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忠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围着教科书打转: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然而语文这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却没有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理想的语文课程是人文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灵之旅,那一缕缕人文的阳光把学生心灵的天地照得光亮。在阳光中,尊重别人,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正像肖川博士所说的那样:“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教育者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只有将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那么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情感的载体、情趣的载体,如何将教學内容与生活设置“链接”?笔者在语文和生活链接的实践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留设时空,触摸生活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暗藏“契合点”的地方,教者不妨挖掘出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给一个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结果的达成上不仅有了余地,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实施教学,更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形式,在开放教学内容的同时开放教学空间,使课程和教师、学生之间互相交融,共同成长。
二、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对话、交流是生活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引人入胜的,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使人流连的。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互动的,对话也是复杂多变的,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必定是会有情境的,而开放的、贴近生活的情境,更有利于平等、和谐氛围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流程:1.激发兴趣,引入正题。2.结合生活,初步了解打电话的常识。3.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打电话的乐趣。4.模拟表演,尝试成功的喜悦。在通话过程中,如果有个别学生某个词不规范或有毛病,适时提醒指出,允许他换个词重新再说一遍,学生参与的热情普遍高涨,课堂气氛融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感受着语文与生活交际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互动空间里,思维的火花自由地绽放,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教学依据和平台,充分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课程教学资源,注重由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丰富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其实,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创新想象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好的教材,要想在学生身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靠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创作”,即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科学把握、恰当处理教材。
实践中我以此为例,对写字教学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中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学习用钢笔书写,作为一门书写艺术,鲁迅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但学习书法却需要一定的耐心、信心和恒心。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这“三心”,这正与《劝学篇》(《古今贤文》)一文的精髓相契合。让学生能把这份精神食粮自己书写制成书签等,夹在自己喜爱的书中自勉或者送给好友共同进步,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1.激情导入,使学生在倾听书法家的故事中,了解书法是我国的瑰宝,而学习书法是业精于勤、贵在恒。
2.评论之中明要求,百家齐争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总结,明确写好字的要求。看的水平提高了,手也要赶上,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3.翰墨挥情。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小小书法家,将这些精神的食粮写在自己喜欢的自制书签上,进行才艺展露。
4.文质彬彬赠书签。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和他人共享精神食粮,在互赠中交流、沟通、分享。一举多得,活动中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生活在语文实践中丰富多彩。首先,在情感上学生非常愿意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反复练习书写这些句子的过程中,会感觉需要老师指导相关书写的技巧,而所写诗句也必然让自己受益匪浅,这种情境下,诗文的内涵得以深化,写字教学也特别深入
人心。
生活处处皆语文,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让教材举一反三,融入师生的智慧和情感,课堂将更加精彩,正所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