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对假分数意义的整体建构。如何让学生突破原有分数意义的狭隘界定,正确理解和把握假分数,这是我在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从建构分数意义这个教学原点入手,带领学生步步探究,展开教学。
一、数形结合,呈现意义建构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能够让学生循着具体的形,完成抽象的概念建构。为此,我以数形结合为路径,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域扩展的大背景:“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你能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分数。有的学生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有的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分数,怎么画呢?”有的学生将一条线段看做单位“1”,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有的学生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生:“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从其中取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画图,既使他们回到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原点,又为下一步引入假分数做好准备,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二、把握学情,扩展认知体系
新知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体系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情,由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入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对分数的认知是建立在真分数的基础之上,并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何突破这一限制,将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扩展,这是我在引入假分数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先用画图的方法,让学生从“形”上理解假分数,为意义建构搭建“脚手架”:“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1份就是分数■,取出其中3份就是分数■。那么,取出5份怎么用分数表示?”在学生循着分数的意义后,我追问:“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学生抓住假分数的外形特征,从形式上模仿写假分数,如■、■、■等。我出示课件继续引导,带领学生探寻假分数的意义:“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西瓜,将它平均分成6份,取出6份是多少?如果要画图,你怎么画?”学生从直观的图形上理解,■就是把一个圆分成6份,全部要取出,即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一样多。
在假分数意义的建构中,学生对“其中”两字存在认知难度:“为什么■可以表示从单位‘1取出其中的1份,而■则不能?”对此,我这样引导:“看看■的图形,这是两个圆,每个都平均分成了4份,取出5份是从一个圆中取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建立了假分数的抽象概念:一个单位“1”不够用,再增加一个单位“1”,但增加的单位“1”的分法一定要和原来的一致,所以不用“其中”来表述,而要用“这样”来表述。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分数意义中的“其中”这一知识生长点,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样分”的含义,为学生建构了假分数的意义之“根”。
三、强化分类,丰富数学视角
利用分类的方法区分事物,丰富数学视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知识发现方法,在教学中也常被用到。在引导学生建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时,我基于分数意义这个知识原点展开分类探究,带领学生明晰这两个概念的要素。
我先引导学生从数轴的角度,建立对真分数、假分数的认知:“如果想在线段图上表示■,怎么做?”生:“将线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6份。”“如果想表示■、■呢?”生:“一条线段不够,要再加一条同样长的线段,也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7份和8份。”“如果我要表示的分数,用两条线段也不够呢?”生:“再加一条。”“3条也不够呢?”……由此学生得出结论:可以将线段变成一条直线,以0为原点,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先确定单位长度,再确定方向。然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比对:“这个■在数轴的哪里?■,■呢?”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分数定位数轴的过程,就能够感受到分数的独特性,并为真假分数的概念建构提供表象积累。最后,我引导学生分类:“观察一下之前写过的分数,看看这两类分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分子、分母入手,结合数轴深入理解:真分数在数轴的0与1之间,而假分数则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建构过程是艰难的,好比登山,只有找准扶手,才能顺利登顶。我认为寻找知识的原点,就好比找到学生的学习扶手。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课堂尝试中,我体会到了带领学生一路探究登顶的幸福。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对假分数意义的整体建构。如何让学生突破原有分数意义的狭隘界定,正确理解和把握假分数,这是我在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从建构分数意义这个教学原点入手,带领学生步步探究,展开教学。
一、数形结合,呈现意义建构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能够让学生循着具体的形,完成抽象的概念建构。为此,我以数形结合为路径,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域扩展的大背景:“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你能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分数。有的学生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有的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分数,怎么画呢?”有的学生将一条线段看做单位“1”,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有的学生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生:“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从其中取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画图,既使他们回到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原点,又为下一步引入假分数做好准备,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二、把握学情,扩展认知体系
新知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体系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情,由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入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对分数的认知是建立在真分数的基础之上,并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何突破这一限制,将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扩展,这是我在引入假分数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先用画图的方法,让学生从“形”上理解假分数,为意义建构搭建“脚手架”:“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1份就是分数■,取出其中3份就是分数■。那么,取出5份怎么用分数表示?”在学生循着分数的意义后,我追问:“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学生抓住假分数的外形特征,从形式上模仿写假分数,如■、■、■等。我出示课件继续引导,带领学生探寻假分数的意义:“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西瓜,将它平均分成6份,取出6份是多少?如果要画图,你怎么画?”学生从直观的图形上理解,■就是把一个圆分成6份,全部要取出,即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一样多。
