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

2014-07-18 03:07罗佩冯耀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扶贫新农村建设

罗佩 冯耀勇

摘要:针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殊性,以扶贫助力开发为基础,乡土景观重塑为特色,从乡土环境、乡土经济、乡土人才三方面进行实践探讨,寻求一种建设新模式,为研究实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乡土景观;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49-04

新农村建设发展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乡土景观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极大冲击:“城市化”蔓延、传统功能丧失、景观内涵失调、传统文化消亡[1]。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面临城乡差距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普遍问题,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因而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角度寻求一种新的建设模式,研究实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殊性

1.1生态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个体差异,存在地域特点。就生态环境而言,一种情况是农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自然资源较丰富,气候条件较好,但地势崎岖,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建设成本较高,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

同时欠发达地区还存在水利设施、道路交通、通信条件等公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共性问题,使其信息不畅,经济环境闭塞,导致市场可达性差,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1.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迟缓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受地理和气候条件所限,欠发达地区多数以结构单一、层次较低的农业产业为主,同时又受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使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带有趋同性与滞后性[2]。从而形成了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不发达,第二、三产业难以发展,缺乏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等不利局面,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简单模仿城市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给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隐患。

1.3农民文化素质低、老龄化严重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掣肘”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程度无法匹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群体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科技的领会和掌握能力较差,导致许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受阻,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无法拓展。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基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的特殊性,要想在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2.1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托基地条件和经济基础,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性的总体规划、综合性的产业规划、以及地域性的景观规划,着重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问题。在条件较好的区域,结合已有的基础条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特色性建设项目。条件不完备的地区,优先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自然资源再生和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容许范围内开展试点建设,聚沙成塔、稳步有效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2.2依托乡土,突出特色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需秉承乡土特色的规划理念,强化科学性、兼容性、发展性“三性”原则,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以及传统民族特色的“三色”特点。为避免“千村一面”、“建设克隆”[3]的现象,需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首创精神,依托乡土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农村风貌,创造性地开展建设工作。也只有尊重和保护个性、传承文化才是让新农村建设永葆活力的不二法则。

2.3循环节能,低碳持续

面对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严峻的环境矛盾,显然依靠耗费大量资源来扩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新农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更应该增强危机意识,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广低碳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马落桥村新农村建设实践

3.1建设项目背景简介

马落桥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石灰岩地貌,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该村有25个自然村,483户,2 279人,其中贫困户97户269人。全村耕地215.7 hm2,其中水田29.3 hm2,旱地186.4 hm2,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06年已实现通电、路、电话,但无路灯、自来水,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基础产业发展差、无特色,主要产业为传统养殖和种植。

自2009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被确定为马落桥村的帮扶单位以来,以帮扶为基础,紧贴乡土特色,逐步大幅提高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建设基础设施、村庄风貌以及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并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热点民生保障项目上取得了持续发展,实现了通过进阶式、参与式的扶贫策略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3.2依托乡土环境,扶贫助力开发

乡土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区别于其他区域建设的基础所在[4],也是解决特色化缺失、欠发达地区资源缺乏、开发难度大等问题的保障基石。古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俗,而今更应依托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来营造适宜新农村发展的乡土景观。endprint

根据三分法将乡土环境分为外在的乡土物质、内在的乡土文化以及延伸的乡土意境三方面进行营建。

3.2.1乡土物质马落桥村机械化程度较低,村庄风貌淳朴,村容及居住环境杂乱。依据其村庄特点,归纳为三类外在的乡土物质。第一类为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的山地乡野景观和传统的农耕景观,这类景观浑然天成不可复制,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逐步建设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并保留乡土特色的新型村庄风貌和自然景观。第二类为供当地居民生活劳作的乡土建筑以及物品器具等。第三类为当地盛产的木材、树木、蔬果等景观素材。可对后两类进行适宜开发,赋予其新的功能与价值,如手工制品加工、稀有乡土植物品种与植物群落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等。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广泛运用乡土元素与材料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增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3.2.2乡土文化为提高马落桥村知名度,提升地域特色是核心竞争力,需要挖掘内在的虚体景观——乡土文化,提炼能体现乡土文化的景观素材与符号,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设计元素加以运用。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在新农村试点中改造成具有观赏性质的景观活动,增加居民凝聚力,逐步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还包括农村范围内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间接影响着农村景观的设计和形成,并会随农村景观的改变而发展更新[5]。因此,在对马落桥村进行扶贫建设中要摒弃乡村中现存的迷信守旧、封建糟粕的价值观,传播先进的思维方式、开放大度的心理状态,将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新农村的格局规划与景观设计。

