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评论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2014-07-21 10:28吕丹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吕丹

【摘 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为样本,试图挖掘并展现《南都》社论的公共精神,观照当下,探寻其所带来的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新闻评论 公共精神 《南方都市报》

一、公共精神不可或缺

什么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孕育于人类的公共生活之中,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类共同生活及其制度、行为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在客观行动上遵守、执行。“公共精神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①它以公共性作为价值皈依,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优良与否的重要标杆,这一标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尤显重要。公共精神意义巨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是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随着政治文明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由过去高度刚性的封闭单一社会开始走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法制化等程度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急剧增多。此时社会转型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巨大的不平衡性”以及 “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是非常少见的。而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转型中出现的结构冲突、机制冲突、规范冲突、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和观念冲突更加复杂”,②“社会分化的速度广度深度和烈度比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深刻,分化已经由促进发展的动力、活力转化为发展的离散力、破坏力”。③而此时,媒体作为一种连接、引导、缓冲、疏解的中间力量,其作用不可小觑,甚至越来越重要。

媒体的新闻评论作为公共领域参与者的一个重要发声平台,它可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可以表达自己,或传递民众的声音,促进所有参与者的沟通与表达。随着市场化媒体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探寻不触碰政治红线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个性,聚焦公共问题、讨论公共政策,展现现代公共精神,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与信任。媒体的新闻评论,尤其是社论,是其个性与特色的最好表达、公共精神的最好展示。

以《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为例,其社论的宗旨是“不陈腐,不八股,不空洞,不自我议论国家大事,绝非策论颂词,诉求启蒙公民,拒绝说教布道,像公民那样去关心,像公民那样去发言”,这样的诉求和理念,是《南都》的价值所在,是对公共精神的坚守。笔者选取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6日《南都》的321篇社论作为研究样本,试图挖掘并展现《南都》社论的公共精神,观照当下,探寻其所带来的意义及启示。

二、《南都》社论呈现的公共精神

1、独立意识

不策论颂词,不唱“赞歌”,也不人云亦云,以公民的身份去关心,去发言。“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和舆论工具,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器的一个‘齿轮和螺丝钉,媒介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者必须服从后者,没有任何价钱可讲。”④在这一原则下,《南都》社论在写作时尽量保持了自己的锐气和风骨,在较广泛的领域保持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冷静、审慎。《简政放权回到法治轨道 权力须首先守法》、《仅凭市场力量难撼动房地产业》、《养老双轨制不破 讨论延迟退休无意义》、《国企应告别特权 回归公共品提供者本位》……这些社论都表达了《南都》清晰、独立的观点。同时,《南都》评论员王秀宁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们在写作时要恪守南都价值,不仅要做到“不趋附权势”,还要能够“不依傍流俗”,不跟随民意大潮,始终自省自觉,尽力保持公正客观。

2、选题的公共性

政府权力监督、养老制度改革、食品卫生安全、交通、住房、户籍、教育、就业、慈善事业、社会公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言论自由等等问题都在《南都》社论的议题范围之内。不管是收入分配、土地政策等宏观问题还是休假安排、车检、小区物业等微观问题,都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都是牵涉民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话题,具有公共性。

经笔者统计分析,做了一个较为概略的划分,在321篇的研究样本内,关于法制建设或牵涉法治问题方面的社论有44篇,经济体制建设改革方面的有19篇,政治建设改革方面的(牵涉权力监督、行政审批、公共财政、反腐、官员监督考核、三公消费、信访、城管等问题)有94篇,医疗卫生方面的有17篇,教育科研方面的有17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方面的有19篇,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有4篇,住房/房价的有10篇,交通方面的有6篇,慈善方面的有7篇,环保方面的有14篇,言论问题方面的有10篇,其他方面的(关注点较细小,篇幅通常为1篇或2篇,难以归类)有60篇。如下图所示:

3、批判性与建设性共存

批判思维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提倡反思和质疑。这一点在《南都》社论中也很明显。例如,社论《发改委不自我改革无以谈发展》中指出“发改委这十年来,被指‘改革别人,发展自己,在改革陷入停滞的当下,实需先行自我改革,否则无以谈发展”;在《面对陈庆霞,公权力亟需自省而非自辩》中追问“公权力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赋予自己权力的人民?”;在《专业意见与大众声音应有良性互动》中指出“强调民众理性、尊重知识的同时,知识精英也应走出书斋,倾听民声”。

此外,《南都》的社论表现了很大的建设性。《南都》评论部主任李海华曾说在做《南都》社论时,“强调建设性和可行性,让人在看到南都的态度之时也看到南都的主张,看到南都的快意之时也看到南都的诚意。”⑤社论《用政策变革撬动小贩自治杠杆》表示,媒体、社会机构和政府应联合起来,探索小贩内部自治的可能路径,将小贩群体纳入城市治理的主体范畴,促进城管与小贩冲突的解决;《给“两会”捎话,让沟通更顺畅》提议不妨公开代表委员联系方式,公开其议案提案内容,确保民众能轻松联络得上民意代表,使代议、代言制度设计的实现成为可能;《迟到的公民忏悔在为民族清“毒素”》指出,“以真相换和解,为这种深入的讨论与反省尽可能地创造更宽松的社会氛围,是国家与国民共担的责任,义不容辞”。endprint

