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恺
“谁能忍受去跟一个丈夫的前女友当姑嫂,谁又能忍受去娶一个小舅子的前女友当老婆?”这是一部电视剧里的“神句”台词,又在2014年4月1日“2014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与我邂逅的一位大学女生嘴里“咯咯咯”出来,凸显很“愚人”且“节日”般快乐无比的感觉。
这部剧很长,有100多集,当时我没敢看,这次有幸被这女生迅猛地普及了一下:讲的既非“项羽跟吕后相恋,虞姬成了第三者”那样的奇葩演义,亦非“有情人终成兄妹”,而是“有仇人终成兄妹”——有这么一位老兄,妹妹老公是自己老婆的初恋情人,自己老婆怀了自己妹夫的儿子……“还可这么讲,有个灰姑娘很励志,发誓定要与‘宝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但最终变成王子他嫂。”
“多神,这剧!”她居然集集都看了,从电视屏幕到平板电脑。我早有耳闻,对于诸如排斥常理(自诩“破格”)、颠覆美学(号称“时尚”)、“调戏”历史(美名曰“戏说”)之类的雷剧,她一向是虐心惊心开心也很留心地一路看下去,乐观“奇”情,捕捉神句,边瞧边吐槽,嘻唰唰恶狠狠地看压根就没按人类正常思维发展人物与剧情的编导如何能好意思这样没意思地走下去……
也许正是无数这样观众的“支撑”,才让种种雷剧“神”一样的存在,置身越骂越火的怪圈,在汹涌口水中捞出收视大数据与一串串真金白银。或如有专家所指摘的,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成为雷剧神剧的主要推手,追逐话题、不问是非的特性使得网络成为它们滋生的大平台。而采访证实,他们与我那女生朋友“英雄所见略同”。有位唐小姐还表示,爱看雷神剧并非真的欣赏它们,“只是打开电视凑合着有啥就是啥了,工作一天,回家后什么也不用想,看着剧里的人拼命闹腾,自己的心里反倒能获得一丝宁静。”还有位欧先生称,“当刚刚播出一集就能准确预测到未来人物与情节走向时,我会获得一种智商优越感。”
可“雷神”收视率和播放量两端的高数额毕竟令“观剧品位”一词蒙羞。而长此以往,也有可能带来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危险。此前,社会上已对渐渐流行起来的“雷文化”在草根和精英的阶层趣味、自由表达和话语权利、复制与创造的种种关系等层面进行过激烈的论争。自然,很多人也相信,中国观众不会长期喜欢“雷”氏低端产品的。知名电视人张海潮就认为,雷剧只是中国电视剧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一个怪胎,并不代表国人的审美品位会逐年走低。问题是,不少制片方和播出平台错觉于观众只喜欢“雷”的,其结果犹如80后演员毛林林所说,只给“这种东西”,许多观众的欣赏水准当然只能停留在这儿了,“其实如果照着高水准的去做,观众肯定更会喜欢看。”
可目前,中国电视剧产业还是一个不太成熟、急功近利的“买方市场”,制作方的利润来自电视台的购买,所以卖戏要看其脸色,而电视台买戏播出则要看广告投放资本的脸色,广告商在意的是收视率,风险其实是电视台和制作方一起承担,因此台里买剧负责人的压力尤其大,买前要在编委会、党委会“过堂”,预估收视,据报道,一旦播出收视率不佳,他们都不敢上电梯、去食堂,因为会被全台责怪,还要写检查,令全部门自查……
“中国电视剧产业正在遭遇商业对艺术的绑架,正在被资本增值原始的本性、野性牵着鼻子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曾庆瑞教授指出。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导演也深有同感:一方面,大量资本涌入,推动了产业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制作业缺少自己的运输力,一直充当着“冒险者”的身份。
电视剧行业确实不是“冒险家的乐园”。尤导演的协会同事王鹏举副会长披露,前年发放了1.7万多集发行许可证,去年全国电视台首播了不到9000集,这表明8000集新剧没能播出便直接呆在了库房里,更意味着血本无归。中国已是全球第一电视剧生产国(连续3年年产量破1.5万集)和全球第一电视剧播出国(连续3年首播新剧8000—9000集/年),可繁荣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严重的“泡沫化”。依据王副会长的说法,电视剧生产过度过量和成本大幅攀升并没有阻止热钱涌入,激烈竞争所导致的“追大腕”现象也使制作成本暴涨。
他以新近完成的50集连续剧《红高粱》为例:制片方买莫言改编版权花了1000万元人民币,编剧费、导演费均在1000万左右,而主演周迅的片酬是3000萬,“他们几位就已经6000多万元了。”
当然,无论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均属“周瑜打黄盖”,我等不必发声,但还是想插入一个“哪儿跟哪儿”的题外话:当年张艺谋买“红高粱”(电影版权)只花了800元(尽管这已让当时的莫言感觉成了富翁——足以买头大黄牛),再拍成世界电影经典仅用了60万人民币。前年12月9日,莫言曾说(实则警示艺术家们),“现在张艺谋用好几亿拍成的电影儿竟然是一片骂声。”
影视是一个给多少钱都不嫌多并全能花光的行业,但同样也需“且行且珍惜”。在今春电视节目“交易会”上,有专家强调,制作成本上升并不等于作品品质提升,因为投资大都装在人的口袋里了,用于制作的钱反而更少了。“这两年,中国电视剧品质并未提升,去年全年电视剧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