3.2.3乡土意境乡土意境是乡土物质和乡土文化结合与升华的产物,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人们接受当地诸多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后所感知的乡土景观;二是这种乡土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氛围、共鸣;三是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6]。这三层是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

乡土意境抽象不易把握,需要借助乡土物质来表现,但表达效果又与观赏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情趣、当时心情有直接关联。通常对乡土意境的表达多表现在对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7]。例如在一些相对广阔的具有良好乡土风貌的区域,营造恢复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或者将乡土物质与乡土文化通过量的累积和升华达到乡土氛围来营造。

3.3发展乡土经济,建设低碳新农村

马落桥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源也相对缺乏,逐步推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扶贫为基础,要区别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不宜大规模一次性投入,应以发展乡土经济为基础,推广循环、低碳经济模式[8]。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垃圾回收、村庄绿化,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现阶段,马落桥村主要产业仍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属于农业类、生态类区域,应当以第一产业为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建设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其中一项帮扶举措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带动扶贫建设,例如以猪场为产业筹建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赠股的办法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猪场收入的 20%作为来年的种养启动金反馈给贫困户。并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形成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今后,需根据资源类型差异,分阶段有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重点突出的特色化新农村。对于加工类资源丰富的区域,应建设以非农产业为重点的新农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对于自然风光优美和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可围绕休闲、观光、旅游等活动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农村。乡土产业结构建设模式见表1。

3.3.3减少环境污染,坚持节能减排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控环境污染,重点控制以下污染源:滥用农药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工厂重金属排放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的固体废物;焚烧秸秆、工厂排放超标产生的大气污染等。还应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体系[9]。

3.4培养乡土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土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本土人才,他们熟悉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农村有深厚感情。以乡土人才为培养核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1培养本土人才完善农村教育设施,丰富培训模式。联合职业技术院校、企事业单位,发挥网络作用,结合市场需求,对贫困户、留守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结合制定多种帮扶的奖励措施,化贫困为动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科技人才。

3.4.2引进外来人才创新乡土人才选拔机制,拓展途径和政策,广泛吸引各类外来人才反哺农村[10]。如:建立城市党政干部轮流到农村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工作。

3.4.3回流创业人才一方面鼓励引导贫困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建立外出务工联络站,关注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出台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同时对能力强、贡献大的回流人才择优录用到新农村建设班子中参与实际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此防止乡土人才的流失,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论

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面临各种挑战,扶贫助力从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有效支持,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而乡土特色景观的重塑,能使农村独有的乡土风貌、文化传统、景观资源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新农村建设摆脱单纯城市景观模仿、建立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定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余俊洁,胡建,邓守明,等.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4):463-466.

[2]梁永贤.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3):77-79.

[3]张华明,余本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几点建议[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

[4]邓谨,张金梅.回归乡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范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8):170-172,180.

[5]胡希军,刘玉桥,祝自敏,等.农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6):61-63.

[6]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以夷陵区森林公园为例[D].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7]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47-50.

[8]王实.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农村经济,2010(11):14-16.

[9]屈寒飞,苏焰伟,陆永球.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提升方略[J].开发研究,2013(2):102-105.

[10]邓绍云,邱清华,邱义.开发农村乡土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9(2):147-148.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53~156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龚汗青,等: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及启示

收稿日期:2014-0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编号:41171176)

作者简介:龚汗青(1989-),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分类。E-mail:940767706@qq.comendprint

根据三分法将乡土环境分为外在的乡土物质、内在的乡土文化以及延伸的乡土意境三方面进行营建。

3.2.1乡土物质马落桥村机械化程度较低,村庄风貌淳朴,村容及居住环境杂乱。依据其村庄特点,归纳为三类外在的乡土物质。第一类为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的山地乡野景观和传统的农耕景观,这类景观浑然天成不可复制,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逐步建设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并保留乡土特色的新型村庄风貌和自然景观。第二类为供当地居民生活劳作的乡土建筑以及物品器具等。第三类为当地盛产的木材、树木、蔬果等景观素材。可对后两类进行适宜开发,赋予其新的功能与价值,如手工制品加工、稀有乡土植物品种与植物群落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等。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广泛运用乡土元素与材料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增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3.2.2乡土文化为提高马落桥村知名度,提升地域特色是核心竞争力,需要挖掘内在的虚体景观——乡土文化,提炼能体现乡土文化的景观素材与符号,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设计元素加以运用。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在新农村试点中改造成具有观赏性质的景观活动,增加居民凝聚力,逐步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还包括农村范围内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间接影响着农村景观的设计和形成,并会随农村景观的改变而发展更新[5]。因此,在对马落桥村进行扶贫建设中要摒弃乡村中现存的迷信守旧、封建糟粕的价值观,传播先进的思维方式、开放大度的心理状态,将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新农村的格局规划与景观设计。

