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庆
小时候听《西游记》总想做孙悟空,上学了便做了班干;高中时,喜欢上了唐僧,因为他有紧箍咒,没曾想现在就做了学生的师傅。唐僧有口头禅,一句叫“赶路要紧”——这是对所有徒弟说的;还有一句叫“悟空,你在哪里?”——这是遇难时说的。当了几年小学语文老师,有学生私下就叫我唐僧——他们说我唠叨,心软。慢慢我也认同了,只是认同之外,又多了一些认识:“赶路要紧”和“悟空,你在哪里”的心态常在心中打着小鼓点。常态课,总想快点儿完成教学任务,“赶路要紧”;公开课,总想体现以生为主的理念,遇到疑难,教师想直接告知,又怕有灌输的嫌疑,让学生来解,又放慢了课堂节奏,这时心中便在想“悟空,你在哪里”了。可以想见,这样的语文课不是以师为主,就是以优等生为主。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小语教学到底该走向何方?
一、从“赶路要紧”到“探路在先”
唐僧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为取真经,愿付一切;唐僧是个有行动的人,《西游记》第八章《唐僧受命西天取经》,他跋山涉水,险丧虎口,行动则是成功的保障;唐僧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不仅在赶路,也在探路;唐僧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秉烛学习是常有的事;唐僧是个做事合法的人,去西天取经有唐王御批,有通关文牒。
许多小语教师多多少少都有点唐僧的影子,总想把学生教好,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我们只要有时间总爱看看书,至少要翻看教参方面的相关资料,因为当我们站在课堂上,每讲一个答案总想找到最权威的依据。在实践操作中,许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赶路”——赶进度。总想快点儿让学生知道答案,实现目标。唐僧前期是在赶路,更多的是在探路,后来有了个猴子,所以很多时候,唐僧也就“赶路要紧”了,于是遇到妖怪当好人,错把大圣当顽劣,动不动就拿紧箍咒吓人在所难免,就如有的教师题罚或体罚学生一样。小学语文教师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常常只找答案而不求过程,没有一个当学生的过程,想引导学生学是不现实的,只知答案而不知真探究过程的教师只会实行“圈地运动”,这样的教师常常只会引导学生向答案看齐,而不是向真相看齐。以这种观念教学,对“离经叛道”的学生是要常念紧箍咒的,而这些“离经叛道”的学生,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是些有创意的好学生。许多教师喜欢的是沙僧类学生,这个沙和尚“唯和是贵”,对人止争,于己顺从;沙和尚“唯正是尚”,不但老实,还很善良,不管什么时候都有股正气;沙和尚“唯法是求”,矢志西行,像这样的乖徒弟,乖学生,最易驯服。而八戒类的学生就有了两种命运,一是这类学生拍马时,老师一激动,三言两语就能让猴哥滚蛋;二是这类学生一个差池,就免不了被骂为“猪头猪脑”了。
还是让我们变回真身吧,我们就是小学教师,没有神仙帮忙,身边的“猴子”倒是不少,可惜他们还没修成大圣,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个刚起步的唐僧,所以,我们要学生学的,不妨自己先学一遍,像学生一样,就一本语书,一本新华字典,打开文本多读几遍,看有什么不懂的,想一想如何解决它,然后看看书后问题如何解决,“探路在先”,我们先带头杀开一条“学路”来,就更能知道学生哪里最难,哪里可跳过,就可以更好地依着生本和文本的特点,找寻其重难点和疑点。
二、从“悟空,你在哪里?”到“非悟不成”
佛性之体是“空”,佛性之用是“能”,佛性之修是“净”,静中之度,非悟不成,唐僧是很希望自己的徒弟具有悟性的。悟空、悟能、悟净,各有所能,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学思想体系。小语教学如佛学境界一般,每位教师都要任其自然,因材而教,一切本然为空,无可执著,即得自在。在语文教学中要戒贪嗔痴,只有知道舍,才能有所得,每一课什么都想抓,就等于什么都没抓。要扣住重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能力,才能有所得,学以致用,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静”下心来,悟“能”,才能达到“空”的境界。
如:《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
《三打白骨精》是由“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情节曲折生动,学生很爱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体悟。
1.说说孙悟空的本领。
2.《三打白骨精》是哪本书里的故事,你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里含有“三”的故事吗?
生1:《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
生2《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
生3:《红楼梦》里有个“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3.从文中你可以看出白骨精是个什么样的妖精?
生1:妖精很精明,“悟空刚走”,她就发现了唐僧。
生2:她“诡计多端”,她“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想在唐僧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抓了就走。
生3:从“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看出白骨精会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
生4:从“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说明妖怪会心理战术,她知道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加上八戒又是个食鬼、饿鬼,所以妖精想,此技必然会成功。
生5:从“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说明白骨精还会连环记,她先用“美人计”骗过八戒,后用“金蝉脱壳”抛下假尸,接着用“苦肉计”博取同情,再用“离间计”害得悟空“享受”紧箍咒。
……
4.从文中你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说明悟空天生本领高强,能识得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说明他果断聪明,“劈脸一棒”打的是要害,打得很及时。
生2:“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说明孙悟空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
生3:孙悟空“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说明孙悟空斗勇更斗智,也说明我们每成功一件事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理解主人公的特点,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探究中生成,这才能让学生练出“火眼金睛”,修得正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