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反思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14-07-21 11:06许文静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谢晋女性形象

许文静

【摘 要】谢晋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文革结束后的反思三部曲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他将个人的命运浮尘融入社会的政治变迁和历史演进之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本文以反思三部曲中出现的六位女性为研究样本,采用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发现女性的形象是复杂而宏大的,她们是男性的拯救者、历史的承担者和道德的评判者。最后结合谢晋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情况等因素对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再现成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谢晋 反思三部曲 女性形象

中国100年的电影史中,谢晋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中国电影制作的一种范式与特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谢晋导演拍摄了大量电影作品。他作为中国影史上获奖最多的导演不仅对几代中国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亚洲影视文化贡献力量,成为中国电影人在世界影坛上的一张名片。

谢晋留给中国影坛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正如美国著名编剧和制片人谢尔德指出“人物是你的电影剧本的基础,它是你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①。在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是谢晋电影中最大的亮点,她们中有“养什么成什么”的李秀芝,有代表着男性道德理想的冯晴岚,也有风情万种令人陶醉的胡玉音。三位典型形象正是来自谢晋的创作巅峰“反思三部曲”,即1980年拍摄的《天云山传奇》,1982年的《牧马人》和1986年的《芙蓉镇》。三部影片创作于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经历拨乱反正的疗伤时期,影片表达了谢晋对文革的反思与批判,他将个人的命运浮尘融入社会的政治变迁和历史演进之中,对人生、人性、国家和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本文以反思三部曲中的六位女性为研究样本,采用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发现女性的形象是什么,并结合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以及谢晋导演自身的创作风格,探析女性形象再现的深层原因。

一、男性的拯救者

反思三部曲通过赋予女性三种意象实现了对男性的拯救:家、母亲、大地。

首先,家的概念在文革时期被反复提及,当时的中国人普遍认为革命的大家庭是凌驾于小家庭之上的,文革初期亲人之间分派互告的现象十分普遍,家庭内部出现了很多矛盾。文革结束后,人民冷静回望历史,发现很多人在文革大家庭中受到了冤屈和误解,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基于此谢晋提出了自己理想化的解决途径:用小家庭、情感家庭去拯救那些在大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物。因此在三部曲中形成了这样的叙事逻辑:一个人坚持道德理想反而蒙受冤屈,但是他会得到补偿,他们生命中会出现一个伟大的女性,关爱他,理解他,给他一个温暖的家②。影片通过将女性与家的意象结合,实现了女性对男性的拯救。

其次,在中西方传统叙事模式中有一对相反相成的叙事母题:英雄救美和美救英雄。当代大众文化中充斥着男性英雄主义崇拜,超人式的英雄、乔峰式的好汉在荧幕中被反复演绎。同样,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男性也会面临厄运,在坚毅人格的背后也会有寻求批护的倾向。他们在世界的主战场上受伤溃败,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时,女性化身为母亲成为男性的拯救者。

第三,文革中的右派是当时社会的边缘人,面临着无处容身的悲苦遭遇。在谢晋的三部曲中,女性不仅给予了男性温暖的家、母亲的爱,也像大地一样包容一切、谅解一切,给予他们再次成长的机会。例如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被公式化地塑造成一位忠贞善良高尚的完美女性形象,集合了母亲、家和大地三种意象,她顶着风雪用板车将重病的罗群拉到自己的宿舍并举办了5块钱的婚礼,完成了对罗群身体的拯救;她始终对共产党员罗群抱有坚定的信心并辅助罗群完成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建设发展的文章,这完成了对罗群精神的拯救;她在罗群得到平反后重病去世从某种程度上也完成了把罗群推向新生活、新使命的最终升华。

在影片《牧马人》中,许灵均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并且有海外关系背景的知识分子长期被新中国通俗剧叙事所批判、改造和排斥,他们被限定在政治秩序和正统的婚姻秩序之外③ ,因此李秀芝放弃回老家的机会,主动选择嫁给许灵均实际上将许灵均拉回到主流的政治秩序之中,通过给予他一个家庭完成了对他的认可与救赎。同时,李秀芝是一个个人化、情感化和道德化的人物,是远离政治语境的田园式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养什么成什么”具有包容一切、哺育一切的能量,像大地一样成为许灵均生命的根。

影片《芙蓉镇》是三部曲中对文革政治斗争描述最为直接与全面的一部。不仅在政治风云场上的主体男性遭到了迫害,女性也被无情的践踏。“豆腐西施”胡玉音作为一个经营米豆腐摊的个体工商户,在政治运动中被批判为“弃农经商,扰乱市场,破坏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她在男性统治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成为一个女性的、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者的象征④。这种与主流文化背离的形象成为胡玉音遭到迫害的基本前提。右派秦书田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形象,与罗群和许灵均被打成右派后沮丧的人生态度不同,他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用内在的人生智慧化解生活的苦闷,因此胡玉音与秦书田的结合事实上完成了男女双方对彼此的拯救,最后,秦书田平反后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流露出了强烈的喜悦与激动,至此,佳人之爱与母亲之爱完美结合,胡玉音完成了对秦书田的全部拯救。

