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霞
摘 要:每个文本里都藏着丰富的言语秘妙,需要教师“慧眼识珠”。《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屈指可数的议论文,同时也是一篇政论性的演讲稿,可谓家喻户晓。在教学中,无论是名师的优秀课例,还是一线教师的“家常课”,对“死”字一词的教学,只停留在对字义的拓展上,让学生体会“死”字在不同情境下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但是,却忽略了文章的语言特点。从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色的角度,对“死”一字用法的精妙之处进行了深入品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独特的言语特色。
关键词:文本挖掘;词语品读;演讲稿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教学中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到一个经典的教学片段,那就是对第二段中“死”的教学。一般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教师用课件出示第二段的片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鸿毛还轻。”然后问学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会先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找到片段的中心词——“死”字。
引出这个字后,教师接下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死”的褒贬义,强化“死”的感情味以及这种对比的效果。老师会先出示“为人民利益而死”这句,让学生在这里換个词来解释“死”字的含义,学生会说出“牺牲、就义、献身、捐躯”等带褒义性的词语。然后教师突然问:“同样是死,如果把这些词放在后面一句中,大家同意吗?”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教师接着问:“那对法西斯一类人的死,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又说出了“上西天”“见阎王”“一命呜呼”等贬义词。上到这里,教师对“死”字的体会算是基本完成了,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练读此句,再进行朗读展示。但是,我们发现朗读效果往往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有时候因为对两个“死”字的朗读过于重读,反而引起笑场。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教师的引导还不够到位?还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读不出效果?我想都不是。对“死”字褒贬义的挖掘,以及对比效果,老师已经引导得很充分了,但是却忽略了这篇政论性演讲词的文体语言特点,那就是全篇都是通畅明白的口语,叙述平和。从宣传的对象来说,当时毛主席是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上做的演讲,同时这篇演讲稿将来是要推广到全国的人民军队和政府机关中去的,面对大众,“死”字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恰当的。因此,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才是藏在“死”字背后真正的秘妙。
基于以上思考,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做了以下调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前面的教学部分跟上文一样,首先老师出示片段,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辨析“死”的不同内涵。接着,我把刚才学生用过的词语换进去,让学生体会替换词语后的句子效果。片段修改为:“为人民利益而捐躯,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见阎王,就比鸿毛还轻。”学生读完后,一开始都说得挺好的,好像更有文采了。我故意说:“哎呀!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连毛主席的讲话稿都能改,老师想问,你们是不是说刚才你们所说的词语毛主席不懂得用呢?”学生一听老师的话觉得不对劲,有了解毛主席的学生马上说道:“不是的,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可好了,我们上个学期就学过他的诗歌《长征》,写得气势磅礴,除此以外他还写过好多诗词,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词他不会用。”我一看“鱼儿上钩”了,就深入启发:“既然毛主席文笔那么好,为什么在这篇演讲词里不用,却只用了‘死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陷入了一片沉默中。我出示了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读一读,并点拨:“如果你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战士听到毛主席说‘为人民利益而捐躯你理解吗?如果你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军官,听到毛主席说‘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见阎王,你会怎么看有儒雅之风的毛主席呢?”学生恍然大悟,连连举手发言:“不能改,因为‘死字很好懂,谁都能听懂。‘见阎王是有点骂人的感觉,不适合在这种场合说。”“不能换,换了的话也许很多战士听不懂意思。”看到学生渐渐进入状态,我心中暗喜,总结道:“是的,这是一篇演讲稿,稿子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听众的理解和需要,毛主席面对的是广大人民军队,又是在演讲,用词口语化、平实自然,大家才好理解。”接下来,我出示了影视中这段演讲的片段,让学生学着毛主席的样子,练习演讲这一段,看看谁能把意思讲清楚,能打动台下的观众。
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怎样将它挖掘出来,需要我们静心思考。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或文体特色的现象,让我们将语文视野拓宽一点,角度多一点,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言语秘妙。
参考文献:
林莘,王崧舟.《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及点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09(06).
(作者单位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