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佳媚
摘 要: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直接联系着句子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词是作品的风骨所在,因此,“炼词”是“品情”的基础,而语文力只能用感情去触摸,去领悟。以词图文,能在最短过程中追求到高效课堂。
关键词:炼词;品情;语文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朱熹曾指出:“文学,皮肉骨髓相连,皮是章段,肉是语境,骨是人情,髓是己思。”每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语文力——智,以词抒情,以情生智,智以学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作品的人文内涵和对语言的理解积累结合起来,在炼词中诱
情、品意、创造,触摸语文力,培养语文素养。
一、炼词品境——见“文肉”
“文肉”是文章的语境把握。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境、敏化
语感。
如,《松坊溪的冬天》第五自然段的教學:
教师先请学生谈谈读了本段话后的感受。一名学生从四个“照着”感受到了溪水十分清澈。教师表扬学生十分仔细,并顺势请学生读读这段话……
师:作者用四个“照着”写出了溪水的清。想想我们平时说话、作文的时候,往往会用哪个词去表达呢?
生:映出。
师:同样都能表达溪水的清,可文章为什么不用“映出”呢?
通过“照”与“映”调换比较,学生品味出松坊溪的水犹如一面神奇的大镜子,不仅清而且亮。这个“照”字传神精妙,对于学生,此意便了然于胸了。
二、炼词导情——现“文骨”
“文骨”是文章的情感表达。将词语作为感悟的支点交给学生是触摸文本的最短程,扣住重点词语引读感悟易于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理解课文主旨,更能诱发情感。
《白鹅》一文,作者抓住白鹅特点描写,幽默风趣,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跃于纸上。由于此文多用反语,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是教学难点。“三眼一板”是白鹅的特点之一,蒋爱凤老师在教学此段时,是这样设
计的:
师:白鹅是怎样吃饭的呢?
生: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
和草。
师:是呀,它每次吃饭时都是(引读)——(生读上一句)
师:第二口还是(引读)——(生又读上一句)
师:下一口还是(引读)——(生再读上一句)
师:白鹅吃起饭来真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呀。
蒋老师紧扣“三眼一板”一词,采用引读的方式理解词语,体会白鹅特点,学生一次次重复读这句相同的话,虽是呆板,令人发笑,但在此番往返回复中,他们可以感受这只白鹅一次次重复的吃饭动作,憨态可掬,同时也自然体会到白鹅吃饭“三眼一板”的模样,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不知过去了多少
年……”此句的教学设计:
师:一天过去了,虽然铁链紧缩、烈日暴雨、恶鹰啄食,但他——
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
受苦。”
师:一年过去了,虽然还是铁链紧缩、烈日暴雨、恶鹰啄食,
但他——
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师:十几年过去了,虽然仍是铁链紧缩、烈日暴雨、恶鹰啄食,但他——
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为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罚的英雄形象,我紧扣句中“多少年”这个抽象的数字,进行引读,读中理解词语,读中交融情景,深化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以读导悟、悟中会情的目的。
三、炼词创造——悟“文髓”
“文髓”是文章赋予个体的思考创造。以生为本是追求最大化的炼词效果的根本。因而我们在炼词设计上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其发散思维,用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触摸感情,领悟语言,思考创造,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文章,也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课文文质兼优,字里行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探究“我”不愿放鱼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炼词环节是:把有关“我”的心情的词——“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作为炼词的对象,让学生在寻找的基础上,先知道学生反复品读,深入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并思考这些表达心情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最后运用串词成句的办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的目标重点)。但在教学中,学生在寻找时发现了更多的炼词对象——“紧张、激动、沮丧”,在交流“表示心情的词语”时更是争论不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辩论。见此情景,我马上停止了自己原本的设计思路。趁热打铁,让学生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句子分小组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这样以一连串词语为“点”,构成炼词群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效的炼词环节,以生为本,炼出了独特体验。
又如,在《鞋匠的儿子》的教学时,我设计的炼词对象是“静默”。在林肯演说的第一段话结束后,我首先从“静默”最基本的词义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始的会场是喧喧闹闹,议员们“大笑起来”“开怀不已”……现在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这鲜明的对比,这极大的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联系演讲,感悟人物思想。议员们为什么“静默”,其原因显而易见,那是源于林肯的演说。林肯的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一下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我引导学生学习林肯演讲的第一段内容,通过读、思、议、悟,便可体会到林肯总统“人人平等”的思想。最后,还是紧扣“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这句话中的“静默”一词,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感受林肯演讲的效果,从而体会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思考学习他的真诚、宽容和睿智。
教学不必面面俱到,有效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抓住一词一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深研文本,让炼词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之一。
参考文献:
[1]高宝立.炼词与朗读[M].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
[2]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6-18.
[3]商继宗.炼词策略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彭刚,张晓东.课程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向葵,张天威,张林.尊重语文力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王坦.自我学习体验: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楂林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