二、历史的承担者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一段悲痛的记忆,人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到巨大的冲击,整个中华民族在这场浩劫中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的倒退。“四人帮”被粉碎后,大量的冤假错案亟需平反,经历创伤后的民族亟需抚慰,谢晋的三部曲就是在这一历史阶段拍摄制作完成的。事实上,谢晋本人也在文化大革命中睡过牛棚,遭受过批斗。当这一扭曲的历史时期结束,是非善恶得到公正的评判后,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他必然有很多态度要表达,在美国学者berry对谢晋的采访中,他说到:endprint

艺术是人生的反映,我经历过的悲剧逼得我非要讲话不可,我拍《芙蓉镇》是因为我不允许我们国家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不会再有另一场“文化大革命”了,经过这一切之后,人们怎么能容忍对于他人的肆意指控?我们不能忍受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拍这样的戏。我们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经历过这些。⑤

在这场集体无意识的悲情闹剧中,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看似人人有错,但又无人可责备,那么谁才是苦难的真正承担者,谢晋的反思三部曲中鲜明的将女性塑造成为历史的承担者,她们成为文革岁月中用以化解苦难的唯一存在。

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在罗群即将得到平反的关键时刻默默倒下了,留给人们无尽的怅惘。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中,她的生命价值全部体现在了对罗群的拯救方面,即罗群遭受主流政治的遗弃,冯晴岚出现;罗群回到主流政治的怀抱,冯晴岚离开。罗群的苦难成为她的苦难,可罗群的新生她却未能参与,柔弱的女性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付出者,担当了历史的悲剧。

在影片《牧马人》中,许灵均得到父亲的召唤,拥有了对丰裕物质生活的选择权。他通过向父亲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完成了他对于家庭和祖国的再思考,最终决定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归马场,回归家庭与祖国。这其中出现了一组指代关系:祖国遗弃许灵均,许灵均不放弃祖国——文革伤害许灵均,许灵均不追究文革。能够支撑起这样叙事逻辑的重要因素就是李秀芝,李秀芝在与许灵均的结合中承担起丧失人格尊严的风险,在家庭中承担起对许灵均肉体和心灵的拯救工作。得到救赎后的许灵均成为千千万万个在文革中受难人民的代表,一旦平反,就会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女性虽然完成了使命,却仍然被限定在家庭的领域内。至此,历史的苦难全部由女性承担了。但《牧马人》有意淡化了文革对人精神和肉体的戕害,许灵均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右派分子,不仅有李秀芝这样的女性关爱他、拯救他,还有马场上牧民对他的保护与照顾。这样的叙事逻辑对文革的控诉与反思是浅层的,不深入的,因祸得福的意味更加浓重,女性对沉重历史的承担也就缺失了应有的深意。

三、善恶的评判者

文革是一场举国上下参与的政治运动,政治意识是否强烈、政治信仰是否高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当政治观念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善恶观念出现对立的时候,漩涡中的人们不得不选择放弃道德,迎合政治。谢晋在《天云山传奇》的导演阐述中曾经明确指出:

我们的影片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文艺作品要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每个人思想境界的作用。⑥

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贯穿于谢晋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在三部曲中,谢晋不仅展示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沉痛灾难,也将道德、伦理等因素赋予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主动迎合了全民族拨乱反正的热潮,对于安抚创伤中的灵魂、灾难后的人民都具有现实意义。

反思三部曲中的三位主要女性都不约而同的干着“模糊阶级阵线,混淆阶级立场”的“勾当”,她们活在主流的政治秩序之外,寻求的是相夫教子的安定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是善恶观念的道德评判者。

逃荒女李秀芝是三位女性中文化阅历程度最低的,在与许灵均初次见面的场景中,她对许灵均说:“你是一个好人”,令许灵均感动不已。动荡不安的文革时代,左派、右派成为人们的标签,李秀芝用好人与坏人作为她的评价标准恰当的表明了当时社会是非善恶评价体系的全面崩塌。谢晋选择李秀芝这样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田园氏的女性来完成他对文革的控诉,对道德的追求,来告诉人们左派、右派都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政治产物,而人这样的生存主体在长久的文化积淀中始终向往成为一个善良勇敢、勤劳质朴、能患难与共、愿相濡以沫的好人。

影片《天云山传奇》对是非善恶观念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描述。三位女性在道德评价体系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冯晴岚是阶级立场错误、道德观念正确的女性,宋薇是阶级立场正确、道德观念错误的女性,周瑜贞是站在新历史语境下的是非善恶的道德评判者,戏里完成了对宋薇的拯救,戏外实现了对人民的安抚。影片通过赋予三位女性不同的奖励与惩罚传达了导演谢晋的道德评价标准。

