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磨灭不了的人性善
——读乔叶的小说《扇子的故事》

2014-07-19 11:21闵嘉健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名作欣赏 2014年15期
关键词:乔叶传播学院扇子

⊙闵嘉健[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时光磨灭不了的人性善
——读乔叶的小说《扇子的故事》

⊙闵嘉健[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书桌上的那本摊开的《扇子的故事》,静静地躺在冬日和煦的阳光里。我凝视着它,体味着它给我带来的思考:是怎样一种情愫支撑着作者乔叶完成这部小说?又是怎样一种力量在感染并带给我们以心灵的震颤?

阅读乔叶的作品,似乎在和自己的过去进行一场对话,如痴如醉地体会着自己切身经历过却拙于表达的感受,身临其境一般。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情感与独特视角叙述了一段往事,真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自然地流露在怀旧的过程中。

小说以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发展流畅自然,后现代散文化的写作风格,语言清新而明快,方言和俗语的运用显得生动活泼而又亲切真诚。主人公因练字而结识了李老师并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到“文革”时期李老师被批斗和打倒时自身的旁观不作为,以及之后回忆起这件事的后悔与反省。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想法与内心世界,从而对于人物和故事情节有更好的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扇子”是作者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将故人的经历与自身的体会相结合,并融入一些典型的青少年元素,铸成了这样一个生动而富有真实感的人物形象。按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单这个姓,和这个小说简直太搭配了。这个字,既是不简单的单,又是能带来清凉之风的扇子,更是良知不泯的善子——善良之子。”

“在我所有的小说里,这个小说是最来源于生活的,大约也是读起来最平淡无奇的。”正如作者所说,她花了大量笔墨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刻画上,在故事情节方面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这样一部作品,读罢虽不能给人以酣畅淋漓的快感,但却能让人有品香茗般的回味享受,留给人思索和遐想的空间是巨大的。

“扇子”的“文革”记忆是灰暗和疼痛的:一是被批斗殴打时生理上的疼痛,另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被强行撕裂的心理上的疼痛。而后者,较前者而言持续的时间更长,疼痛的记忆也更深刻。昨日为学生辛勤备课的老师今日被学生们打倒,昨日教学生执笔写字的老师今日被学生踏在脚下,是怎样一种心酸与无奈,受伤的不仅仅是受屈辱的老师,更是因保全自身而从众的无知的学生们。

十年浩劫,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却难以磨灭很多真挚的感情。郁积了几十年的对恩师的愧疚之情,在开门见到李老师的那一瞬间都释然了;每当深夜就会疼痛的右手也在见过老师之后恢复了正常。“扇子”心里有一本账,里面清清楚楚地记着老师的好,也明明白白写着对老师的亏欠。

人生的苦难如此多,沉重的回忆宛如永不脱离的枷锁。我们毫无选择地来到这世上,便也毫无选择地开始拥有回忆。人间是陵园,覆盖着回忆之声。我们被敲打,在挣扎,最后义无反顾地再走下去。感情是回忆中的主旋律,或美好,或伤感,都不可擦除。

“我常在思考,单单‘四人帮’那几个人怎么就把那么多人害了,他们怎么就那么大能耐?为什么人民群众就那么容易被害呢?从几千年前的封建皇帝到西方的美帝国主义,从资本家到地主恶霸,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还到现在的高房价、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你说,人民群众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害呢?”这是“扇子”的疑惑,想必也是很多读者心中的疑惑。

“往日不如人的人,突然就成了人上人了。这翻江倒海的,可不就有大乐?”作者借“扇子”之口,以再平实不过的言语道出了“文革”为什么能在中国存在十年之久的内在原因。“说句狠话,从根子里看,人的本心里都有那么一股子坏劲儿,都幸灾乐祸,都巴不得别人不如自己,都喜欢看别人的笑话,都想压人一头,都愿意欺负欺负别人,都想当领导”①,原来酿成“文革”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四人帮”,而是我们内心的攀比、欲望和国民普遍拥有的看客心理。

怀旧,是人类因社会的剧烈变动或现代都市文明的扩张,造成的心灵茫然、惶恐转向寻求既往世事人情的文化心理。②乔叶走向怀旧情绪的作品转向既是她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结果,更是她随着年龄、阅历增长而思考的结果,是文学的必然,更是生活的必然,犹如我们从蓬勃的青少年渐渐进入淡定安然的中年。

扇子,善子。善是人性深处的普遍性的特质,但是在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外界环境的差异变化之中很多人将这一特质隐藏了起来,人们或为名利相互算计,或因祸难而逃避,或为保身而从众。当维护私有利益成为惯性思维,当内心的善良光芒被金钱掩盖、当人情关怀为欲望野心让路,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善良之风吹遍中华大地还得靠每个人的努力,面对诱惑做出从心从善的选择,也是为实现共同“中国梦”迈出的坚实的步伐。

回忆往事,不是要记住伤痛,而是要更好地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善待每一份真挚的情感。我们会铭记,时光磨灭不了的人性善,岁月蹉跎不去的真情感。

①乔叶:《扇子的故事》,《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2年第7期。

②张喜田:《怀旧气息的氤氲——论乔叶小说的转向》,《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作者:闵嘉健,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乔叶传播学院扇子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刘建海标志设计作品
飞云江的云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乔叶的另一只眼睛
NP1连同NP2
调查
扇子
赏 析
我是一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