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一、初识经典
1. 作品概说
《诗品》是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主要内容是品评自汉代到齐梁年间的五言诗人,并将他们按作品质量的高低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的诗歌品评标准和评价方式,对后代的诗歌赏析、诗论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它“思深而意远”,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
2. 作者简介
钟嵘(约469-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人。钟氏是颍川望族,世代为官。钟嵘的十一世祖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嵘的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钟嵘与哥哥钟岏、弟弟钟屿,自幼都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钟嵘少年时代在国子学就读,因为“好学,有思理”“明《周易》”,得到当时的国子祭酒(国家的最高学官)王俭的赏识,被推荐为本州秀才。三十岁左右开始步入仕途,最后在晋安王萧纲记室任上去世。他为人正直,有才干,曾多次向皇帝上书,他提出应加强对官员选拔的监督,不应以军功滥授官职的建议,得到了梁武帝的采纳。
二、深入品评
1. 形式与体例
《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评论对象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到齐梁之间的122位作家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评论。这部书最初的名字是《诗评》,《隋书·经籍志》和《南史·钟嵘传》都记载钟嵘的著作名为《诗评》,但也提到“或曰《诗品》”,后来由于不少目录学著作中都写作《诗品》,一些学者也认为,既然是分等第评论诗作,“品”字显得更精当,所以今天通行的名字是《诗品》。书前有钟嵘自作的序言。最初成书的时候,是上、中、下三品之前各有一篇序言,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将这三篇序合而为一,后来的版本也都遵循这种体例,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诗品》只有书前一篇总序。
钟嵘在《诗品序》中介绍了全书的体例。上、中、下三品之中,上品为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诗人;中品略次;下品是次要诗人。由于重要性不同,所以对上品中的诗人论述详细,中品次之,下品最略。一品之中的诗人,大致以时代为序,同时代的则以优劣为序。此外,钟嵘认为“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就是说只有作者去世之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能盖棺定论,所以作此书时还在世的诗人,概不录入。
2.评价方式的创新
钟嵘在《诗品序》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诗史和诗论观点,包括诗歌的产生、诗歌的本质、诗歌体裁、创作方法等。大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钟嵘认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气”发动外物,外物感动人的心灵,“摇荡性情”,因而要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未必能认同他所谓“气之动物”的诗歌起源,但“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是能够得到理解的。与钟嵘同时代的文论家,如陆機、刘勰等,也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不过他们所谓外物,多是自然现象,如四季更替,奇异景色等,而钟嵘还注意到,除了自然界的万物盛衰,广大的社会生活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等等,他意识到,这都是能够“感荡心灵”的生活事件,其中的情感也都能够而且应该用诗歌来表达,这是他相较前人的进步之处。
由于对诗歌来源的深入探讨,钟嵘明确地认识到,诗歌的本质是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以这一判断为基础,钟嵘认为诗歌应该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一类应用性质的文体有本质区别,既然是“吟咏性情”,就不能“贵于用事”,而应该用“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的方法。这个观点的提出,既是作者品评历代作品的心得,也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弊病提出的批评。钟嵘生活的时代,五言诗极为兴盛,“词人作者,罔不爱好”,甚至连刚刚上学的小孩子也学着作,诗歌质量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相互攀比,难免求新求奇,过分注重形式,往往以编织辞藻、堆砌典故为能事,内容虚浮,感情苍白。钟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明确的批评,认为这种做法流传甚广,对文学创作是极为有害的。他列举汉魏以来的经典诗句,如曹植、谢灵运等人的作品,认为他们的诗作都是即景抒情,有独创性的,而不是只会假借前人的作品。
此外,钟嵘还提出,不仅要避免滥用前人文句,还要尽量少用典。我们知道,用典是古人诗文创作中常用的手段,简单地说,是用别人的事来表自己的情。当然这除了要求作者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还要求读者有相应的鉴赏力,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作用。这种写作手法由来已久,钟嵘认为在他所生活的齐梁时代,诗人堆砌典故、炫耀学问,已经达到了“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的程度,因而对此加以批评,认为佳句未必出自经史,关键是匠心独运,直抒所见所感。这种对齐梁诗的批评,可谓切中肯綮,从中也能够看出钟嵘本人的文学修养和见地。
除了提倡诗歌内容的清新自然,钟嵘还就诗歌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齐梁时候,五言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声律上有一套成体系的创作规则。如当时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说法,沈约以此为基础,加以扩展,提出了五言诗创作中应该避免的八种声律上的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合称“八病”,大体来说,就是要求诗歌中固定位置的某字与某字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不可相同,以营造朗读时参差错落,抑扬顿挫的美感。应该说,这种规定,增加了诗歌在形式上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其积极作用的,而且经过当时许多诗人的运用,这种规定也在不断被修正和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过分拘泥于这种声律限制,就难免束缚诗人,成为作诗的障碍。所以钟嵘针对这个问题说:“至于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明确地表达了对“四声八病”的不认同。他认为诗歌既然要读出来,声律就不能滞涩,所以“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就可以了,过多的限制不利于诗人表达真情实感。
