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也别急着去反对

2014-07-19 06:04孟迁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6期
关键词:听者外婆孩子

孟迁

我参加的一次成长大本营中,有天是一个小女孩的生日,按照成长营的惯例,当天晚上,大家为这个小女孩举行了生日Party,气氛非常好。可是,第二天早上晨读会结束的时候,昨天的小寿星却说:到底给谁过生日呀,她们吃的蛋糕比我还多!

问:假如这是你的女儿,你会怎么回答?

当孩子说到父母们不赞成的做法或者想法,父母们会有一种直觉地排斥,“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平时是怎么和你说的”,假如父母们忍不住把这些说出来,那么,谈话立刻变成我们对孩子的“训导”,真正的沟通则就此夭折。

我的看法是,无论孩子说了什么,他的感受是无辜的、中性的,我们应该首先接纳他的感受。

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

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渴望被理解,也就是被知心。这种感受格外难得,这种渴望非常强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是写照。假如能够准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意味着我们能非常好地理解孩子。

假如我们不能够准确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怎么办呢?一、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二、即便不能一下子说准,但如果我们有这种真诚,孩子也会买账,而且孩子通常会主动纠正我们。

闭上嘴,先问问孩子的理由

比如孩子说“我讨厌外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会说:“嗯,我知道讨厌一个人是什么感觉。”然后会接着说:“讨厌一个人肯定有它的理由,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孩子直接说明自己讨厌外婆的原因。那么,这就是我们了解孩子和外婆关系的机会,更是我们了解孩子好恶如何形成的机会,也是我们纠偏的机会。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先把话说完,才能真诚地提出恰当的建议。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不愿意说。这样我们当时也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先结束这个话题,之后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就好了。等到我们了解一些情况后,再找孩子聊,通常那个时候,孩子就愿意开口了。

如何回应孩子的解释

回应孩子的语言和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然后呢”“请继续,我很想知道……”“所以你才……”等等,只要你在一个专注的倾听状态,只要你真渴望了解孩子,一切都会自然而然。

这个环节难在克制住表达的欲望,仅仅去听。

当孩子对我们说什么而不是问什么的时候,他最大的渴望是我们了解他们,最好是完全地了解。但是,作为听众的父母,常常在孩子开口不久就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孩子的心思,并随口说出自己的判断:不就是啥啥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或者说:好了,我知道了,你……然后……这就会让任何诉说者扫兴,不管他是孩子还是大人。

我曾经对父母朋友们说:今天没有倾听的耐心,明天将失去倾听的机会。但是,我后来发现,这不仅仅是耐心的问题,还涉及到允许的界限和弹性,以及父母们是否沉得住气。

面对接二连三丢东西的孩子,妈妈要想做一个全然的听者,首先需要克制对这个现状的不满。事实上,即便我们的确需要“纠正”什么,我们也不妨让孩子先痛快地说完,如果能另选一个时间来表达我们的看法就更好。这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感情上更舒服,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改变,如果在我们和他谈之前,他自己想到了办法或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岂不更好。

古语说:善威者不轻怒,善恩者不轻施。如果我们迁移一下,那就是,善教者不轻言。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要说,非说不可的,想好想透了遇到合适的时机再说。

技巧的背后

是否能够全神贯注地倾听,取决于这件事情对听者的重要性以及听者的个人修为。

对于自己十分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能恭听。但是,通常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很容易分辨是否重要,只有听者认为对方值得倾听时,他才会去专注地倾听。比如,爸爸正在看电视,孩子走过来说在学校有人打了他。如果爸爸认为小孩打架稀松平常,并不需要介入和了解,那么即便是电视内容没有多大吸引力或者他根本就没看电视,他也不会用心听,这涉及到“值不值得听”的判断,判断的背后则隐藏着爸爸的“教育观”。

另一方面,倾听也是一种能力。修为越高的人,倾听的能力越强,其表现为:更有耐心听别人讲话,更能让对方产生信任并愿意讲话,更习惯让对方把话说完,也更善于听出话外之音,更能理解和包容说者的所思所感。

全神贯注的心理基础,是真正在乎,是内心觉得这很重要,并把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在这样的前提下,“全神贯注倾听”就是我们内心真诚的自然展现,而不是某种技巧或者标准化的动作。特工们通常都是边做工作边偷听别人谈话的,细心的妈妈即便是在厨房做饭,客厅里女儿和男友的谈话也落不了几句。

这种出于关爱和尊重的倾听的累积,会让亲子之间产生很大的信任和默契,良性的亲子关系必然由此开始。一旦这种情况实现,即便你没有停下手里的事,即便你没有马上转过身来直视孩子的眼睛,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倾听,因为它已经太多次证明了这一点,他深知他自己以及他的问题对你很重要。

理论与现实不同

通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让喋喋不休的孩子闭嘴

B 对孩子所言不予理睬

C装作倾听,不断回应,但实际上心思不在孩子身上

D有选择的倾听,试图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多关于孩子的信息

E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请问一下,你会选择哪一种,你会选E吗?

坦率地说,根据我们做选择题的惯性以及我们对于教育理想状况的向往,98%的人会这样选。问题是,现实生活根本就不是选择题,E类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的精力、时间和耐心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并非所有孩子的话都值得听。两者综合,有选择的倾听是必须的,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孩子闭嘴。

装作倾听这种方式在孩子有实质问题需要你了解和帮助的时候,肯定会让孩子大失所望;可是当孩子没有什么实质问题,只是想体验一下被关注、被倾听的感觉,而你恰恰很忙,这时假装一下要远远好于直接拒绝,孩子虽心知肚明,但依然会为此知足。

简而言之,“生旦净末丑”的生活现实,就需要我们“神仙老虎狗”的教育应对。我们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是洞察力,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什么状态,然后决定我们如何应对。我们不必担心自己是否总能在“听与不听”以及“如何听”之间做出准确无误地判断,也不用为做错过什么而自责,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点点提高的,每个人都只能做他能力范围内的事。另一方面,孩子也经得起父母犯些小错。endprint

猜你喜欢
听者外婆孩子
外婆
好好说话
给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劳工(外二首)
外婆回来了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