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造的研究现状

2014-07-18 05:23
关键词:数字建筑设计

丁 俊

一、背景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的建造行为提出了新的方向,从技术到美学都带来了新的改变。这一点可以在建造技术发展上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手工业时代,人们直接操作工具,以人力作用于工作面;工业化时代,人们可以采用动力驱动的工具完成建造,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建造的准确性,从而也可以进行更好的量产;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并不直接操控建造设备,而是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从而实现更高精确度和更复杂的建造。在美学上,数字艺术大为流行。众多艺术家通过数字编程的方式创造生成式艺术作品。各种各样丰富的视觉艺术及各种因应感官的艺术作品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面对时代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和美学的发展,数字建造顺势盛行,为整个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正如Lisa Iwamoto 在《数字建造——建筑与材料手法》(Digital Fabrications, Architectural and material Techniques)一书中提到,数字建造催生了一场设计革命,产生了建筑创造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二、概念

数字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机器进行制造的过程。数字建造方式通常包括增材建造和减材建造,比如最常见的有3D打印(增材建造)、数控加工和激光切割(减材建造)。有很多种数字建造的方式,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些机器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完成与数字设计一致的建造。严格意义上讲,数字建造的概念只包含建造的过程。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其概念包含的意义要更广泛,数字建造与数字设计及数字建模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广泛意义的数字建造。

最容易与数字建造这个概念混淆的是参数化设计,参数化设计的概念也是更早为国内所认识,比如由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著作的《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中就较早对此进行了一定阐述。然而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等同。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使设计师可以定义元素之间或元素组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为这些定义赋予数值或者表达式。参数化设计中,设计师不直接与单独的设计元素互动,而是创造一系列的关系使得与设计关联并构成设计。设计师可以在任何时候改变元素之间关系的数值或方程式,而这些改变的结果将会被整合在整个系统中。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比数字建造更为狭小。参数化的重点主要在于设计的可调节性,通过数值和影响因子的介入产生不同变异的设计结果。而数字建造不单单是虚拟的数字化设计,它更加强调计算机操控工具建造的过程。

三、研究现状

数字建造在西方虽然尚属新鲜事物,但是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非常广泛。各种设计实践、理论总结、教学实验此起彼伏。大量的期刊、著作以及网页类非正式出版物信息浩瀚繁杂。根据目前对于主流媒介所介绍的数字建造的探索,可以基本梳理出一些相关脉络。

有人明确提出数字建造研究存在大约三个方向:形态、材料与结构。 但是空间建造的实践过程往往不可能将这三者孤立的对待,而是属于有机统一的整体。倘若单独来看,在形态生成方面,形式来源的方向往往关注于历史素材和自然界中的生物元素。还有关注生成形式的方法或结合结构研究出发生成新的形式,比如借鉴折纸做的折叠空间、借鉴编织技艺做的编织装置、借鉴拼贴工艺建造的表皮;材料上主要探讨数字技术条件下材料构造和空间表皮;结构上主要通过数字设计软件和数字建造工具探索新结构或结构的创新运用。

如果从设计哲学、设计方法和技术运用等几个层面来看目前纷繁复杂的数字建造设计实践可能会有更好的囊括性,虽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数字建造尚有诸多不确定性。设计哲学上有人分析了数字建造的社会语境、设计主张以及未来思考;设计方法上有设计理论家或设计师探索形态生成的方式,提炼数字建造的方法和手段;技术运用上有着重从新技术介入数字建造创意设计或数字建造技术本身角度出发进行探索,而不只是简单的成为数字建造技术的被动的使用者而已。

(一)探讨数字建造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哲学

一些理论家基于数字建筑发展现状提出理论总结和思考。如Antoine Picon在其著作《建筑中的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 in Architecture)中谈到了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重要作用,并系统地探讨了数字文化在建筑以及都市景观中的影响。作者认为目前已经过了讨论数字技术对设计是好还是坏的阶段,而是探讨在数字技术影响下设计应该面对的方向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数字设备的扩散使得建筑的定义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虽然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但是这种改变也不能狭隘地演变成技术决定主义。作者进而谈到了设计现状:计算机的使用使人们掌握复杂几何成为可能。但是形态的复杂性并不是人们唯一考虑的因素,因此建筑师越来越对参数化设计的核心原则产生兴趣。一些理论家进而设想将编程和算法程序与建筑关联,而不只是简单使用一些商业绘图软件。然而可见的形态和不可见的计算机程序的紧张局面将会如何演变?这些数字建造的未来方向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数字极简主义或许将取代形式复杂的表现形式,几何复杂性或许将不再成为数字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构造法则也在发生改变,被现代主义所排斥的装饰也引人瞩目的回归了。在许多情况下,数字装饰取代构造成为构成建筑的基本法则。作者继而谈到数字建筑需要考虑两个重要语境:首先是材料制造以及计算机辅助成型与建造的全新视角,这个语境或许将重新定义建筑师的职业身份;其次是数字化的城市语境,未来的公共空间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图1、2、2013年德州建造——表皮(TEX-FAB SKIN)比赛的优胜作品“3× LP”

