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黄粱梦

2014-07-21 23:42肖璇
出版广角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价值数字内容

肖璇,行业观察员、专栏作者,一个以阅读和写字为生的人。多年来始终行走在行业各个环节,致力于产业现象观察并犀笔成文、坦率分享。

近来数字出版圈里频频有高管辞职,甚至有人直接离开数字出版行业。虽说这一点小波动还不至于影响到整个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但多多少少也让我们闻到了新的味道。你要说这样的动向是不是代表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受到了掣肘,或者说数字出版根本就没什么可期待的了,所以才会这样。那,我倒认为未必。因为一来是近一两年的数字出版早已经冷静许多,二来是人们对数字出版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越来越清醒。这都是好事情。

几年前,搞技术的和搞硬件的都像捡了块宝似的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弱不禁风的出版行业,究其原因无非是出版行业在面对新兴业态时候的传统老土和相对死板,给了别人出手的机会。再加上数字出版的概念里有“出版”这两个字,出版企业就算是想躲也难。在这种情势下,数字出版的大趋势就像一场革命,一路劈荆斩棘地杀将而来。但时至今日人们才慢慢想明白一点:数字出版虽然是一场革命,但革命的对象也许其实根本不是出版社!可即便如此,我们此时回头再看,却发现这一路上指点江山的江湖术士倒下的还真不在少数。

什么样的人会热衷于“指点江山”?第一类爱指点行业未来的要算是硬件拥趸,他们似乎认为走出一条像Kindle一样的道路是再正常不过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年的硬件潮;第二类应该是坐拥用户的社交人,那些以各种形式“圈”到了足够数量用户群的社交平台大佬,他们认为花招要往用户身上使,所以自己手里的王牌才是制胜法宝;第三类就要数出版人了,在憧憬未来和恐慌眼下这两种情绪并存的折磨之下,出版行业内有一大批人盲目地站在了所谓的数字出版擂台上,试图打上几个回合,至于对错,倒真不是明眼人马上能看穿的了;第四类说来有点意思,他们要么是从出版行业跳到互联网或数字内容领域的,要么是从技术领域转战到出版行业的,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变成了跨界人,带着那么点骄傲和对过去的蔑视。

在数字出版发展瞬息万变的现在,人事变动足够频繁,我们还要花时间总结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其实理由很简单:没有总结就没有教训,没有总结就不会有思考和进步。抛开对这些指点江山的人的所有看法之后,在我看来,数字出版的核心其实不在于内容,甚至长久以来我都更愿意把“数字阅读”当成关键词(而不是“数字出版”),因为真正有生命的是内容,而不是出版手段或者出版方式,甚至不是内容作为书还是非书等具体流通方式。在商业中永远都是有价值才有消费,对于读者来说,“内容”才是有价值的产品,而不是由内容演变而来的“书”这种形态的产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死守着图书内容的电子化,或者死守着图书内容的变形后再电子化,意义何在呢?难道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份足够体面的工作吗?这跟自欺欺人没有什么区别。读者关注的是内容本身,而事实上内容往往又来自于阅读它的受众,我认为这对于方便快捷的数字阅读来说才是一个正循环。

说回数字出版,即便书和内容在数字阅读的概念中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数字内容的创造和流通都足够便捷甚至快得让人有些目不暇接的情况下,难道我们未来的数字阅读就应该是现在这个“轻浮”的样子?我认为不是。说到内容,出版行业对于内容的最大价值在于编辑,因为编辑对内容把关之严谨是任何其他行业和形态的从业者所不能企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一直对编辑的工作充满了敬畏之心。当然,这里所指的编辑并不是东奔西跑的策划编辑,而是真正坐在案头一点一点推敲书稿的文字编辑。编辑对于内容有着不可亵渎的权威性,这是眼下的数字出版从业者所不曾重视或者说不够重视的。在我看来,数字出版或数字阅读的未来,任何人都不能够凭空预测。读者在热闹过后真正希望看到的,一定是那些经过专业编辑审核过的有品质保证的内容。这不是由任何环节或者观点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读者在拥有了足够的辨别能力之后,会去寻找那些更有价值的内容来消费。

因此,几个所谓高管的流动或者离开并不算是数字出版的大动静,因为数字出版的资源和目标消费人群不会因此而有大规模迁徙。反倒是留下来的还在做数字出版的人们,似乎应该从读者和对读者负责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内容而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和有品质的。

猜你喜欢
价值数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主要内容
数字变变变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