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珠心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段的训练几乎篇篇课文都要进行,可见,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对段的训练的意义、内容、顺序、方法等问题深入研究,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收到实效。
关键词:段的训练;意义;内容;顺序;注意事项
一、段的训练的意义
段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多种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提高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任务。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词与句等,但也要靠段的训练。所谓理解,不仅指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对文章的意思也只能做到笼统、大概的理解,不可能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
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作文课,还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纲的编列,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得到提高。而编写段落大意的过程,也是内容的归纳、思想的概括。语言组织与表达过程,本身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所以语言训练也是思维训练。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阅读教学之中。
段的训练,虽然只是阅读教学中基本训练的一个项目,但对完成培养阅读能力的任务、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诸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段的训练的内容
段的训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认识段落
认识段落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文章中的段落是句、句群的组合,是整篇的组成部分,也是文章层次、作者思路的反映。认识段落要从形式和内容入手,形式上要有“空两格另起”的自然段、空行间隔的结构段和序数间的结构段,但是认识段落更重要的还是从内容的内在上辨认,使学生懂得文章的意思是按一定顺序表达的,各个意思之间又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要分段。
2.划分段落
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理清层次,划分段落,这是段落训练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它的任务是弄清段落起止,知道划分的依据。
3.理解段落
怎样才算是理解段落呢?首先,要明白每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什么思想;其次,要懂得怎样写,弄清段落间的联系,段落与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比如,是详,是略?是先,还是后?是总,还是分?是因,还是果?等等;最后,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段意,或编列提纲、小标题等。
段的训练,应该从认识段落、划分段落和理解段落三个方面进行,不能只停留在划分起止、抄写段意上,因而,就应对段的训练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段的训练的顺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段的训练也要服从这个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当然,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要做到合理性、完整性、连续性。二年级是段的训练的起始阶段,是感性认识的初步渗透,无明显的要求。三、四年级是段的训练的重要阶段。要求学生能在分段的基础上,概括各段的段意。五、六年级是加强、提高阶段,独立性强,要求也比较高。特别表现在理解、掌握、运用规律上,要懂得重点、主次等方面的要求,并增加了中心与层次、条理、要点等练习,使段的训练增加了内容,并提高了难度。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总之,我们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明确段的训练要依据大纲要求,联系班级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瞻前顾后,使段的训练更具科学性。
四、段的训练一般应懂得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要求
每教一课,段的训练也应有明确的要求。先看课文的特点、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要看学生的基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分段练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讨论,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总之,不能用框框束缚学生,要根据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2.揭示分段的规律
分段是有规律性可循的,应随不同的课文逐步揭示分段的规律,使学生找到分段的门径,提高分段的能力。起初,可以要求学生初步懂得有的文章是按事情的经过写的,弄清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结果怎样,就弄清了段落结构和叙述顺序。通过类似课文的练习,积累分段知识,提高分段的能力。有的课文时间顺序很明显,如,《山雨》可按雨前、雨中、雨后来分段。有的课文按内容不同来分段,如,《给颜黎民的信》讲了四件事,就按四件事把课文分成四段。有的课文按叙述的方式来分段,如,《索溪峪的野》先总述游览索溪峪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野”字,再依次描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也野,最后再总结游览索溪峪的感受。还有的课文是按空间的交换来分段的,如,参观访问、游记等。
除了教给学生懂得按事情经过、按时间顺序、空间交换、内容不同、叙述方式分段外,还要教给学生先找重点段、归并相邻段和过渡段归属等分段方法。
3.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
这一训练要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先让学生较详细地叙述段落大意,接着引导学生用较为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或者用段落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在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找出中心句。这种能力的培养,必先让学生彻底地理解中心句的概念,在脑子中对这个词语有深刻的敏感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阐明其定义“一段话总有一个中心意思,为了向读者明白地揭示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常常会在一段话里写上一个能高度概括中心意思的句子,这个句子我们称之为‘中心句”,这样的讲解,学生还不能真正地理解。表现在让他们在一段课文中找出中心句,还是不能准确地找出来。这完全说明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再用形象比喻、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和作业训练,才能最后掌握。我常以《詹天佑》的第五自然段为例进行教学。我把这段话比喻成一个磨盘,把中心句比喻成磨盘的中心,磨盘的转动是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而中心句外的所有句子是围绕中心句展开说明与描写的。用这种方法启迪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加深对中心句和其他句子的理解。“在《草地夜行》的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是中心句,一、三、四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说明句,是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展开说明的句子。”说后,让学生一句一句地阅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让学生把这段话默读两三遍,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哪个句子可以概括这段意思;哪些句子是具体地为中心句意说理述由。这样学生通过细细地琢磨、回味,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心句的形象理解,掌握了中心句的实质。事后让学生找中心句,就不难找出。然后明确指出中心句在一段话中的一般位置,有的段,中心句写在开头。它提示读者,全段内容是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展开的;有的段,中心句写在末尾,它能帮助读者小结这段的中心意思,引导读者归纳综合上文所写的具体内容;有的段,中心句写在一段话的中间,这段话一般有两层意思,中心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的课文则无明显中心句可找,要根据内容概括。概括段意要做到准确、全面、精炼。有的可采用文中原句,有的可以是陈述句,有的可以是疑问句或感叹句。
4.搞清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要搞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最高要求。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内在联系,有因果、总分、转折、递进等。因此,要搞清联系达到理解,还应做到有分析有综合。
总而言之,我通过以上的段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理解段落的规律与方法,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自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协调发展,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实验小学)
?誗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