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孝一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拓宽深化传统文化文法常识以融入医古文教学、更新改进‘工具书章节教学内容”四个角度,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对医古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医古文 教改 中医
自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院校开设“医古文”课程以来,“医古文”一直作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的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祖国医学典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均有极其明显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一些中医药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医古文课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医古文课时数由最早的140学时左右,减至70学时,乃至54学时,有的中医院校部分专业甚至早已不开设医古文。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有《医古文》自身不容回避的原因。笔者经过16年《医古文》教学工作实践和探索,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古文》教学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将在新时期的中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将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挂钩
医古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医籍的基础能力课程,逐渐受到轻视,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上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跟不上时代需求,千百年前的中医典籍,不足以支撑现有中医的存在,所以医古文更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然而事实证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尽管许多新学说和新理论辈出,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否定抑或取代前人学说。因为这些新学说、新理论,都是不同时代的学者在各自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人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中医学这种时代跨度大、理论淘汰率低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等同而论的。那么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研读古医籍,而从先秦直到清末,国人书面表达上基本持续不变的一套语法文法系统,正是医古文的教学所在。也就是说,学好医古文,才能正确追本溯源地学习古医籍,才能学好中医。
二、 有关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
多年来,《医古文》“汉字”部分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相关部分区别不大。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学生的课程(且往往是中文本科生才能开设),那么在中医院校中开设如此雷同的“汉字”内容,意义何在?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汉字”章节中体现中医院校教材的特色。
1. 强化确定“汉字”的科学性
教材应该在许慎“六书”理论的导入之前,先分析一些简单的汉字,如“日在木上为杲”、“日在木中为东”、“日在木下为杳”,让学生先坚定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所来由,具有科学性。这一点,无论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还是现有的《医古文》教材均已做到,只是强调体现不够,故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2. 由“汉字”的科学性推演“汉字”包含文化的宽广性
3.分析“汉字”中蕴含的中医文化
如上,从汉字的科学性递推到汉字文化的宽广性,再细化到汉字的部分医学专业性,对于《医古文》教学意义功用的深化,《医古文》专业地位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三、 有关《医古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改革
传统《医古文》教学过于定位于古代文字学的方面,相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略有不足,特别是对于教材所选篇目的文章法度、文章思想内涵等分析不够,由此带来所选篇目水平高低不一,如陈寿《三国志·华佗传》文法混乱,所记华佗事例繁杂不清,颇有冗长无序之感。再者文章言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通篇找不出哪怕一例华佗“自悔”的例子,这种“莫须有”评价医家的文章,还是需辨明为佳,因为时常有学生以此为证,说连华佗都认为医生不如当官,慢慢滋生瞧不起中医、瞧不起中国文化的厌学情绪。
再者,对中医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应贯穿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对所选文章的评析应作更广更深的有益拓展。如对《温病条辨序》中的“六气皆从火化”问题,医古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中国主要处于亚热带气候,受日光影响较多”的中国地理气象学角度、从“乱世煎熬真阴,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中国历史社会学角度、从“中国北方人身体相对更强壮,更能在‘六气皆从火化理论指导下适应寒凉药物”的中国南北差异角度等等加以阐发。让学生明白中医学的相对性是更加客观科学的,使置身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让学生通过喜爱中医,发展到喜爱中国文化,进而热爱中国,脱离空洞的说教式政治教学,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有关“工具书”章节的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工具书己由纸媒体形式扩展到“在线搜索”“电子书”“手机应用”等形式,检索方式也由传统的“部首、音序、笔画、四角号码”等扩展到“手写、复制粘贴”等方式。可《医古文》“工具书”部分内容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与时代有了一定的脱节。以前的“工具书”教学,就算老师带来一些传统实体工具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但是传看这些工具书费时且有损坏,而且讲解仍然不能完全脱离纸上谈兵,学生也觉得抽象枯燥而收效甚微。笔者尝试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知名的在线字典网站、知名工具书程序,以及通过计算机、手机与传统工具书结合使用来阅读古医籍的方法。学生现场用各自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查找书中疑难字、查找疑难句子、查找历代注文和今人论断,记录好查找到的相关信息,再对照网上的影印版工具书,确保获取信息无误(一些重要信息,要求学生必须再对照传统纸质工具书核实无误),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活跃,兴趣浓厚,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
综如上述,为了让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自然统一,让兴趣教学融入基础专业教学,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之下,笔者把本文改革思路切实融入多年的《医古文》课程实践当中,涵括“时珍、统招、骨伤、针推、中西医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英语”等各种班级,均成效显著。大多数学生一改对本课程的畏惧,逐步认识汉字与中国人、中医人的重大意义,体会古医籍与传统文学文化的血脉联系,渐渐喜欢上了《医古文》,并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华夏出版社,2003.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拓宽深化传统文化文法常识以融入医古文教学、更新改进‘工具书章节教学内容”四个角度,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对医古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医古文 教改 中医