该作品研究了带有纹理的不锈钢片的结构性能。虽然不锈钢片往往只是作为一种表皮使用,但是该作品探索了一种基于结构出发的新的设计可能性。在设计手法上可以看到有面片(Facet)和折叠(Folding)的方式。

图3、2013年德州建造——表皮(TEX-FAB SKIN)比赛的优胜作品“Evaporative Skin”

打孔形成丰富表皮肌理,结构上采用机械碾压折叠(Folding)的方式。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互动。基于数字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主题:数字技术重新塑造我们感知物理世界的方式;数字文化对个体选择的重视;数字媒介凸显事件的重要性。基于此,数字建筑更关注现在,忽视历史。但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开始促使设计师们不得不考虑政治的以及社会的因素。

有的建筑师更进一步对数字化或者数字化之后的未来做出思考和展望。比如由Nadin Heinich 编撰的《数字乌托邦》(Digital Utopia),提出了关于动态建筑、数字感官以及未来空间的思考。计算机时代的建筑将会作出如何改变?数字化将会为我们的建造环境带来哪些潜力?……在分析一些案例的基础上,作者还进而提出从建筑数字化到建筑生物化的转化。未来生物可能取代物理成为最主导的科学,当生活中所有事物都被数字化的时候,生物化将会被提上日程,生命科学将会成为下一个创新驱动力。建造生命有机体,打造有生命的材料、建筑结构或者都市结构都会成为可能。

还有设计师基于自身大量设计实践基础,面向现实,明确提出数字设计相关的宣示。扎哈设计事务所的Patrik Schumacher 完成了许多以参数化方式进行的建筑及空间设计,他根据自身的设计实践经验具体提出了与数字建造相关的一些想法。他在南加州建筑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的演讲中就明确地提出参数化设计的信条:反对古板僵硬的形式、避免简单的重复、反对孤立和毫无关联的抽象拼贴,提倡柔软的形体、分化的、关联的系统,还进而谈到参数化设计的优势在于高度的关联性、内在的整合性和外在的适应性,并提出基于生成式参数化设计的参数主义是继历史上基于透视、投影、轴测等媒介的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主义之后的新的设计风格。

(二)探讨数字建造的方式和手段

1、从建造的角度出发

关于数字建造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结基本基于数字建造工具的现有条件,许多方法的总结也基本上呈现出共性,慢慢形成共识并逐渐明晰化。比如北卡罗莱那大学夏洛特分校的Nick Senske教授在教学中提到的三种常见的数字建造手法:等高线法(Contour)、华夫饼法(Waffle)和面片法(Facet)也就属于比较常公认的方法。而可能随着更新的建造技术的出现,数字建造的方式和手段也会不断被更新和丰富。

图4、5、由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Kory Bieg 教授指导的工作室课程Caret 6该作品用不同的塑料板搭建了一个拱顶结构,形成瀑布式的流淌效果,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塑料材质的转换。每一个面片都具有独特的尺寸,并且可以很容易的拆卸摊平,方便打包。

由英国曼彻斯特建筑学院的Nick Dunn 在2012年出版的《建筑中的数字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是目前针对数字建造比较全面的总结性著作,它重点探讨了数字建造的思路、技术和手段,包括数字设计技术:CAD、NURBS曲线、网格、曲线构造、参数化与生成式设计、算法建筑、形态生成(Morphogenesis);数字建造的原则:切割(Cutting)、减法(Subtraction)、加法(Addition);数字建造的技术:激光切割、CNC数控机床、快速成型、3D扫描、机械手等;数字建造的方法:等高线法(Contouring)、折叠法(Folding)、成型加工法(Forming)、切片法(Sectioning)、镶嵌法(Tiling),并在最后对数字建造进行了展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isa Iwamoto教授在其2009年出版的《数字建造:建筑与材料技术》(Digital Fabrications:Architectural and Material Techniques)中根据过去十五年来数字建造的发展集中总结了五种方式:切片法(Sectioning)、镶嵌法(Tessellation)、折叠法(Folding)、等高线法(Contouring)和成型加工法(Forming)。而Lisa Iwamoto 在担任教职的同时,成立设计公司Iwamotoscott,积极投身设计实践,在业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总结的数字建造方式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就软件来说,目前主要可以通过3D MAX,Rhino、Maya、 Revit三维软件进行建模,或者采用他们的相关插件 RailClone、Grasshopper、Paneling Tools、Dynamo等进行参数化数字建模。就硬件而言,根据目前数字建造所运用的工具来看,基本上显而易见的都是这样四大常用的数字建造工具:激光切割机、CNC数控机床、3D打印机、机械手。其中激光切割机、CNC数控机床和3D打印机大家所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基本上属于每个院校的标准配置,或者也有3D扫描仪的使用。而机械手目前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使用并不广泛,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有配置。在美国来看,基本上也是少数学校,比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南加州建筑学院、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等。另外像加州艺术学院、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等更进一步都还有专门针对数字建造的硕士专业方向,在数字建造教学和研究上也走得更深入,不像一些学校只是开设研讨课、实验室课或者工作室课程进行数字建造的教学。

