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进
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给小学生减负,但是新学期开学后,郑州各类培训班依旧火爆。在兴华街南段,路两旁的商铺楼上有很多家培训机构。每到下午放学时间,一些刚出校门的小学生就背着书包直接走进这些培训机构,开始接受校外培训。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多学些知识,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三四个培训班,往往是下午放学刚走出校门,立刻又走进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刚结束,立即又赶往下一个培训班接受学习。孩子晚上回到家,还要复习家长所买的课外辅导教材。
孩子,怎一个“苦”字了得!
“现在苦一点不要紧,现在的苦是为将来的幸福打基础!”这是老师和父母对孩子语重心长的教导。孩子们怀着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奔跑在辛苦的路上,即使牺牲童年的幸福也毫不犹豫。
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是一定能够换取未来的幸福?如果说今天的教育可以给孩子未来幸福,那么这个幸福必须以牺牲孩子天性为代价吗?孩子们为了未来不确定的幸福,经历当下的痛苦合理性又在哪里呢?
卢梭在《爱弥儿》中如是说:“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怎么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卢梭针对那种牺牲当下的幸福的教育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
当下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本能地把孩子当下的成绩与未来的人生幸福联系起来。于是,家长都愿意在孩子身上投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们的教育誓言,于是孩子们只能牺牲自己的快乐童年,背负着家长殷切的期待,在苦学中度日。可以说,当孩子跨入小学的那一天起,他也就开始告别自由、浪漫而快乐的童年生活。更令人痛心的是,虽然政府一再倡导素质教育并立意高远地发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积重难返,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应试仍然在教育领域阴魂不散。在应试的魔咒下,一些学校忘却了自身的职能,变成了训练学生如何考试的场所。在这里,老师多是一脸的严肃与急切,偶有的和善笑容也并非由教育本身引起;在这里,学生多是一脸的迷惘与疲倦,偶尔的天真笑容也只是枯燥生活的小插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追寻大师的足迹,我想今天的教育必然应该摆脱“牺牲当下确定性的幸福来换取未来不确定的幸福”逻辑,让幸福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幸福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底色。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爱护孩子,帮助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成长。孩子们的童年是一次性的,同样孩子们童年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一次性的。我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享受那个稍纵即逝的童年时光呢?假如孩子们的童年一直处于紧张、焦虑和不安中,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成年后他们又怎么能感知并享受幸福呢?
今天的一些家长把孩子的幸福完全寄托在考试分数上了,并且堂而皇之地掠走了本属于孩子的幸福。这其实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的工具。今天一些教师日益把教学模式掌握得更为熟练,日益把教材、作业、考试等教育手段当成追求的教学目标,可是他们忘记了,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那就是孩子的幸福。
如果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牺牲当下的幸福体验,才能够成为考试能手、竞赛冠军抑或是学习成绩好的乖小孩,才能够获得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幸福未来”,那么这是令人遗憾并且忧虑的,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是重视孩子当下幸福体验的,而不是培养机器人,不是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个兴趣本能都被压抑的个体。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希望所在。幸福的童年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多么希望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老师们真诚的眼神,家长们会心的笑容,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图景呀!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高品质的教育,才是令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且从理论上讲,如果今天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时刻意识到幸福体验对孩子们的重要性,那么幸福就会轻盈地走进教育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还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
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今天的一些学校为什么要以牺牲孩子们当下的幸福为代价来前行呢?事实上,家长们更多的是无奈,他们对于孩子的过度关怀,根本上还是迫于现代社会生存的压力,出于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担忧。更令人深思的是,今天的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管理者,虽然也对当下学生的苦深表同情,但也不认为应试有什么不好,他们更多是认为在目前只能如此,继而只能积极适应。所以,要彻底还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孩子们的热切期盼,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