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莹
【摘 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重庆晨报》 新闻评论 今日时评
自1995年创刊以来,《重庆晨报》秉持着“贴近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干预生活”的办报宗旨,发展为重庆第一都市报。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舆论监督、政策导向、反映公众信息和表达自身立场的平台。本文以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时评”版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特点分析。
一、《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数据统计及分析
1、按新闻评论内容分类
本文共统计了55篇6个大类的时评。社会民生类新闻评论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其次是对制度建设和政府执政类的新闻评论,分别占20%和18%。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晨报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既符合都市报的定位,也符合其办报宗旨。(见图1)
2、按照新闻评论来源分类
这55篇时评中,该报两位评论员的时评共23篇,占总量的33%,而非专职评论员的文章有25篇,接近总量的一半。这说明民众对热点新闻、时政的关注增强了,对话语权也越发重视。该报给受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平台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见图2)
仔细对比该报专职评论员与部分非专职评论员所写评论可以发现,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观、深刻,用词更趋理性化,也时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该报评论员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别刊登的《发票标“请谁吃”难堵天价招待费漏洞》、《解决停车难,既要“节流”更要开源》等文章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辞精准,一针见血。对比来看,一些读者的评论言辞较为泼辣犀利。
3、按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
这55篇时评按照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警示建议的时评有31篇,占总量的56%,立足于负面现象的批评类时评有13篇,占24%,而态度中立和正面肯定类的时评则较少。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的功能。评论内容立足于表达观点态度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见图3)
二、《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特点
1、版面形式多样、涉及领域丰富
在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中,时评版一共有过7个栏目——晨报社评、来论、微声音、读者热议、世相、漫评、民声。前面四个最为常见。
“微声音”把其他媒体关于热点新闻的精彩评论传达给受众。10月23日开启的“读者热议”则刊登读者对该报新闻的点评,增强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让读者意见通过新闻热线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跃然纸上。
“今日时评”版既表达了来自该报和其他媒介的意见,也传达了民众的声音。有对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也有站在公众立场针砭时弊;还有的弘扬“真善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所选题材涵盖社会民生、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领域。
2、题材、角度、用语平民化
(1)选材贴近大众。“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也需要契合时宜。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对社会问题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从评论中获取一些有建设性的内容,这时新闻评论的“共鸣”效应就显现出来①。晨报评论的题材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关注,它为人们的生活、决策行动等提出参考意见。
(2)角度立足于民众。该报的新闻评论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大众传媒作为民众观察社会的工具,民众能从媒介提供的参考信息中对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②。如10月18日题为《必须让所有刁难群众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写道:“要彻底改变部分公务员让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须让所有刁难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胆敢摆出冷脸,刁难办事民众,说到底,是因为知道民众拿他们没办法,试想如果有一套‘谁给群众找麻烦,自己就会有麻烦的投诉处理机制,哪个公职人员还敢怠慢办事的民众?”此文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要害所在,言辞犀利、一针见血。
(3)语言风格平民化。该报评论文风大众化,贴近老百姓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一改过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问题,向着鲜活易读的方向改变③。如10月21日一篇题为《开放信息曝光,别停留在娱乐化解读》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贴近民众的语言:“似乎,可以查开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员的‘尾巴,继而便可顺藤摸瓜,找出腐败的源头”、“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说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词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间俗语,贴近大众的阅读习惯,体现了新闻评论语言的平民化。
新闻评论在往平民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读者的接受程度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现实意义也愈加明显,真正起到了引导大众、指导决策的作用。