4、公德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人们往往自顾不暇,只顾“扫门前雪”,却遗忘了基本的公义道德,变得淡漠自私。人心都冷了,社会还会暖吗?公德心的存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儿,也使媒体闪现善意的光辉。

《南都》社论多次为民间力量的组织和行动呼吁呐喊,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强调民间行动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实质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建设。《南都》社论多次聚焦免费午餐、儿童福利机制、孤儿收养、环保,慈善改革发展等问题,为弱势群体、公益群体的权力与利益呐喊,关注自然与动物,倡导社会公共道德,赞颂义举,呼吁善心爱心。《政府助推免费午餐,民间力量堪当大任》、《激活社会组织 终结官办慈善》、《儿童福利机制不能靠零碎化修补》等等社论都展现了《南都》的公益意识,传达了爱的力量。

5、悲悯情怀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遇难者“头七”当天,《南都》发表社论《真相是最好的纪念——7·23温州动车追尾七日祭》,表达了感性哀思,为大众的情感表达找到一个吐露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情感动员及纾解作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南都》发表社论《以改变告慰逝者,以进步面对生者》,追思逝者,为难能可贵的变化和进步感到欣慰,注入面对未来的勇气。对于久未有消息的“聂树斌案”,也发表社论《聂树斌案:迟到的正义岂能再迟迟不到》,呼吁“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迟到的正义要好过没有正义”,“司法正义终究还是要直面聂树斌那颤巍巍的父母双亲,以及他们的眼神”。在这些特殊事件中,“唯美的文笔也可用于端庄的社论”,适当的情绪宣泄不仅是新闻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的需求。这样一种悲悯的情怀,为这个强硬、浮华、功利的社会注入一剂清醒剂和柔和剂,唤醒、凝聚了整个社会的真心和力量。

三、公共精神有助赢得权威

公共精神不是家长式的教诲,不是居高临下的引导,而是平等地参与、积极的互动、独立地思考。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当新闻评论独立思考,不趋附,不盲从的时候,它便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权威;当新闻评论展现现代精神,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理性务实自律的时候,它便赢得了信任;当新闻评论关注弱小,展现热心和善意,它便拥有了力量。所以说,具有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是我们必须追求的。

《南都》社论比较理性,注重理论技巧,和那些小心谨慎、绝不摸老虎屁股的“八股社论”比起来,也要大胆得多,“高调”的多。虽有不足,但其滚烫的激情,闪烁公共精神的发言,让《南都》的社论独树一帜,不仅赢得受众口碑,也让业界尊重,得到众多学界的关注研究。

开放、自由、文明,这是社会发展大势,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以发达的交流结构和有效的社会沟通为基础,而“媒体传递了社会中心与社会边缘发生的事情,给咖啡屋提供了讨论的主题,激起了政治谈话,从而磨炼出成熟的意见。”⑥新闻评论激活、促进了这样的讨论,闪现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更是这种作用的极佳表达,而不具备这种作用的“八股社论”必然被大众遗弃。□

参考文献

①潘强恩,《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11-5

②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3-44

③李舒,《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2012(4):44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49

⑤李海华,《南都评论系列——转型中的南都时评》[J].《新闻研究导刊》,2012(5):97

⑥[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7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endprint

4、公德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人们往往自顾不暇,只顾“扫门前雪”,却遗忘了基本的公义道德,变得淡漠自私。人心都冷了,社会还会暖吗?公德心的存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儿,也使媒体闪现善意的光辉。

《南都》社论多次为民间力量的组织和行动呼吁呐喊,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强调民间行动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实质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建设。《南都》社论多次聚焦免费午餐、儿童福利机制、孤儿收养、环保,慈善改革发展等问题,为弱势群体、公益群体的权力与利益呐喊,关注自然与动物,倡导社会公共道德,赞颂义举,呼吁善心爱心。《政府助推免费午餐,民间力量堪当大任》、《激活社会组织 终结官办慈善》、《儿童福利机制不能靠零碎化修补》等等社论都展现了《南都》的公益意识,传达了爱的力量。

5、悲悯情怀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遇难者“头七”当天,《南都》发表社论《真相是最好的纪念——7·23温州动车追尾七日祭》,表达了感性哀思,为大众的情感表达找到一个吐露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情感动员及纾解作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南都》发表社论《以改变告慰逝者,以进步面对生者》,追思逝者,为难能可贵的变化和进步感到欣慰,注入面对未来的勇气。对于久未有消息的“聂树斌案”,也发表社论《聂树斌案:迟到的正义岂能再迟迟不到》,呼吁“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迟到的正义要好过没有正义”,“司法正义终究还是要直面聂树斌那颤巍巍的父母双亲,以及他们的眼神”。在这些特殊事件中,“唯美的文笔也可用于端庄的社论”,适当的情绪宣泄不仅是新闻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的需求。这样一种悲悯的情怀,为这个强硬、浮华、功利的社会注入一剂清醒剂和柔和剂,唤醒、凝聚了整个社会的真心和力量。

