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佳[成都东软学院应用外语系,四川都江堰611844]
⊙任露[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都江堰611830]
《安琪拉的灰烬》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段永佳[成都东软学院应用外语系,四川都江堰611844]
⊙任露[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都江堰611830]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麦考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的母亲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弗兰克的母亲这位伟大的女性进行解读,试从母亲的坚韧独立、对社会的抗争、牺牲与无奈和其影响力四个方面探讨母亲形象对弗兰克性格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安琪拉的灰烬》母亲影响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麦考特基于自己的童年经历以第一人称叙述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他晚年走向作家之路的起点。该小说一经出版即受到人们关注,无论是读者、文学评论家还是其他作家都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在出版次年即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随后又获得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随即该小说被翻译成二十五种语言全球发行。小说中所描述的作者童年充满着悲惨、不幸与辛酸,也同时充满着他的奋斗和坚忍的毅力,其成长历程令无数读者为之深深动容。
母亲作为人生命中的第一位女性,对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她不仅赋予孩子生命,陪伴孩子成长,并给予孩子关怀。作者的童年生活贫穷且凄凉,但悲惨中却透着希望,不幸中充满梦想,辛酸中也有快乐。这些痛苦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母亲坚忍的毅力与不断的付出和牺牲。如果没有母亲的坚韧和独立,如果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对作者的性格和成长并没有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母亲的付出与牺牲,恐怕这些希望、梦想与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恐怕也就没有他最后的美国之行,也没有他最后的成功,也就没有了这一本励志的成长史。
小说中对母亲安琪拉的外貌描述其实并不多,“穿着一件灰色的脏外套”是书中对母亲仅有的外貌描述,这样的母亲总是在教堂外等待救济。乍一看,似乎这样的母亲并不那么独立,为何总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与救济呢?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想要的生活呢?这可能会成为很多读者心中的疑惑。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父亲常年酗酒、失业,对于孩子的成长丝毫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在当时那个以男性为尊、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一名女性要想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确实显得有些天方夜谭。然而残酷而现实的生活迫使这位母亲不得不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生孩子和维持生计成了母亲生活的全部。作为一个母亲、一名女性,除了放下自己的尊严去做一些被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乞讨和等待施舍与救济可能就是她唯一能做的选择了。至少她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孩子们的食物和衣服。
弗兰克的父亲虽然偶尔能在酒吧找到工作,所发薪水却总是被用来支付酒资,最后总是将薪水用得干干净净。一边是年幼的孩子总是饿着肚子,一边是不争气的丈夫无休止地放任自流,不顾家人和孩子的死活,母亲安琪拉决定在丈夫花光所有钱之前到其工作的酒吧拿到部分的薪水以暂时维持孩子们的生计问题,虽然明知自己作为女性出现在酒吧会遭人嘲笑。于是她推着婴儿车,并牵着其他孩子来到酒吧,希望酒吧的看门人能够让她进去寻找丈夫,但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一名女性是不被允许进入酒吧这种只有男性才有特权进入的场合。进不去酒吧只得在酒吧门外守候丈夫的身影,却还是让丈夫从眼皮底下溜掉了。回家后,想到几个饿着肚子的孩子,又不得不去向杂货店赊账买来食物以填饱孩子们的肚子。在丈夫失业期间,安琪拉全家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这笔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家维持生活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是父亲却在职业介绍所领取失业救济金后直奔酒吧,将钱花个精光,然后醉醺醺地回到家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母亲安琪拉才决定和丈夫一起去职业介绍所领取失业救济金,遭到周围人的议论和哄笑,令其丈夫也觉得无地自容。归根究底,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职业介绍所不是女性该来的地方,只有男性才可以出现在这里领取救济金,女性是不能插手此事的。
安琪拉作为母亲,承担起了这个家的重担,为了孩子拼尽所能、任劳任怨,在当时以男性为主体和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冲撞丈夫,也不顾旁人的眼光和嘲笑,出现在只有男性出没的酒吧和职业介绍所,这些无不体现了安琪拉坚韧独立的性格。母亲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弗兰克所在的“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的作用更加明显,不仅填补了孩子情感上的伤害,还充当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母亲的形象并不明亮,但残酷的生活却成了母亲形象的塑造者,母亲瞬间在作者心目中变得高大。当母亲忙于生计时,弗兰克作为长子,恰恰是被母亲忽略的对象,换句话说作为家中年长的男性,母亲更容易将其视为成人对待,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成为弗兰克“自我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母子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拉近。当母亲为妹妹的夭折而伤心时,他希望能够给予母亲一些安慰,并在内心不断地指责父亲的不负责任,为母亲鸣不平。最终弗兰克找到一份邮差的工作,为母亲分担了家庭责任,成为母亲的依靠和家庭的支柱。