自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院校开设“医古文”课程以来,“医古文”一直作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的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祖国医学典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均有极其明显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一些中医药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医古文课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医古文课时数由最早的140学时左右,减至70学时,乃至54学时,有的中医院校部分专业甚至早已不开设医古文。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有《医古文》自身不容回避的原因。笔者经过16年《医古文》教学工作实践和探索,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古文》教学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将在新时期的中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将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挂钩
医古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医籍的基础能力课程,逐渐受到轻视,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上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跟不上时代需求,千百年前的中医典籍,不足以支撑现有中医的存在,所以医古文更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然而事实证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尽管许多新学说和新理论辈出,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否定抑或取代前人学说。因为这些新学说、新理论,都是不同时代的学者在各自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人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中医学这种时代跨度大、理论淘汰率低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等同而论的。那么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研读古医籍,而从先秦直到清末,国人书面表达上基本持续不变的一套语法文法系统,正是医古文的教学所在。也就是说,学好医古文,才能正确追本溯源地学习古医籍,才能学好中医。
二、 有关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
多年来,《医古文》“汉字”部分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相关部分区别不大。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学生的课程(且往往是中文本科生才能开设),那么在中医院校中开设如此雷同的“汉字”内容,意义何在?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汉字”章节中体现中医院校教材的特色。
1. 强化确定“汉字”的科学性
教材应该在许慎“六书”理论的导入之前,先分析一些简单的汉字,如“日在木上为杲”、“日在木中为东”、“日在木下为杳”,让学生先坚定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所来由,具有科学性。这一点,无论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还是现有的《医古文》教材均已做到,只是强调体现不够,故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2. 由“汉字”的科学性推演“汉字”包含文化的宽广性
3.分析“汉字”中蕴含的中医文化
如上,从汉字的科学性递推到汉字文化的宽广性,再细化到汉字的部分医学专业性,对于《医古文》教学意义功用的深化,《医古文》专业地位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三、 有关《医古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改革
传统《医古文》教学过于定位于古代文字学的方面,相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略有不足,特别是对于教材所选篇目的文章法度、文章思想内涵等分析不够,由此带来所选篇目水平高低不一,如陈寿《三国志·华佗传》文法混乱,所记华佗事例繁杂不清,颇有冗长无序之感。再者文章言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通篇找不出哪怕一例华佗“自悔”的例子,这种“莫须有”评价医家的文章,还是需辨明为佳,因为时常有学生以此为证,说连华佗都认为医生不如当官,慢慢滋生瞧不起中医、瞧不起中国文化的厌学情绪。
再者,对中医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应贯穿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对所选文章的评析应作更广更深的有益拓展。如对《温病条辨序》中的“六气皆从火化”问题,医古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中国主要处于亚热带气候,受日光影响较多”的中国地理气象学角度、从“乱世煎熬真阴,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中国历史社会学角度、从“中国北方人身体相对更强壮,更能在‘六气皆从火化理论指导下适应寒凉药物”的中国南北差异角度等等加以阐发。让学生明白中医学的相对性是更加客观科学的,使置身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让学生通过喜爱中医,发展到喜爱中国文化,进而热爱中国,脱离空洞的说教式政治教学,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有关“工具书”章节的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工具书己由纸媒体形式扩展到“在线搜索”“电子书”“手机应用”等形式,检索方式也由传统的“部首、音序、笔画、四角号码”等扩展到“手写、复制粘贴”等方式。可《医古文》“工具书”部分内容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与时代有了一定的脱节。以前的“工具书”教学,就算老师带来一些传统实体工具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但是传看这些工具书费时且有损坏,而且讲解仍然不能完全脱离纸上谈兵,学生也觉得抽象枯燥而收效甚微。笔者尝试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知名的在线字典网站、知名工具书程序,以及通过计算机、手机与传统工具书结合使用来阅读古医籍的方法。学生现场用各自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查找书中疑难字、查找疑难句子、查找历代注文和今人论断,记录好查找到的相关信息,再对照网上的影印版工具书,确保获取信息无误(一些重要信息,要求学生必须再对照传统纸质工具书核实无误),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活跃,兴趣浓厚,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
综如上述,为了让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自然统一,让兴趣教学融入基础专业教学,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之下,笔者把本文改革思路切实融入多年的《医古文》课程实践当中,涵括“时珍、统招、骨伤、针推、中西医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英语”等各种班级,均成效显著。大多数学生一改对本课程的畏惧,逐步认识汉字与中国人、中医人的重大意义,体会古医籍与传统文学文化的血脉联系,渐渐喜欢上了《医古文》,并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华夏出版社,2003.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拓宽深化传统文化文法常识以融入医古文教学、更新改进‘工具书章节教学内容”四个角度,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对医古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医古文 教改 中医
