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小确幸”的新思潮

2014-07-18 17:10:56王建民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小确幸思潮心态

王建民

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现状与方式,选择安逸与小清新,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想,却不求大改革、大变革,不求大幸福、大发展、大格局。这就是当今台湾出现的一种社会新思潮——“小确幸”,即追求“小小但确实存在的幸福”。

“小确幸”是一种“后现代”、“后物质主义”的思想与心理表现,有它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正面的社会意义,但也有负面的影响。这一社会思潮的积极价值与正面意义在于,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生活秩序与生活方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定,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与小小的幸福感。但也有它的弊端与隐忧,维持既有生活现状与方式的追求,自我陶醉与满足于现状,没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不愿睁眼看世界,不求改革,不愿开放,甚至出现排斥、反对改革与开放的声音或行动,出现反对服贸运动等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尤其是台湾新一代年轻人在这一社会思潮下追求平静和淡泊,失去了前进与开创未来的动力,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爱拚才会赢”,不愿再努力拚搏,不愿再提着皮包走遍世界闯天下,生活态度变得更为现实,所追求的只是简单的、小小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状态与个人小理想。如占领“立法院”的反服贸学生发表的宣言提出:“我们相信,台湾是可以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开咖啡厅、开个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拚就能变成‘头家的创业天堂”。这是台湾新一代部分青年的梦想与追求,仅仅是开个“咖啡厅”与“个人公司”,就成为“梦想中的创业天堂”。这样的梦想虽然现实或实际,是一种“小确幸”,无可非议,但似乎目标理想低了点,雄心壮志少了点,发展格局小了点,这会阻碍台湾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这样的心态,与当代大陆青年一代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与勇于进取的打拚精神形成鲜明对照。

台湾出现“小确幸”社会思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台湾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社会(部分的)发展阶段,“后物质主义”与“生活浪漫主义”逐步兴起,追求物质满足与大发展的梦想逐渐远去,享受既有与现在成为一种小小的理想与追求。

其二,这一代青年的父辈多是60后与70后,他们生长在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生活在财富迅速积累的年代,父辈积累的财富可让他们的后代即当代青年生活无忧,可以做“宅男”、“宅女”,可以追求享受现在相对富足与安逸的生活。

其三,台湾政治民主化后的台湾媒体生态与理念发生很大变化,新闻与政论节目焦点集中在小小的台湾岛内,很少关注全球大事,很少关注世界事务,自然让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思维“窄化”,变得更为狭隘,缺乏大格局,缺乏大视野,保守心态、不求进取的心态出现,“锁岛”心态、反开放的心态逐漸出现。

其四,这一代青年生长在台湾大学爆发式发展时代,上大学变得轻而易举,大学毕业生的个人适应能力与竞争力下降,更担心开放(包括对大陆开放)与竞争,只求自保与维持现状。另外,这一思潮的出现也与台湾部分政治精神的思维有一定关系。当今台湾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应是蔡英文,是当下台湾青年人最推崇的对象之一。蔡英文的许多论述,如强调不要追求经济增长而应重视社会分配,呼吁发展“在地经济”,让更多青年留在乡村不再与城里青年争抢就业机会等,明显带有“小确幸”的思维,对当下台湾青年的价值追求与这一社会思潮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确幸”是台湾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或某个时空下出现的一种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但世界科技革命在进步,社会在变迁,经济在发展,“小确幸”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追求不会维系太久,未来必然会被打破。如何面对“小确幸”与维持“小确幸”是当下台湾社会面临的另一个困难选择。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要在短期内改变无疑是困难的。有人提出,年轻人不要只想保有“小确幸”,要学习专业知识,充实国际观,要有和世界竞争的进取心。虽然这样的呼吁只是一种期望,要变为现实并不容易,但这一思潮告诫台湾执政者或两岸当局,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与两岸关系发展,追求“大干快上”,搞“大发展、高增长”,在当下的台湾是不合适的,台湾当局应采取渐进式、稳步的改革模式,不能搞大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能过急,不能过快,不能突飞猛进,而是要循序渐进,稳健推进,避免引起台湾社会的不安与动荡,避免因“大发展、大跃进”引起不必要的反弹与阻挠。

猜你喜欢
小确幸思潮心态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小确幸”背后的“大麻烦”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中信建投证券:寻找弱势下“小确幸 ”
投资者报(2016年9期)2016-03-17 04:52:29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