3、体现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为社会主体,想要获得信息、表达自我、参与决策的意识愈发强烈。读者的自主权得到释放,参与新闻评论的人更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读者,利用专业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既扩大了新闻评论员的队伍,也保证了民众参与新闻评论的质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赖黑名单威力初显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新闻进行了评论,他阐述了此制度产生的正面效果并认为“在全国性的征信平台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法院设立的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鉴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广阔”、“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准”的建议。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新出台的制度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议,体现了社会进程中公民的参与意识。
三、对《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建议
1、扩充专职新闻评论员队伍
在此版上发表时评的本报专职评论员只有两位。该报可与本地高校新闻院系联合培养专门的新闻评论人才,扩充专职评论员队伍。
2、把握好不同倾向类评论的比例
质疑与批判意识是新闻评论应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该报可适当调节批评、警示类评论与正面肯定类评论的比例。坚持以批评警示类评论为主,适度增加正面肯定类评论,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论交锋的版块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群体有不同看法。同一新闻事件会有后续发展,呈现不同态势,会有不同声音出现。可在周五推出一个版块,搜集筛选过去一周对同一热点新闻的不同精彩评论,刊发出来。周五推出的言论交锋版块能让受众在周末闲暇之余阅读这些精彩评论。这既使该报的评论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强,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拓宽他们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思维判断,甚至自己去写新闻评论,这也为该报提供了良好的评论资源。□
参考文献
①曾丽红,《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4(8):13
②张亚武,《小议都市报的新闻评论》[J].《大众文艺(理论)》,2008(6):59
③刘荟萃,《都市报新闻评论平民化趋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3(3):125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摘 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重庆晨报》 新闻评论 今日时评
自1995年创刊以来,《重庆晨报》秉持着“贴近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干预生活”的办报宗旨,发展为重庆第一都市报。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舆论监督、政策导向、反映公众信息和表达自身立场的平台。本文以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时评”版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特点分析。
一、《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数据统计及分析
1、按新闻评论内容分类
本文共统计了55篇6个大类的时评。社会民生类新闻评论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其次是对制度建设和政府执政类的新闻评论,分别占20%和18%。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晨报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既符合都市报的定位,也符合其办报宗旨。(见图1)
2、按照新闻评论来源分类
这55篇时评中,该报两位评论员的时评共23篇,占总量的33%,而非专职评论员的文章有25篇,接近总量的一半。这说明民众对热点新闻、时政的关注增强了,对话语权也越发重视。该报给受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平台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见图2)
仔细对比该报专职评论员与部分非专职评论员所写评论可以发现,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观、深刻,用词更趋理性化,也时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该报评论员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别刊登的《发票标“请谁吃”难堵天价招待费漏洞》、《解决停车难,既要“节流”更要开源》等文章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辞精准,一针见血。对比来看,一些读者的评论言辞较为泼辣犀利。
3、按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
这55篇时评按照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警示建议的时评有31篇,占总量的56%,立足于负面现象的批评类时评有13篇,占24%,而态度中立和正面肯定类的时评则较少。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的功能。评论内容立足于表达观点态度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见图3)
二、《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特点
1、版面形式多样、涉及领域丰富
在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中,时评版一共有过7个栏目——晨报社评、来论、微声音、读者热议、世相、漫评、民声。前面四个最为常见。
“微声音”把其他媒体关于热点新闻的精彩评论传达给受众。10月23日开启的“读者热议”则刊登读者对该报新闻的点评,增强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让读者意见通过新闻热线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跃然纸上。
“今日时评”版既表达了来自该报和其他媒介的意见,也传达了民众的声音。有对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也有站在公众立场针砭时弊;还有的弘扬“真善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所选题材涵盖社会民生、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领域。
2、题材、角度、用语平民化
(1)选材贴近大众。“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也需要契合时宜。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对社会问题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从评论中获取一些有建设性的内容,这时新闻评论的“共鸣”效应就显现出来①。晨报评论的题材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关注,它为人们的生活、决策行动等提出参考意见。
