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籽粒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扬油9号的选育

2014-07-18 14:53李爱民周德银惠飞虎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品种选育

李爱民 周德银 惠飞虎等

摘要:扬油9号是通过聚合杂交育成的大籽粒优质高产常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为0.05%,硫苷含量为17.46 μmol/g,含油量为42.65%。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2年区试平均产量2 447.8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07%。在产量三因素中,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具有突出优势,每角粒数较多(在22粒以上),籽粒大,千粒重高达 4.65 g,属多粒大粒型油菜品种。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大籽粒;扬油9号;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 S634.3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78-02

收稿日期:2013-05-2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D01B1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12691);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2327)。

作者简介:李爱民(1975—),男,江苏仪征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工作。Tel:(0514 )87302245;E-mail:yzlam@126.com。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仅次于大豆和棕榈的第三大油料作物,据美国农业部(USDA)2010年12月统计,2010年全球油菜籽产量为6 050.4万t,比2009年增加4.51%。我国油菜年种植面积近730万hm2,菜籽总产量 1 200多万t,面积和总产均为世界第1位,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5%左右。但是我国食用油2009年的自给率仅40%,其中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的57%以上[1]。因此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油菜产量仍是我国油菜育种的主要任务。油菜产量由2个主要因素构成,即单位面积种子的数量和千粒重[2-3]。在保持较多的单株种子数量情况下,提高油菜籽的千粒重对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较大的油菜籽粒还可以减少油菜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由于荚粒分离困难造成的损失[4],促进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以大籽粒为目标,开展优质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选育。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扬油9号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7),该品种除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外,突出表现在千粒重比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有大幅提高。

1选育经过

1.1亲本选配

亲本组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育成品种的综合表现。因此在亲本组配过程中,我们使用多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进行聚合杂交育种,以期聚合多个优良基因,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大籽粒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扬油9号的亲本组配方式为:F5078/选40//宁1136/加拿大2号。其中,F5078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油菜品种扬油4号的姊妹系,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选40是一个良好的中间材料,其突出优点是籽粒特大。用这2个亲本配组选育的后代,在产量、抗性和熟期等方面都符合育种目标,但硫甙偏高。宁113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早期育成的一个双低品系,品质较好;加拿大2号的突出优点是品质性状优异,除芥酸、硫甙含量较低外,还具有较高的油酸含量。我们用这2个材料配组,筛选的后代品质符合预期目标,且遗传力较稳定。再将上述2个后代材料进行配组(复式杂交),育成大籽粒、优质、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扬油9号。

1.2选育经过

1998年春,以宁1136为母本、加拿大2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99年春以F5078为母本、选4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对F5078/选40杂交组合后代,以大粒、高产、多抗为主要选择目标,选择优良单株种植株行圃。对宁1136/加拿大2号杂交组合后代,以优质、多抗为主要选择目标,选择优良单株种植株行圃。至2002年春,以(F5078/选40)F5为母本,以(宁1136/加拿大2号)F6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F2重点对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等产量性状及抗病性进行选择,F3~F6重点对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每角粒数等产量性状进行选择的同时,加强芥酸、硫甙、含油量等品质性状的选择。通过6代选择,育成大籽粒、优质、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系扬J6711在江苏省优质常规预备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2008年推荐参加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组区域试验,2011年通过国家冬油菜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并定名为扬油9号。

2特征特性

2.1产量

2007—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优质常规预备区域试验,6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2574.0 kg/hm2,比对照增13.2%,增产极显著。推荐进入国家区域试验。

2008—2009年度在全国油菜区域试验(长江下游组)中,8个试点中5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产量2 388.4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47%,减产不显著。200—2010年度8个试点中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2 507.2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69%,增产极显著。综合2年试验,共16个试验点(次),12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产量 2 447.8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07%。2010—2011年度国家油菜生产试验(长江下游组)中,平均产量 2 470.65 kg/hm2,7个点中5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4.51%。

综合该材料在国家区域试验中的表现,产量2年平均比杂交对照秦优7号增产3.07%,作为常规油菜品种产量达到并超过杂交油菜水平,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2.2品质

扬油9号品质性状较为突出,芥酸含量接近于0(2年平均为0.05%)、硫苷含量小于20 μmol/g(2年平均为 17.46 μmol/g),含油量42.65%。

2.3抗性

扬油9号较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2年区试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6.97%,病指7.26;病毒病发病率5.49%,病指2.46;菌核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低抗。

2.4综合农艺性状

扬油9号为优质常规甘蓝型油菜,苗期长势较旺,成熟期一致性高。株高160 cm左右,有效分枝点高45 cm,分枝数较少,一次分枝7~8个,二次有效分枝约8个。主轴长度为 55 cm 左右,主轴结角65~70个,结角密度约1.25个/cm。单株有效结角300个以上;角果较长,一般角长在6 cm以上;每角粒数较多,在22粒以上。籽粒大,千粒重高达4.65 g(在2009—2010年区试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点千粒重最高,达 5.5 g),属大角多粒大粒型。成熟期与对照秦优7号相仿,约比对照早熟0.4 d。

3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3.1适时早播,培育适龄壮苗

扬油9号属半冬性品种,苗期生长较旺,易形成冬壮苗。长江中下游移栽田宜安排在9月中下旬播种,条件允许可适当提前,以促进“秋发”和“冬壮”。直播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留苗22.5万~45万株/hm2,茬口适宜可提早播种,密度适当降低。

3.2及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

在壮苗的基础上,适时早栽,可使扬油9号秧苗充分利用晚秋、初冬比较温暖的时期,迅速活棵转青、发根长叶,促进冬前植株体内淀粉和其他糖类的积累,增强抗寒能力,保证壮秧越冬。一般10月中下旬移栽,秧龄35~40 d。扬油9号分枝数较少,但每角粒数多,籽粒大,可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籽粒数,充分挖掘个体生长潜力。移栽密度根据肥力水平、栽插时期等决定,一般在12万~15万株/hm2。迟栽田块或秧苗小应适当增加移栽密度。

3.3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苗床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部分速效肥。三叶期可喷施100~150 μg/mL的多效唑溶液,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秧苗矮壮,根茎粗壮,形成壮苗。出苗后长到5张绿叶时,要追施少量“断奶肥”。本田根据“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的原则,氮肥按“底5苗3薹2”的比例合理运筹,磷、钾、硼肥一次底施。结合耕整地施足底肥。油菜移栽后及时开挖田内外三沟,确保沟系畅通,降低渍害。栽后根据情况及时抗旱上水,促进油菜活棵发苗。

3.4连片种植,确保菜籽品质

在大田种植时,应做到统一、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种植,避免其他品种“插花”,防止与其他品种串粉而引起商品油菜籽品质降低。

3.5防治好病虫草害

苗期要注意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根据当年发生情况,如发生较重在2~3叶期防治1次,移栽前再全面防治1次。冬前和早春注意防治好蚜虫等害虫。初花期喷药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

参考文献:

[1]王汉中.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32(2):300-302.

[2]Berry P M,Spink J H. A 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oilseed rape yield:Past and future[J]. J Agri Sci,2006,144:381-392.

[3]易斌,陈伟,马朝芝,等.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5):676-682.

[4]李爱民,张永泰,惠飞虎,等. 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油菜育种新概念[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51-153,303.叶胜海,石建尧,陆艳婷,等. 晚粳稻新品种浙粳1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80-81.

猜你喜欢
品种选育
美国红枫AHP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鄂西多花木蓝的栽培利用及推广
南丰蜜桔高糖优株“ZZL—03”及未来品种选育方向
贵州白山羊繁殖性能研究
蚕豆新品种特选1号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