3.2.3乡土意境乡土意境是乡土物质和乡土文化结合与升华的产物,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人们接受当地诸多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后所感知的乡土景观;二是这种乡土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氛围、共鸣;三是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6]。这三层是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

乡土意境抽象不易把握,需要借助乡土物质来表现,但表达效果又与观赏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情趣、当时心情有直接关联。通常对乡土意境的表达多表现在对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7]。例如在一些相对广阔的具有良好乡土风貌的区域,营造恢复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或者将乡土物质与乡土文化通过量的累积和升华达到乡土氛围来营造。

3.3发展乡土经济,建设低碳新农村

马落桥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源也相对缺乏,逐步推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扶贫为基础,要区别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不宜大规模一次性投入,应以发展乡土经济为基础,推广循环、低碳经济模式[8]。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垃圾回收、村庄绿化,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现阶段,马落桥村主要产业仍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属于农业类、生态类区域,应当以第一产业为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建设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其中一项帮扶举措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带动扶贫建设,例如以猪场为产业筹建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赠股的办法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猪场收入的 20%作为来年的种养启动金反馈给贫困户。并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形成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今后,需根据资源类型差异,分阶段有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重点突出的特色化新农村。对于加工类资源丰富的区域,应建设以非农产业为重点的新农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对于自然风光优美和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可围绕休闲、观光、旅游等活动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农村。乡土产业结构建设模式见表1。

3.3.3减少环境污染,坚持节能减排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控环境污染,重点控制以下污染源:滥用农药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工厂重金属排放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的固体废物;焚烧秸秆、工厂排放超标产生的大气污染等。还应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体系[9]。

3.4培养乡土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土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本土人才,他们熟悉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农村有深厚感情。以乡土人才为培养核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1培养本土人才完善农村教育设施,丰富培训模式。联合职业技术院校、企事业单位,发挥网络作用,结合市场需求,对贫困户、留守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结合制定多种帮扶的奖励措施,化贫困为动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科技人才。

3.4.2引进外来人才创新乡土人才选拔机制,拓展途径和政策,广泛吸引各类外来人才反哺农村[10]。如:建立城市党政干部轮流到农村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工作。

3.4.3回流创业人才一方面鼓励引导贫困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建立外出务工联络站,关注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出台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同时对能力强、贡献大的回流人才择优录用到新农村建设班子中参与实际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此防止乡土人才的流失,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论

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面临各种挑战,扶贫助力从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有效支持,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而乡土特色景观的重塑,能使农村独有的乡土风貌、文化传统、景观资源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新农村建设摆脱单纯城市景观模仿、建立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定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余俊洁,胡建,邓守明,等.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4):463-466.

[2]梁永贤.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3):77-79.

[3]张华明,余本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几点建议[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

[4]邓谨,张金梅.回归乡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范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8):170-172,180.

[5]胡希军,刘玉桥,祝自敏,等.农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6):61-63.

[6]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以夷陵区森林公园为例[D].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7]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47-50.

[8]王实.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农村经济,2010(11):14-16.

[9]屈寒飞,苏焰伟,陆永球.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提升方略[J].开发研究,2013(2):102-105.

[10]邓绍云,邱清华,邱义.开发农村乡土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9(2):147-148.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53~156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龚汗青,等: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及启示

收稿日期:2014-0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编号:41171176)

作者简介:龚汗青(1989-),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分类。E-mail:940767706@qq.comendprint

