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它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立数感
1.注意做好数感的启蒙。数学教学,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要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中形成抽象的概念,再把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1到10变成1个苹果、2个桔子、3个梨……还可以让学生数花生、数豆子,把抽象的数字引入生活中,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数。另外,还可以举一些例子让他们体会数的重要性。在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手头的物品来画画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就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的意义。因此,好的数感启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只有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建立。
2.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在教学这个内容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先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以及跑完这些距离用了多少时间;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的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数感。估算是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估算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当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问学生:“你能估计3本新华词典大约有多厚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这样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以上这些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2.让学生多学多练,寻找运算规律,提升数感。如在教学“1.23×1.68○1.23×0.94(在括号中填入=、<或>)”之前,可以先出一些习题,如3.52×1.43,3.52×0.87,让学生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最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说得不全,可再出几道类似的题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乘以一个比1大的数得到的积大于原数,一个数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得到的积就小于原数。”此时,“1.23×1.68○1.23×0.94(在括号中填入=、<或>)”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以后学生再遇到此种类型的题就会利用已有的数感直接写出答案。
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笔者设置了一个购物情境:“学校要组织一次庆元旦联欢会,请你用30元钱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教师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有的用30元钱买食品,有的用30元钱买送给教师和同学的礼物,还有的用30元钱去为班上购买一些装饰用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四、创设情境,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家的书房最近要重新装修,如果是你,你会想到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涂油漆。”教师又问:“那你能帮老师算算,我该怎么漆最实惠吗?”多数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能说出这样想的理由。如有的学生提出:“多跑几家商店,买保质又便宜的油漆后自己动手漆。”有的学生提出:“包给别人做,既省事又省钱。”这样,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在这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学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进一步强化了数感的形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善于分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逐步培养数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身边的素材或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估计、操作、比较、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中,主动地感知、体验而建立数感,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