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萍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21—01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放松对a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下面,笔者就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 注重灌输,忽视实效。在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很多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不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体验,难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这样做,无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其效果可想而知。
2.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当前,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分数成为教师、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及家长以学生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则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增分,学生也把提高分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3. 成长环境恶化。当前,社会上的精神文化垃圾非常多,一些丑恶事物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通过现代传媒的迅速传播,像尘埃和病菌一样严重地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网络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充斥于一些学生的头脑,加之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致使他们学业荒废,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因精神空虚而导致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二、对策
1.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等倾向。要切实做到学校教职工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家庭教育不可忽视。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那么孩子即使成不了杰出的人才,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扭曲,彼此之间不理解、不信任,或者家长与孩子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那么孩子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大。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要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凡是要作出与孩子有关的决定,父母应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对意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要基本平等,既要有亲情,又要有友谊。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和学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学校德育的内容,克服只谈智育、不谈德育的错误倾向。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法,“望子成龙”更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为青少年校外活动、学习和成长提供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场)、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以及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定期对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其次,积极创作、传播有益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要建立评价、奖励、推荐优秀青少年文学艺术与影视作品机制。信息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及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人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置不同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并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案,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作为中考、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