三、公共精神有助赢得权威

公共精神不是家长式的教诲,不是居高临下的引导,而是平等地参与、积极的互动、独立地思考。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当新闻评论独立思考,不趋附,不盲从的时候,它便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权威;当新闻评论展现现代精神,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理性务实自律的时候,它便赢得了信任;当新闻评论关注弱小,展现热心和善意,它便拥有了力量。所以说,具有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是我们必须追求的。

《南都》社论比较理性,注重理论技巧,和那些小心谨慎、绝不摸老虎屁股的“八股社论”比起来,也要大胆得多,“高调”的多。虽有不足,但其滚烫的激情,闪烁公共精神的发言,让《南都》的社论独树一帜,不仅赢得受众口碑,也让业界尊重,得到众多学界的关注研究。

开放、自由、文明,这是社会发展大势,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以发达的交流结构和有效的社会沟通为基础,而“媒体传递了社会中心与社会边缘发生的事情,给咖啡屋提供了讨论的主题,激起了政治谈话,从而磨炼出成熟的意见。”⑥新闻评论激活、促进了这样的讨论,闪现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更是这种作用的极佳表达,而不具备这种作用的“八股社论”必然被大众遗弃。□

参考文献

①潘强恩,《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11-5

②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3-44

③李舒,《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2012(4):44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49

⑤李海华,《南都评论系列——转型中的南都时评》[J].《新闻研究导刊》,2012(5):97

⑥[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7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endprint

4、公德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人们往往自顾不暇,只顾“扫门前雪”,却遗忘了基本的公义道德,变得淡漠自私。人心都冷了,社会还会暖吗?公德心的存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儿,也使媒体闪现善意的光辉。

《南都》社论多次为民间力量的组织和行动呼吁呐喊,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强调民间行动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实质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建设。《南都》社论多次聚焦免费午餐、儿童福利机制、孤儿收养、环保,慈善改革发展等问题,为弱势群体、公益群体的权力与利益呐喊,关注自然与动物,倡导社会公共道德,赞颂义举,呼吁善心爱心。《政府助推免费午餐,民间力量堪当大任》、《激活社会组织 终结官办慈善》、《儿童福利机制不能靠零碎化修补》等等社论都展现了《南都》的公益意识,传达了爱的力量。

5、悲悯情怀

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遇难者“头七”当天,《南都》发表社论《真相是最好的纪念——7·23温州动车追尾七日祭》,表达了感性哀思,为大众的情感表达找到一个吐露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情感动员及纾解作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南都》发表社论《以改变告慰逝者,以进步面对生者》,追思逝者,为难能可贵的变化和进步感到欣慰,注入面对未来的勇气。对于久未有消息的“聂树斌案”,也发表社论《聂树斌案:迟到的正义岂能再迟迟不到》,呼吁“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迟到的正义要好过没有正义”,“司法正义终究还是要直面聂树斌那颤巍巍的父母双亲,以及他们的眼神”。在这些特殊事件中,“唯美的文笔也可用于端庄的社论”,适当的情绪宣泄不仅是新闻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的需求。这样一种悲悯的情怀,为这个强硬、浮华、功利的社会注入一剂清醒剂和柔和剂,唤醒、凝聚了整个社会的真心和力量。

三、公共精神有助赢得权威

公共精神不是家长式的教诲,不是居高临下的引导,而是平等地参与、积极的互动、独立地思考。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当新闻评论独立思考,不趋附,不盲从的时候,它便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权威;当新闻评论展现现代精神,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理性务实自律的时候,它便赢得了信任;当新闻评论关注弱小,展现热心和善意,它便拥有了力量。所以说,具有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是我们必须追求的。

《南都》社论比较理性,注重理论技巧,和那些小心谨慎、绝不摸老虎屁股的“八股社论”比起来,也要大胆得多,“高调”的多。虽有不足,但其滚烫的激情,闪烁公共精神的发言,让《南都》的社论独树一帜,不仅赢得受众口碑,也让业界尊重,得到众多学界的关注研究。

开放、自由、文明,这是社会发展大势,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以发达的交流结构和有效的社会沟通为基础,而“媒体传递了社会中心与社会边缘发生的事情,给咖啡屋提供了讨论的主题,激起了政治谈话,从而磨炼出成熟的意见。”⑥新闻评论激活、促进了这样的讨论,闪现公共精神的新闻评论更是这种作用的极佳表达,而不具备这种作用的“八股社论”必然被大众遗弃。□

参考文献

①潘强恩,《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11-5

②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3-44

③李舒,《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实现》[J].《现代传播》:2012(4):44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49

⑤李海华,《南都评论系列——转型中的南都时评》[J].《新闻研究导刊》,2012(5):97

⑥[日]猪口孝:《变动中的民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7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