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的个体生命发展日益得到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实行人本化管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学校管理者应做到“宽严有致,恩威并重,张弛有度”,提高人格化管理,领导工作要注意靠个人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来辅助,注重非权利因素的影响。只有将领导工作建立在对下属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消除年轻一代与年长者的心理代沟,为教师发展创设下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关心并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学校领导是学校师生的公仆,学校管理者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所以管理宜严宽结合,情理相济,多渠道沟通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多给教师一点温暖,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友爱的心理环境,使教师在这种环境中身心愉悦,乐教不疲。
二、一视同仁,给教师以公平感
管理者对教师要一视同仁,将心比心,在评价时切忌极端,更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学校工作的管理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标准,及时肯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领导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促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以满足教师心理上的高级需要。
三、注重情感交流,营造舒畅的心理环境
管理者要善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师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要常深人教师,了解、听取意见,充分体现教师当家做主的原则,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有时领导为教师做了许多事情,像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生活福利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领导的一切工作努力为理所当然,只见不足,不见成绩。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交流,教师无法体会到领导的苦衷和难处。另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让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种严肃活泼、民主平等的气氛,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激励与约束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激励可以使人有更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激励能激发教师的潜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但一味地约束,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潜能的激发。因此管理者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更好地支持领导工作,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接受约束。首先,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取得优异成绩,在同行业中争当排头兵。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中优先考虑。其次,要求各项活动效果好,各类比赛争名次,要为荣誉和发展而战。再次,有效的管理还在于信任。只有信任,教师才能大胆放手去工作,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在工作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严格与宽松相统一
一个单位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但只唯制度不重感情又显得过于冷漠,只有制度与情感的结合,才是人性化的管理。而在执行制度时考虑有关因素的灵活运用,这就是宽松。对于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允许的条件下宽松地执行,这就是柔性的管理和钢性的要求相结合的结果。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和奖惩又是法制管理的保证。无赏无罚固然不行,有赏无罚或有罚无赏在管理上都是不科学的,赏罚分明是法治管理中巨大的管理动力。但实施奖惩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功不抵过,过不掩功。既要防止躺在功劳簿上沉沦,又要防止自暴自弃。特别是对于受过处罚的教师,更要适时地发现其闪光点,抓住时机,予以肯定,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宽容比奖励更有效。对于勤勤恳恳、认真工作、从来不迟到早退的教师,偶尔有一次工作上的小疏忽,管理者可视而不见,或微微一笑,这种宽容要比指责更有效和有力。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是多方面的,管理者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使被管理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制,变管理为“无为”管理,达成管理者的目的,最终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