《诗品》是一部品评诗人的著作,钟嵘认为自己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致流别”“辨清浊”“掎(jǐ)摭(zhí)病利”和“显优劣”。简单地说,“致流别”就是追溯某一特定诗人或诗歌流派产生的源头,以及由源头发展而来的过程。“辨清浊”就是辨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差异,或同一流派不同诗人、不同作品的差异。“掎摭病利”就是分析作品的得失。“显优劣”就是通过比较,判定诗人或作品的等第及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几种评价方式中,比较和分析的手法是我们所熟悉的,而所谓“致流别”则是独特而有见地的分析方法。钟嵘在对许多诗人的品评中都用了这种方法,追溯历史渊源,以梳理不同诗歌流派和整个五言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钟嵘作为理论家的文学史观念。他把所有诗人总属《诗经》《楚辞》两大系统,以时代为序,指出他们作品内在的承继关系。如他认为东汉诗人刘桢的作品源头在《古诗十九首》,而《古诗十九首》的源头在《国风》;认为曹丕出于李陵,而李陵出于《楚辞》。这种“历史批评法”,钟嵘的前辈沈约、同时代的萧子显,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有所涉及,钟嵘系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使自汉至梁的这一百多位诗人组成一个传承有序的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言诗发展到齐梁以来的历史脉络,这对文学史的研究而言,是很有价值的。
3.颇受争议的等第
当然,钟嵘的这种评价思路也存在缺陷,因为某一流派、某一诗人的风格,其来源往往是复杂的。同一流派在不同发展时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同一流派内的不同诗人也可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其作品风格也可能存在年代的差异。还应该注意到,诗人作品风格的来源往往并不是单一的,一个人在创作中可以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前人广为借鉴,很难严格地限定究竟出自哪一脉。此外,钟嵘对诗人的评价也是建立在自身学识和眼界的基础上的,这就很难避免个人的局限、偏颇,乃至谬误。例如书中将陶渊明列为中品,将曹操列为下品,历来受到很多诗论家的非议。
4.流传与影响
《诗品》作为我国第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著作,对后代的诗歌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有成就的理論家、理论著作,都曾受到《诗品》的影响。如唐代皎然的《诗式》、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宋代魏庆之的《诗人玉屑》、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诗品》的影响。元代诗人元好问、清代诗人袁枚、近代学者章太炎等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或论著中提到或肯定了《诗品》的某些观点。此外,《诗品》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汉诗、和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名篇选读
气之动物①,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②,晖丽万有③,灵祇待之以致飨④,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钟嵘《诗品·序》(节选)
【注释】
①动物:动,启发,感动。物,外物。
②照烛:照耀,“烛”在这里也是照的意思。 三才:指天、地、人。
③晖丽:光辉艳丽。 万有:万物。
④灵祇:神灵。灵指天神,祇指地神。 致飨:接受祭祀。
【译文】
节气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感动人,所以动摇人的性情,表现在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得光辉艳丽,神灵靠它来接受祭祀,幽冥靠它来祷告。感动天地鬼神,没有比诗歌更接近的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①,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②。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③,文无止泊④,有芜蔓之累矣。
—钟嵘《诗品·序》(节选)
【注释】
①干(gàn):捍卫,加强。
②踬(zhì):阻碍,绊倒。
③嬉成流移:嬉戏而成为油滑。
④止泊:归宿。
【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手法:一种叫兴,一种叫比,一种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情意还有多余,是兴;借物来喻指用意,是比;直接写事实,借言辞来写事物,是赋。扩大这三种手法,酌量采用它,用风骨来加强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玩味它的人能体会它的无穷滋味,听到它的人心神撼动,这是诗中最好的境界了。如果专用比兴手法,缺点在于用意过于深沉,用意过于深沉,文辞就不顺畅。如果专用赋的手法,缺点在于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散漫,嬉戏而流于油滑,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杂散漫的毛病了。
【分享】
诗歌的来源和形式历来是理论家关注的问题。钟嵘认为诗歌是人有感而发的产物,能够照耀万物,能通天地鬼神。所以,优秀的诗歌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不能只是技巧和辞藻的堆砌。技巧的运用要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以辞害意。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标准之一,直到今天,钟嵘提出的这一原则仍然是我们在写作中应当遵循的。
四、拓展阅读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别范安成
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游仙诗
何劭
青青陵上松,亭亭高山柏。
光色冬夏茂,根柢无凋落。
吉士怀真心,悟物思远托。
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
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
迢递陵峻岳,连翩御飞鹤。
抗迹遗万里,岂恋生民乐。
长怀慕仙类,眩然心绵邈。
五、探究空间
1.“拓展阅读”部分三首诗的作者,谢灵运在《诗品》中被列为上品,沈约被列为中品,何劭被列为下品。读一读,分析它们的差别在哪里。你认为哪首最好?说明理由。
2.《诗品》将陶渊明列为中品,将曹操列入下品。读读相关的原文,说说钟嵘这样评价的原因。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3. 钟嵘在《诗品》的序言中说,自己以上、中、下三品评点诗人,是受到班固、刘歆的影响并弥补他们的缺憾(班固《汉书·古今人表》把古今人分为九等,刘歆在《七略》中将学者的著作分为七类)。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一个诗人?应该如何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