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中,出于对社会的屈服,多数女性会选择顺从。然而面对艰难的生活、接踵而至的困苦及丈夫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弗兰克的母亲安琪拉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是一直在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抗争,始终勇敢坚定地面对生活,乐观向上。母亲的坚韧独立的优秀品质不断地鞭策、影响和激励着弗兰克,也对弗兰克的性格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得他比同龄孩子更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乐观善良地对待周围的人和物,这也是弗兰克迅速成长起来而最终成为母亲后来的主要依靠的原因。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尽管家里一贫如洗,生活困苦,可她还是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了一小部分,将孩子们弄得干干净净,并为他们准备了文具用品,将孩子们送到利米国立学校上学。在大儿子弗兰克将要从利米国立学校毕业时,为了使他的舞蹈天赋不被埋没,她希望儿子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为此,她宁愿放下身段去擦地板,希望能够赚到钱送儿子去继续读书。她前去找到公教学校的负责人默里修士,向他说明自己的来意,希望能够让弗兰克在这里继续念书,可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默里修士还当着她的面,重重地摔上了门。这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穷人的地位,同时也看到了一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没有丝毫尊严可言。最终母亲希望儿子继续读书的愿望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个勇敢的母亲,为了孩子下定的决心使得她敢于站出来反抗当时以男性为主父权制度,这份勇气确实难能可贵且令人钦佩。
母亲安琪拉独自挑起生活重担,负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她尽力想让孩子们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为此不惜外出乞讨,虽然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可她选择独自承担这种耻辱,不会让孩子们为此而丢掉一点尊严。为了能让孩子填饱肚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放下自尊前往圣文森特保罗协会排队,为孩子们讨要衣服和靴子,或者向神父讨要一些剩下的食物。弗兰克的父亲马拉奇因此看不起她,觉得这很丢人,她反而轻描淡写,称之为“救济”。她总是穿着那件灰色的脏外套,来到神父家门前等待着“救济”。在等待很长时间之后,神父终于打开了门。拥挤的人群蜂拥而上,每个人都伸着自己的手,安琪拉也铆足了劲往前挤,总算抢到一袋神父吃剩下的食物。回到家后,坚强的母亲却选择了独自承受这种耻辱,向孩子们隐瞒这个可怕的过程,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们这是从凯瑟琳·奥康纳的小店里买来的食物腌牛肉和土豆,虽然那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腌牛肉,只是一块肥肉而已。
父亲后来对孩子的冷漠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终于有一天这位不负责任的父亲决定要摆脱这一切,将一家大小全都从家里赶了出去。当母亲安琪拉带着孩子们被父亲赶出家门无处可去时只能寄居在表兄拉曼家,因为只有表兄家才有勉强足够的地方提供给孩子们。然而表兄拉曼对孩子态度粗暴,母亲安琪拉心疼孩子们,不愿孩子们受到表兄的伤害,或者就这样被他赶出家门,无处可去。为了保住孩子,为了不让他们被拉曼赶出家门,在表兄的暧昧表白下,母亲为了孩子们委曲求全,放下尊严和身段与拉曼发生了关系。
母亲的乞讨行为和私通行为从道德层面看起来似乎是不被众人所接受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以被看成是为了孩子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反而可以视之为一种牺牲。这些后来都成为了激化弗兰克与母亲关系矛盾的导火索,但最终弗兰克成长起来,作为家中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独立承担能力也不断增强,变得有担当,最终他找到一份邮差的工作。这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困境,从此弗拉克作为男性承担起了整个家庭,母亲也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家庭得以保全。
该小说命名为《安吉拉的灰烬》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首先这是弗兰克母亲的影响力在起作用。弗兰克的母亲名叫安琪拉·希恩。小说以母亲的名字来命名,可见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作者的性格形成和成长都与母亲息息相关。在小说中,有一段对母亲出生时的具体描述:外婆在生产母亲时痛得死去活来,向众神的祷告也丝毫不起作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母亲的头才露了出来,当夜半新年的钟声敲响、人们互道新年好时,母亲才出世,当时真是一名可爱的小女孩。母亲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跨越新旧年出生的孩子,名副其实的“天使”,因此给母亲取名“安琪拉”。母亲对孩子的守护也宛如天使般,给予孩子们无尽的呵护和关怀;另一方面,“灰烬”的颜色是灰蒙蒙的,映衬了小说中的主题描写,战争、失业、贫困、饥饿与死亡等凄惨的现实。但灰烬也是燃烧的尽头,意味着苦难的尽头,苦难的尽头便是希望和美好的开端,映射出生活的美好希望,也正是母亲的光辉折射出的希望。
这是一部体现奋斗的作品,这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这是一部励志的作品。作者弗兰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善良而无私的母亲形象,那个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我并同那个社会进行抗争的伟大母亲。作者的经历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母亲的精神相信也打动着无数读者,让无数读者动容流泪。
[1]王晓华.《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人物分析[J].作家,2012(4).
[2]苏芳.《安琪拉的灰烬》的女性主义解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黄明.父爱缺失对《安琪拉的灰烬》中弗兰克成长的影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作者:段永佳,硕士,成都东软学院应用外语系专业外语教学团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语文体学;任露,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