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对于缺乏人生阅历、身心尚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积极引领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引领不能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调料”,而应该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因此,针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修身课”,并以此为载体,不断开拓德育新渠道,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修身课,积淀心灵的华池
修身课作为开辟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烟台一中”)德育工作新渠道的一种探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成形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按照新课标“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履行公民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学校坚持“突出中心,古今结合,内外统一”的原则,自行选配教师编写教材,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教材编写方面,学校突出“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中心,坚持古今典范相结合,校内校外资源统一的原则,把《论语》《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古代典籍作为修身课教材内容的基础,将其中的精华如“见利思义”的操守、“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等提炼整合,再收集选择富有时代气息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等鲜活素材与之结合。
修身课设在高一年级,每两周一课时,编入正式学习课程,总计一学年。课程分为七个大专题:
其一,“为美好人生奠基”:重点说明开设修身课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热情。
其二,“我爱我家—烟台一中”:重点讲述校史校情,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三,“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重点解读儒家经典,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四,“孝心与责任”:重点介绍古今孝德典范,传承中华美德。
其五,“中华文化之歌”:意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
其六,“学会宽容”: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创造和谐人生。
其七,“珍惜青春 扬帆明天”:勉励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创造成功人生。
此外,学校每年出版《修身课感悟》优秀论文集,并把它作为下一年级的学习教材,达到学生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十年修身课的开设,使学校一万多名学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收到了“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积极效果。
校本课程,展示自我的舞台
2004年9月,立足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烟台一中开设了心育课,与修身课一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学校为高中学生开设了生涯指导课,引领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开设每周四的“时代经典”德育视频教育课,让学生的德育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太极拳”也是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之一,由教师自主研发的适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二十四式太极拳,让学生在健身中“修身立志”,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学生社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已形成语言文化类、表演艺术类、设计创新类、体育健身类、人文自然类、学科探究类和志愿公益类七大类25个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已成为烟台一中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2013年第三届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上,学校代表作品《菊花台》将现代与古典元素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而《北京喜讯到边寨》作品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传递着对世界的祝福,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
特色活动,洗礼精神的体验
行胜于言。修身课“讲在课内,行在课外”,立足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
烟台一中的“学雷锋”活动持久扎实,是打造校园责任文化和以德治校的具体体现,是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走向社区,走向公共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学校会定期对“学雷锋”活动进行表彰,迄今为止,学校已举办了二十四次学雷锋表彰大会,表彰在每学年中持之以恒学雷锋的个人和集体,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服务民生的责任意识和未来做人立世的优秀品格,学校先后表扬了2000多名“学雷锋先进个人”和近300个“学雷锋先进集体”。此外,学校先后邀请了雷锋班班长赵宏光同志,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同志以及学业有成的校友为全校师生做专题报告。他们的榜样力量,必定会带动全校师生更好地践行雷锋精神,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年母亲节、寒暑假,学校都组织开展“今天我当家”“我做一日父母”“随父母上一天班”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累”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把对父母的感恩升华到对国家、社会的感恩,把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初静,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司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