罗群作为文革时期的右派、新时代的建设英雄将三位女性串联起来,初恋宋薇是知识分子中的政治盲从者,她无奈的选择了与右派罗群划清界限,一步步追随主流政治话语,最终在冰冷的婚姻生活中失去精神自由,在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麻木。直到周瑜贞的出现,她带来罗群的消息,并且一步步拷问宋薇当初为什么与罗群划清界限,宋薇才幡然醒悟,最终抛开政治话语,回归道德评价,为罗群平反。事实上,宋薇是文革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并非不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他们缺少与主流政治话语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挣扎着做出了迎合政治,远离道德的人生决定,正如《芙蓉镇》中的知识分子黎满庚高呼:“老天爷啊,这世上要是你不睬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这一悲情的控诉表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选择的困境⑦。妻子冯晴岚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代表了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与梦想,她与宋薇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两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借用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冯晴岚的认可和对宋薇的否定。周瑜贞接替了冯晴岚的位置,成为新时期陪伴罗群的女性,她成为本片最直观形象的道德评价者,是她的召唤唤醒了宋薇,也是她对真善美的追逐令宋薇与吴遥决裂并最终为罗群平反,周瑜贞对待宋薇、冯晴岚和罗群鲜明的态度形成了一整套话语体系,诉说了对人性道德的追寻,对政治审判的梳理。

在谢晋的电影中,女性一般都是美好的道德楷模,只有《芙蓉镇》中的李国香是一个在政治漩涡中心活动的绝对反面人物,她在四清运动和文革中都担任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利发泄私人的怨恨,新富农胡玉音和右派秦书田遭到她无情的迫害打击。她幻化成政治的机器,完全丧失了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在她遭受红卫兵小将批斗的场景中,她表现出了不愿与右派和新富农为伍的“革命情操”,可见,面对对其横加迫害的红卫兵小将,她积极靠近并不断解释自己是左派;面对给予她关怀安慰的秦书田,她坚决远离并再次对秦书田进行政治性的批判。黎满庚的妻子五爪辣这样评价李国香:“人不人,鬼不鬼,媳妇不像媳妇”。可见,在政治上风生水起位高权重的李国香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影片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再一次从女性的口中诉说了回归道德评价、疏离政治话语的倾向与期待。endprint

四、女性形象再现成因探析

谢晋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形象,传达出强烈的人文理想与女性理想。女性作为首要人物几乎占据了谢晋电影的全部,正如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所指出的:女性是观影的基本动力,但与西方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女性形象不同,在谢晋的电影中,女性不完全是欲望的承载物,也不是以展示身体来满足男性视觉快感而存在的“他者”,而是代表着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楷模。这种创作倾向与谢晋的个人经历有重大的关联。

首先,纵观谢晋的电影创作之路,他从早期对人物典范性的重视,如对革命女性琼花、李楠的塑造到后期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处理,使其塑造的女性日趋具有人情味,人物从此获得了恒久的精神生命,反思三部曲的女性正是在这两种范式的转型阶段创作完成的⑧,因此,她们不仅是家国情仇宏大主题下中国人的代表,也是与男性相对的有性别意识、个体的、道德的女性主体,男性的拯救者、历史的承担者和道德的审判者正是将人物的典范性与个体性进行融合的结果。

其次,这样的女性形象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从符号学层面解读,她们代表了来自民间的、人文的、传统的、道德的价值观,不同于那种政治的、暴力的、阶级的、革命的父权价值观,符合文革后人们寻求新的精神支柱和填补意识形态真空的要求⑨。

第三,谢晋传承了早期海派电影的艺术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又主动向延安传统靠拢,实现了在“红色经典”中对民间传奇叙事的继承。海派电影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改造,包括好莱坞文化和日本文化等,女性在海派电影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延安电影传统对民族性给予了最强烈的重视,谢晋将两种电影创作派别加以继承与融合,必然会塑造出在宏大历史背景中沉浮顺逆的底层女性形象⑩。

结语

谢晋的电影已经成为过去,评论界对其电影中忽强忽弱的政治意识也进行了大量的抨击,事实上,文艺作品的创作总是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我们无法要求谢晋跨域意识形态传达纯碎的文艺理想。但不容否认的是,谢晋电影,尤其是反思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史上灿烂的一笔,也是中国传媒史中值得回望的一个片段。□

参考文献

①悉德·谢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0

②金冠军、聂伟:《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20

③④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5

⑤[美]白睿文:《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20-49

⑥谢晋:《歌颂真、善、美》[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25

⑦袁梦倩:《身体话语与“文革”书写——对电影〈芙蓉镇〉的文化政治学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36

⑧张坚,《谢晋电影女性形象的诗性嬗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1):40

⑨陈犀禾、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禾叙事风格》[J].《当代电影》,2004(1)

⑩黄望莉:《传奇电影叙事在谢晋电影中的传承与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47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13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谢晋女性形象
与谢导合作是我艺术生涯最大的喜悦和骄傲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缅怀谢晋导演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