在假分数意义的建构中,学生对“其中”两字存在认知难度:“为什么■可以表示从单位‘1取出其中的1份,而■则不能?”对此,我这样引导:“看看■的图形,这是两个圆,每个都平均分成了4份,取出5份是从一个圆中取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建立了假分数的抽象概念:一个单位“1”不够用,再增加一个单位“1”,但增加的单位“1”的分法一定要和原来的一致,所以不用“其中”来表述,而要用“这样”来表述。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分数意义中的“其中”这一知识生长点,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样分”的含义,为学生建构了假分数的意义之“根”。
三、强化分类,丰富数学视角
利用分类的方法区分事物,丰富数学视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知识发现方法,在教学中也常被用到。在引导学生建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时,我基于分数意义这个知识原点展开分类探究,带领学生明晰这两个概念的要素。
我先引导学生从数轴的角度,建立对真分数、假分数的认知:“如果想在线段图上表示■,怎么做?”生:“将线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6份。”“如果想表示■、■呢?”生:“一条线段不够,要再加一条同样长的线段,也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7份和8份。”“如果我要表示的分数,用两条线段也不够呢?”生:“再加一条。”“3条也不够呢?”……由此学生得出结论:可以将线段变成一条直线,以0为原点,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先确定单位长度,再确定方向。然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比对:“这个■在数轴的哪里?■,■呢?”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分数定位数轴的过程,就能够感受到分数的独特性,并为真假分数的概念建构提供表象积累。最后,我引导学生分类:“观察一下之前写过的分数,看看这两类分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分子、分母入手,结合数轴深入理解:真分数在数轴的0与1之间,而假分数则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建构过程是艰难的,好比登山,只有找准扶手,才能顺利登顶。我认为寻找知识的原点,就好比找到学生的学习扶手。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课堂尝试中,我体会到了带领学生一路探究登顶的幸福。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对假分数意义的整体建构。如何让学生突破原有分数意义的狭隘界定,正确理解和把握假分数,这是我在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从建构分数意义这个教学原点入手,带领学生步步探究,展开教学。
一、数形结合,呈现意义建构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能够让学生循着具体的形,完成抽象的概念建构。为此,我以数形结合为路径,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域扩展的大背景:“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你能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分数。有的学生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有的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分数,怎么画呢?”有的学生将一条线段看做单位“1”,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有的学生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生:“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从其中取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画图,既使他们回到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原点,又为下一步引入假分数做好准备,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二、把握学情,扩展认知体系
新知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体系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情,由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入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对分数的认知是建立在真分数的基础之上,并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何突破这一限制,将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扩展,这是我在引入假分数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先用画图的方法,让学生从“形”上理解假分数,为意义建构搭建“脚手架”:“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1份就是分数■,取出其中3份就是分数■。那么,取出5份怎么用分数表示?”在学生循着分数的意义后,我追问:“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学生抓住假分数的外形特征,从形式上模仿写假分数,如■、■、■等。我出示课件继续引导,带领学生探寻假分数的意义:“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西瓜,将它平均分成6份,取出6份是多少?如果要画图,你怎么画?”学生从直观的图形上理解,■就是把一个圆分成6份,全部要取出,即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一样多。
在假分数意义的建构中,学生对“其中”两字存在认知难度:“为什么■可以表示从单位‘1取出其中的1份,而■则不能?”对此,我这样引导:“看看■的图形,这是两个圆,每个都平均分成了4份,取出5份是从一个圆中取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建立了假分数的抽象概念:一个单位“1”不够用,再增加一个单位“1”,但增加的单位“1”的分法一定要和原来的一致,所以不用“其中”来表述,而要用“这样”来表述。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分数意义中的“其中”这一知识生长点,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样分”的含义,为学生建构了假分数的意义之“根”。
三、强化分类,丰富数学视角
利用分类的方法区分事物,丰富数学视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知识发现方法,在教学中也常被用到。在引导学生建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时,我基于分数意义这个知识原点展开分类探究,带领学生明晰这两个概念的要素。
我先引导学生从数轴的角度,建立对真分数、假分数的认知:“如果想在线段图上表示■,怎么做?”生:“将线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6份。”“如果想表示■、■呢?”生:“一条线段不够,要再加一条同样长的线段,也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7份和8份。”“如果我要表示的分数,用两条线段也不够呢?”生:“再加一条。”“3条也不够呢?”……由此学生得出结论:可以将线段变成一条直线,以0为原点,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先确定单位长度,再确定方向。然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比对:“这个■在数轴的哪里?■,■呢?”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分数定位数轴的过程,就能够感受到分数的独特性,并为真假分数的概念建构提供表象积累。最后,我引导学生分类:“观察一下之前写过的分数,看看这两类分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分子、分母入手,结合数轴深入理解:真分数在数轴的0与1之间,而假分数则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建构过程是艰难的,好比登山,只有找准扶手,才能顺利登顶。我认为寻找知识的原点,就好比找到学生的学习扶手。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课堂尝试中,我体会到了带领学生一路探究登顶的幸福。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