(2)角度立足于民众。该报的新闻评论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大众传媒作为民众观察社会的工具,民众能从媒介提供的参考信息中对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②。如10月18日题为《必须让所有刁难群众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写道:“要彻底改变部分公务员让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须让所有刁难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胆敢摆出冷脸,刁难办事民众,说到底,是因为知道民众拿他们没办法,试想如果有一套‘谁给群众找麻烦,自己就会有麻烦的投诉处理机制,哪个公职人员还敢怠慢办事的民众?”此文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要害所在,言辞犀利、一针见血。
(3)语言风格平民化。该报评论文风大众化,贴近老百姓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一改过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问题,向着鲜活易读的方向改变③。如10月21日一篇题为《开放信息曝光,别停留在娱乐化解读》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贴近民众的语言:“似乎,可以查开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员的‘尾巴,继而便可顺藤摸瓜,找出腐败的源头”、“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说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词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间俗语,贴近大众的阅读习惯,体现了新闻评论语言的平民化。
新闻评论在往平民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读者的接受程度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现实意义也愈加明显,真正起到了引导大众、指导决策的作用。
3、体现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为社会主体,想要获得信息、表达自我、参与决策的意识愈发强烈。读者的自主权得到释放,参与新闻评论的人更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读者,利用专业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既扩大了新闻评论员的队伍,也保证了民众参与新闻评论的质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赖黑名单威力初显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新闻进行了评论,他阐述了此制度产生的正面效果并认为“在全国性的征信平台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法院设立的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鉴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广阔”、“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准”的建议。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新出台的制度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议,体现了社会进程中公民的参与意识。
三、对《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建议
1、扩充专职新闻评论员队伍
在此版上发表时评的本报专职评论员只有两位。该报可与本地高校新闻院系联合培养专门的新闻评论人才,扩充专职评论员队伍。
2、把握好不同倾向类评论的比例
质疑与批判意识是新闻评论应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该报可适当调节批评、警示类评论与正面肯定类评论的比例。坚持以批评警示类评论为主,适度增加正面肯定类评论,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论交锋的版块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群体有不同看法。同一新闻事件会有后续发展,呈现不同态势,会有不同声音出现。可在周五推出一个版块,搜集筛选过去一周对同一热点新闻的不同精彩评论,刊发出来。周五推出的言论交锋版块能让受众在周末闲暇之余阅读这些精彩评论。这既使该报的评论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强,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拓宽他们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思维判断,甚至自己去写新闻评论,这也为该报提供了良好的评论资源。□
参考文献
①曾丽红,《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4(8):13
②张亚武,《小议都市报的新闻评论》[J].《大众文艺(理论)》,2008(6):59
③刘荟萃,《都市报新闻评论平民化趋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3(3):125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
【摘 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重庆晨报》 新闻评论 今日时评
自1995年创刊以来,《重庆晨报》秉持着“贴近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干预生活”的办报宗旨,发展为重庆第一都市报。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舆论监督、政策导向、反映公众信息和表达自身立场的平台。本文以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今日时评”版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特点分析。
一、《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数据统计及分析
1、按新闻评论内容分类
本文共统计了55篇6个大类的时评。社会民生类新闻评论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其次是对制度建设和政府执政类的新闻评论,分别占20%和18%。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晨报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既符合都市报的定位,也符合其办报宗旨。(见图1)
2、按照新闻评论来源分类
这55篇时评中,该报两位评论员的时评共23篇,占总量的33%,而非专职评论员的文章有25篇,接近总量的一半。这说明民众对热点新闻、时政的关注增强了,对话语权也越发重视。该报给受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平台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见图2)
