间陪她,她很寂寞,性格变沉闷了。我怕她闷出病来,就找你这个能和她聊天的维修工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田大力恍然大悟,感激地说:“吴大哥,谢谢你!以后你不要再费周折了,只要我有空,就会过来陪吴大妈聊天。”
“你为什么要谢我?”这回轮到吴群迷惑了。
田大力着急地拨通电话,激动地说:“妈,是我……我想你了,你回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文章标题是“就是要雇你”,主要写吴群雇佣田大力来修水龙头和下水管的故事,但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写田大力的妈妈?能不能把写田大力妈妈的内容去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2. 吴群家条件很好,但他买的配件质量很差,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飞翔的心
◇ 孙道荣
公交车像蜗牛一样慢慢向前爬行着,车厢内,焦躁的情绪渐起。也难怪,坐这个早班车的,不是赶着上班的,就是赶着上学的,要不就是赶火车的,眼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走,车还没驶到半截路,谁不急啊?
一个女人的聲音:师傅,你能不能开快点啊?我快迟到了!
司机扭头,叹口气,不是我不想快,你看看前面,路全都堵牢了,怎么快啊?
一个站在前面的男人突然怒气冲冲地指着车窗外,塞什么塞,路就是被你们这些家伙堵住的,什么素质?顺着他的声音看去,一辆小车,斜插在我们的公交车头前,显然是刚刚加塞进来的。
有人跟着抱怨,现在车子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堵了,原来上班路上只要十几分钟,现在差不多快一个小时了。真是堵心啊!
焦急、无奈、抱怨、叹气、责备,此起彼伏,在车厢内弥漫。这是我每天乘坐的一班车。堵车已是常事,只不过今天是周一,又下着绵绵秋雨,所以,堵得格外严重些。我站着,不停地看着手表,心急如焚。
因为内外温差,加之雨天的湿气,车窗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水汽。忽然看见,坐在车窗边的一个小女孩,用手在车窗上画着什么。显示画了一个点,圆圆的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画了几条线……看出来了,是只鸟,两边的翅膀展开,飞翔的样子。女孩看起来八九岁,背着一个粉红色的书包。看着她画的小鸟,我不由地笑了,她是想像这只鸟一样,飞到学校去吧?
有人不耐烦地对司机说,你多摁几声喇叭,催催前面的车啊。司机摁了几下喇叭,很刺耳的声音。车仍然未动。雨刮器来来回回地刮着,隐约可见前面的车龙,遥不见首。
我的视线,又回到小姑娘的手指上。在鸟的旁边,她画了一棵大树,纵横交错的树枝,其中一根树枝,横到小鸟的下面,这样,原来像是飞翔的小鸟,就变成飞落在树枝上了。她专心地在车窗上画着,心无旁骛。
有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跟着另一个人也很响地咂了咂嘴巴。
车厢内的湿气,越来越重,车窗上凝结的水汽,慢慢地顺着车窗,往下淋滑。小女孩又在树梢上,画了个很大的圆圈——我猜想,那应该是太阳吧。这看起来是早晨的树林中,一只小鸟在刚刚升起的太阳下,唱着歌。我之所以作出这种猜想,是因为我看到女孩,将小鸟的头上,又画了一条线,这样,小鸟的嘴巴看起来就是张开的了。为了画出太阳的光芒,小女孩将脸凑近窗玻璃,张大嘴,哈气,热气很快使窗玻璃重新蒙上均匀的水汽,小女孩继续着她的画……
我的心,忽然安静下来。
坐在小女孩后面的一个中年男人,似乎也看见了小女孩的画,他试着用手指在窗玻璃上画了一道线,仿佛一条宽敞的大道。
后面一个妇女,也好奇地用手在玻璃上画了三条弧线,那是一张笑脸……
车厢里忽然如此安静。
汽车又缓缓地向前移动了。今天我也许又不得不迟到了,管他呢,看着水汽中飞翔的鸟,我的心随着它,安静地飞翔。
(选自《约好了春天开花》,山东人民出版社,略有删改)
1. 本文写车厢内众人的表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 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