自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院校开设“医古文”课程以来,“医古文”一直作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的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祖国医学典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均有极其明显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一些中医药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医古文课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医古文课时数由最早的140学时左右,减至70学时,乃至54学时,有的中医院校部分专业甚至早已不开设医古文。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有《医古文》自身不容回避的原因。笔者经过16年《医古文》教学工作实践和探索,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古文》教学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将在新时期的中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将中医的科学性与医古文的必要性挂钩
医古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医籍的基础能力课程,逐渐受到轻视,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上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跟不上时代需求,千百年前的中医典籍,不足以支撑现有中医的存在,所以医古文更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然而事实证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尽管许多新学说和新理论辈出,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否定抑或取代前人学说。因为这些新学说、新理论,都是不同时代的学者在各自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人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中医学这种时代跨度大、理论淘汰率低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等同而论的。那么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研读古医籍,而从先秦直到清末,国人书面表达上基本持续不变的一套语法文法系统,正是医古文的教学所在。也就是说,学好医古文,才能正确追本溯源地学习古医籍,才能学好中医。
二、 有关医古文教材中“汉字”章节的教学改革
多年来,《医古文》“汉字”部分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相关部分区别不大。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学生的课程(且往往是中文本科生才能开设),那么在中医院校中开设如此雷同的“汉字”内容,意义何在?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汉字”章节中体现中医院校教材的特色。
1. 强化确定“汉字”的科学性
教材应该在许慎“六书”理论的导入之前,先分析一些简单的汉字,如“日在木上为杲”、“日在木中为东”、“日在木下为杳”,让学生先坚定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所来由,具有科学性。这一点,无论是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还是现有的《医古文》教材均已做到,只是强调体现不够,故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2. 由“汉字”的科学性推演“汉字”包含文化的宽广性
3.分析“汉字”中蕴含的中医文化
如上,从汉字的科学性递推到汉字文化的宽广性,再细化到汉字的部分医学专业性,对于《医古文》教学意义功用的深化,《医古文》专业地位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三、 有关《医古文》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改革
传统《医古文》教学过于定位于古代文字学的方面,相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略有不足,特别是对于教材所选篇目的文章法度、文章思想内涵等分析不够,由此带来所选篇目水平高低不一,如陈寿《三国志·华佗传》文法混乱,所记华佗事例繁杂不清,颇有冗长无序之感。再者文章言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通篇找不出哪怕一例华佗“自悔”的例子,这种“莫须有”评价医家的文章,还是需辨明为佳,因为时常有学生以此为证,说连华佗都认为医生不如当官,慢慢滋生瞧不起中医、瞧不起中国文化的厌学情绪。
再者,对中医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应贯穿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对所选文章的评析应作更广更深的有益拓展。如对《温病条辨序》中的“六气皆从火化”问题,医古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中国主要处于亚热带气候,受日光影响较多”的中国地理气象学角度、从“乱世煎熬真阴,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中国历史社会学角度、从“中国北方人身体相对更强壮,更能在‘六气皆从火化理论指导下适应寒凉药物”的中国南北差异角度等等加以阐发。让学生明白中医学的相对性是更加客观科学的,使置身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让学生通过喜爱中医,发展到喜爱中国文化,进而热爱中国,脱离空洞的说教式政治教学,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有关“工具书”章节的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工具书己由纸媒体形式扩展到“在线搜索”“电子书”“手机应用”等形式,检索方式也由传统的“部首、音序、笔画、四角号码”等扩展到“手写、复制粘贴”等方式。可《医古文》“工具书”部分内容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与时代有了一定的脱节。以前的“工具书”教学,就算老师带来一些传统实体工具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但是传看这些工具书费时且有损坏,而且讲解仍然不能完全脱离纸上谈兵,学生也觉得抽象枯燥而收效甚微。笔者尝试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知名的在线字典网站、知名工具书程序,以及通过计算机、手机与传统工具书结合使用来阅读古医籍的方法。学生现场用各自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查找书中疑难字、查找疑难句子、查找历代注文和今人论断,记录好查找到的相关信息,再对照网上的影印版工具书,确保获取信息无误(一些重要信息,要求学生必须再对照传统纸质工具书核实无误),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活跃,兴趣浓厚,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
综如上述,为了让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谐自然统一,让兴趣教学融入基础专业教学,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前提之下,笔者把本文改革思路切实融入多年的《医古文》课程实践当中,涵括“时珍、统招、骨伤、针推、中西医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英语”等各种班级,均成效显著。大多数学生一改对本课程的畏惧,逐步认识汉字与中国人、中医人的重大意义,体会古医籍与传统文学文化的血脉联系,渐渐喜欢上了《医古文》,并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华夏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