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地位、本质、伦理和制度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重要性、根本要求、准则和保证等问题,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17-0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放在突出位置,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不仅反映了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上地不断深化,而且也表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地深入、全面、系统的把握。充分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阐释,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解析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地位、本质、伦理和制度等五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释。
1.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解读,是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尊重自然”就是要把人和自然置于一种平等地位之上,二者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顺应自然”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活动过程中要考虑自然自身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保护自然”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顺应自然”是途径,“保护自然”是保证。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生态文明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中的,是相互促进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居于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且也事关人类的未来,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才能自觉地遵守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最终才能使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
3.生态文明本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对于生态文明的本质,尽管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从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生态的内涵得到了拓展。由此可知,生态的内涵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另一方面,文明的内涵获得了提升。十八大报告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其基本的内涵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中,自然的成果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将传统的文明定义(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1]中只强调人类能动性产生的积极成果而忽略自然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提升,将自然的成果纳入到了文明的定义之中。因此,十八报告中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指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所获得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及自然成果的总和。深化对生态文明本质的认识,反映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文明成果的取得必须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前提,自然的成果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4.生态文明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则。生态文明伦理是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其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则是其中首要的道德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2]正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首要准则,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措施。
5.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3]它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十八大报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从制度层面约束了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对政府在考核和评价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使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回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其次就规范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措施和要求:一方面是对将来的资源利用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防止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另一方面是对已经产生了环境危害的行为进行纠正和采取一些补救办法,第三是从提高公民素质的层面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效力,增强环境保护的实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是源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则源自生态学理论及方法的借鉴和运用。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s(住所)和Logos(学问),它的本义是指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学。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赫克尔(Ernst Haeckel)在《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后来各国的生态学家如英国的Elton、前苏联的Kolllpoa、澳大利亚的Andrewatha和美国的E·P·Odum等对其下了定义,但目前大多数学者仍然采用恩斯特·赫克尔(Ernst Haeckel)的定义。在17世纪到19世纪末,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出现,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的正式提出则源自于美国学者克雷明(Cremin,L.A.)。他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专门对教育生态学进行了探讨。随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不断拓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出现正是教育生态学研究不断发展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就是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因素及结构的总和。用生态学理论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即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全面考察系统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系统平衡的因素,采取措施维护系统的平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就是指教育主体在保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及其外部系统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
三、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也是其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十八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更新理念,把握本质,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前提。更新理念,就是指要改变那种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纯粹当作高校教育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观念,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用系统、整体、联系等生态学方法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把握本质,就是要准确领会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和本质,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及其运行规律。在树立新的理念和对其本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存在失衡的现象。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和其外部的生态环境失衡。一方面,高校、家庭、社会生态链断裂: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校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协调,不良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外部生态的敏感度不够,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现实需求。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失衡。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参差不齐,在专业素养、责任心和教育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方面失衡。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重新审视,我们才有可能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因此,更新理念,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思维方式,把握本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客观规律,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前提和基础。
2.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途径。开放包容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必须要融入到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会受到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态度来看待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影响,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包容接纳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如若不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状态,无法同外界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导致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滞后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缺失。其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形式而无实际效果可言。与时俱进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要根据社会生态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社会生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必须结合变化了的社会生态加以调适。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疏离整个社会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意义,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反映能力,不断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和内容。这是我们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3.注重伦理,完善制度,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保证。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生态平衡、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同样,保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也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基础。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的教育和生态制度的完善,是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其核心就是要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珍视生命的价值及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是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自身特点和规律而形成的教育主体处理系统内外部关系的一系列生态道德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以这些生态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使教育主体在充分认识教育生态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学会如何保护教育生态环境、维护教育生态平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一方面要以自然生态伦理为基础,把握自然生态伦理的本质和内涵特点;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的内容,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体系。只有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把保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生态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精髓纳入发展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制度就是围绕如何保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其良性循环和维护其动态平衡而提出的一些行为准则。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出现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滞后、重知识技能而轻人格教育及应对外部影响乏力等失衡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一是高校教育系统应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在师资选配、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校园氛围及环境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二是社会生态系统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社会生态系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上的良性互动。因此,需要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调控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和建设社区文化等方面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三是从制度层面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家庭支持系统,以避免我国当前存在的教育责任失衡、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现象。通过制度或法律明确家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的教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规范网络参与者的言行,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勇,等.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A卷)·哲学宗教[Z].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56.
[2]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48.
[3]夏光.生态文明制度如何创新[N].中国环境报,2013-02-26.
[4]徐民华,刘希刚.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制度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92.
作者简介:王新兵(1972-),男,四川营山人,西华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