根据三分法将乡土环境分为外在的乡土物质、内在的乡土文化以及延伸的乡土意境三方面进行营建。

3.2.1乡土物质马落桥村机械化程度较低,村庄风貌淳朴,村容及居住环境杂乱。依据其村庄特点,归纳为三类外在的乡土物质。第一类为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的山地乡野景观和传统的农耕景观,这类景观浑然天成不可复制,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逐步建设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并保留乡土特色的新型村庄风貌和自然景观。第二类为供当地居民生活劳作的乡土建筑以及物品器具等。第三类为当地盛产的木材、树木、蔬果等景观素材。可对后两类进行适宜开发,赋予其新的功能与价值,如手工制品加工、稀有乡土植物品种与植物群落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等。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广泛运用乡土元素与材料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增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3.2.2乡土文化为提高马落桥村知名度,提升地域特色是核心竞争力,需要挖掘内在的虚体景观——乡土文化,提炼能体现乡土文化的景观素材与符号,并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设计元素加以运用。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在新农村试点中改造成具有观赏性质的景观活动,增加居民凝聚力,逐步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还包括农村范围内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间接影响着农村景观的设计和形成,并会随农村景观的改变而发展更新[5]。因此,在对马落桥村进行扶贫建设中要摒弃乡村中现存的迷信守旧、封建糟粕的价值观,传播先进的思维方式、开放大度的心理状态,将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新农村的格局规划与景观设计。

3.2.3乡土意境乡土意境是乡土物质和乡土文化结合与升华的产物,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人们接受当地诸多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后所感知的乡土景观;二是这种乡土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氛围、共鸣;三是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6]。这三层是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

乡土意境抽象不易把握,需要借助乡土物质来表现,但表达效果又与观赏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情趣、当时心情有直接关联。通常对乡土意境的表达多表现在对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7]。例如在一些相对广阔的具有良好乡土风貌的区域,营造恢复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或者将乡土物质与乡土文化通过量的累积和升华达到乡土氛围来营造。

3.3发展乡土经济,建设低碳新农村

马落桥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源也相对缺乏,逐步推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扶贫为基础,要区别于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不宜大规模一次性投入,应以发展乡土经济为基础,推广循环、低碳经济模式[8]。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3.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垃圾回收、村庄绿化,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现阶段,马落桥村主要产业仍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属于农业类、生态类区域,应当以第一产业为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建设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其中一项帮扶举措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带动扶贫建设,例如以猪场为产业筹建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赠股的办法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猪场收入的 20%作为来年的种养启动金反馈给贫困户。并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形成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今后,需根据资源类型差异,分阶段有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重点突出的特色化新农村。对于加工类资源丰富的区域,应建设以非农产业为重点的新农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对于自然风光优美和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可围绕休闲、观光、旅游等活动建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农村。乡土产业结构建设模式见表1。

3.3.3减少环境污染,坚持节能减排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控环境污染,重点控制以下污染源:滥用农药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工厂重金属排放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产生的固体废物;焚烧秸秆、工厂排放超标产生的大气污染等。还应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体系[9]。

3.4培养乡土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土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本土人才,他们熟悉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农村有深厚感情。以乡土人才为培养核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1培养本土人才完善农村教育设施,丰富培训模式。联合职业技术院校、企事业单位,发挥网络作用,结合市场需求,对贫困户、留守人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结合制定多种帮扶的奖励措施,化贫困为动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科技人才。

3.4.2引进外来人才创新乡土人才选拔机制,拓展途径和政策,广泛吸引各类外来人才反哺农村[10]。如:建立城市党政干部轮流到农村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工作。

3.4.3回流创业人才一方面鼓励引导贫困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建立外出务工联络站,关注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出台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同时对能力强、贡献大的回流人才择优录用到新农村建设班子中参与实际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此防止乡土人才的流失,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论

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面临各种挑战,扶贫助力从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有效支持,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而乡土特色景观的重塑,能使农村独有的乡土风貌、文化传统、景观资源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新农村建设摆脱单纯城市景观模仿、建立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定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余俊洁,胡建,邓守明,等.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4):463-466.

[2]梁永贤.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3):77-79.

[3]张华明,余本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几点建议[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2010.

[4]邓谨,张金梅.回归乡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范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8):170-172,180.

[5]胡希军,刘玉桥,祝自敏,等.农村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6):61-63.

[6]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以夷陵区森林公园为例[D].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7]孙新旺,王浩,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8(8):47-50.

[8]王实.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农村经济,2010(11):14-16.

[9]屈寒飞,苏焰伟,陆永球.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提升方略[J].开发研究,2013(2):102-105.

[10]邓绍云,邱清华,邱义.开发农村乡土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9(2):147-148.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53~156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龚汗青,等: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及启示

收稿日期:2014-0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编号:41171176)

作者简介:龚汗青(1989-),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分类。E-mail:940767706@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扶贫新农村建设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证监会“扶贫”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管仲“扶贫”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