仔细对比该报专职评论员与部分非专职评论员所写评论可以发现,前者的眼界往往更宏观、深刻,用词更趋理性化,也时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该报评论员在10月22日,11月8日分别刊登的《发票标“请谁吃”难堵天价招待费漏洞》、《解决停车难,既要“节流”更要开源》等文章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措辞精准,一针见血。对比来看,一些读者的评论言辞较为泼辣犀利。
3、按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
这55篇时评按照新闻评论倾向性分类,警示建议的时评有31篇,占总量的56%,立足于负面现象的批评类时评有13篇,占24%,而态度中立和正面肯定类的时评则较少。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的功能。评论内容立足于表达观点态度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见图3)
二、《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特点
1、版面形式多样、涉及领域丰富
在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中,时评版一共有过7个栏目——晨报社评、来论、微声音、读者热议、世相、漫评、民声。前面四个最为常见。
“微声音”把其他媒体关于热点新闻的精彩评论传达给受众。10月23日开启的“读者热议”则刊登读者对该报新闻的点评,增强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让读者意见通过新闻热线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跃然纸上。
“今日时评”版既表达了来自该报和其他媒介的意见,也传达了民众的声音。有对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也有站在公众立场针砭时弊;还有的弘扬“真善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所选题材涵盖社会民生、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等领域。
2、题材、角度、用语平民化
(1)选材贴近大众。“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也需要契合时宜。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对社会问题有迫切了解的需要,能从评论中获取一些有建设性的内容,这时新闻评论的“共鸣”效应就显现出来①。晨报评论的题材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社会民生、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关注,它为人们的生活、决策行动等提出参考意见。
(2)角度立足于民众。该报的新闻评论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大众传媒作为民众观察社会的工具,民众能从媒介提供的参考信息中对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②。如10月18日题为《必须让所有刁难群众者不寒而栗》一文,作者写道:“要彻底改变部分公务员让人不寒而栗的印象,就必须让所有刁难百姓者不寒而栗”、“一些公职人员之所以胆敢摆出冷脸,刁难办事民众,说到底,是因为知道民众拿他们没办法,试想如果有一套‘谁给群众找麻烦,自己就会有麻烦的投诉处理机制,哪个公职人员还敢怠慢办事的民众?”此文站在民众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要害所在,言辞犀利、一针见血。
(3)语言风格平民化。该报评论文风大众化,贴近老百姓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一改过去普遍存在的呆板、空洞、官腔问题,向着鲜活易读的方向改变③。如10月21日一篇题为《开放信息曝光,别停留在娱乐化解读》的文中,作者使用了贴近民众的语言:“似乎,可以查开房信息便可抓住一些官员的‘尾巴,继而便可顺藤摸瓜,找出腐败的源头”、“至于那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说法,更像是自欺欺人。”。“尾巴”一词比喻形象,“身正不怕影子歪”更是民间俗语,贴近大众的阅读习惯,体现了新闻评论语言的平民化。
新闻评论在往平民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读者的接受程度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现实意义也愈加明显,真正起到了引导大众、指导决策的作用。
3、体现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民主程度在提升,公民作为社会主体,想要获得信息、表达自我、参与决策的意识愈发强烈。读者的自主权得到释放,参与新闻评论的人更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读者,利用专业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既扩大了新闻评论员的队伍,也保证了民众参与新闻评论的质量。如11月6日刊登的《老赖黑名单威力初显但仍需努力》一文,一名法官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新闻进行了评论,他阐述了此制度产生的正面效果并认为“在全国性的征信平台仍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法院设立的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鉴于此,他提出了“公布信息的渠道要更多元化”、“公布信息的面需更加广阔”、“公布的信息要更新更准”的建议。这位法官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新出台的制度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建议,体现了社会进程中公民的参与意识。
三、对《重庆晨报》今日时评版的建议
1、扩充专职新闻评论员队伍
在此版上发表时评的本报专职评论员只有两位。该报可与本地高校新闻院系联合培养专门的新闻评论人才,扩充专职评论员队伍。
2、把握好不同倾向类评论的比例
质疑与批判意识是新闻评论应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该报可适当调节批评、警示类评论与正面肯定类评论的比例。坚持以批评警示类评论为主,适度增加正面肯定类评论,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典范。
3、可在周五推出言论交锋的版块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群体有不同看法。同一新闻事件会有后续发展,呈现不同态势,会有不同声音出现。可在周五推出一个版块,搜集筛选过去一周对同一热点新闻的不同精彩评论,刊发出来。周五推出的言论交锋版块能让受众在周末闲暇之余阅读这些精彩评论。这既使该报的评论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能有所加强,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拓宽他们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思维判断,甚至自己去写新闻评论,这也为该报提供了良好的评论资源。□
参考文献
①曾丽红,《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4(8):13
②张亚武,《小议都市报的新闻评论》[J].《大众文艺(理论)》,2008(6):59
③刘荟萃,《都市报新闻评论平民化趋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3(3):125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