2、从设计的角度出发

1)形态来源

历史和自然界是数字建造形态分析的重要来源。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比如Ilaria Mazzoleni 和生物学家Shauna Price合作撰写的《建筑追随自然》(Architecture Follows Nature)分两部分分析了自然界动物有机体是如何适应环境并建造环境的,以及仿生学新的方法论带来了设计学习自然的灵感。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从自然界获取灵感的设计原则和可以启发建筑设计的生物学概念;第二部分主要引入仿生学方法论,分析了一些案例。

图6、7、由Andrew Kudless 设计的P_Wall在设计手法上使用了翻模成型(Forming)加工组件,然后拼贴成形的方式。

图8、折纸工艺成为形态研究的一种方式

还比如由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的Lars Spuybroek编辑,2009年出版的《建筑变异》(The Architecture of Variation)和2011年出版的《编织建造》(Textile Tectonics)都从历史中寻找形态研究和数字设计的灵感。编者认为数字设计的手法与二十世纪的标准化、极简主义、高大庄严无关,因此提倡从拉斯金以及达尔文的那个时代去寻找灵感。在设计课题中,学生们从哥特风格、卷草花纹等历史素材中寻找形态研究的灵感,进行了数字化设计的有益探索。

2)形态生成的方法

数字媒介的大量使用催生了新的设计方法。Asterios Agkathidis编撰的系列丛书《形态定义策略——实验建筑设计》(Form Defining Strategies——Experimental Architectural Design)、《建筑与设计中的数字建造》(Digital Manufacturing i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计算机建筑——数字设计工具与建造技术》(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Digital designing too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都重点探讨了结合数字技术的建筑与空间设计的手法,属于比较全面的数字技术条件下设计手法的探讨。其中在《形态定义策略》列举了这样一些方法,如空间拉伸、编织模件、剖面成形、穿孔表皮、交错拱顶、线性分层、软体三角形、多方向折叠、空间点阵等;《建筑与设计中的数字建造》探讨的方法有:断面分割(交错框架、算法交错框架)、聚合(球体变换、骨骼结构)、框架(不规则三角分形、等边三角分形、管状结构、双曲结构、树状结构)、环扣(三次环圈、参数化环圈)、折叠(片状、卷绕、鱼骨、参数化鱼骨、折叠式器具);在《计算机建筑》中,作者呈现的一些方法有:扭转、放样、三角分形、钻孔、打结、构架,并以此探讨建筑的空间、结构与几何状态,从而提取抽象原型,然后结合场地分析及其他建筑信息提出建筑方案。

还有重点从某一代表性的材料媒介出发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比如Sophia Vyzoviti 借助纸张进行的折叠方式的探索。Sophia Vyzoviti 结合设计实践以及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设计工作室教学活动出版了一套系列图书,包括2003年出版的《折叠建筑:空间的、结构的及组织的架构》(Folding Architecture: Spatial,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Diagrams)、2006年出版的《超级表皮:折叠作为建筑、产品以及服装形式生成的手段》(Supersurfaces: Folding as a method of generating forms for architecture, products and fashion)、2011年出版的《软壳:透气可伸展建筑》(Soft Shells:Porous and Deployable Architectural Screens)。在这一套系列丛书中,作者都线索鲜明地集中探索了在低技术、高概念的趋势下,表皮形式生成的方式,尤其是折叠这种涉及到基本生成式设计方法的探讨。其中如《软壳》总结了形式变化的四种主要方法:剪切、褶皱、拼贴、编织,并以此组织所有章节,进而主要探索了以连续表皮、表皮聚集、表皮细分作为方式进行的形式生成试验。

而Asterios Agkathidis和Gabi Schillig 合作编著的《表述性几何:织物变化手法》(Performative Geometries: Transforming Textile Techniques)中所体现的也是以数字设计的方式通过一种特定的材料进行探索。学生们通过这个课程集中研究纺织物的工艺、材料与人体的关系,研究裁剪方式以及材料本身等方面,从而通过特定的织物媒介来分析探索几何空间的形态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更为综合、系统性的运用数字设计手段进行设计方法探讨的著作,如由Mark Muckenheim 和Juliane Demel 编著的《灵感:当代建筑设计方法》(Inspiration:Contemporary Design Methods in Architecture)就非常典型而全面地以图文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使用数字设计工具的设计方法:设计基本元素(点、面)、形态发展(肌理)、空间形态(结构)、印刷与色彩的构成、建筑转换(从面到体)、体积改变、空间装饰、轨迹、皱褶与折叠、参数化设计。虽然这些方法并不单单只是针对数字建造的设计方法,并且还不局限于建筑空间设计中能运用,但是案例中所呈现的都是运用数字设计的工具进行的设计,因此属于数字设计手段的比较全面的总结。

还有目前在许多学校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结合一种特定材料按照数字建造的方法进行探索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多属于研讨课性质的课程,不像工作室课程那样具有较多的时间保证,大多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出发,比如集中研究分析数字建造条件下建筑表皮的可能性。比如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的Florian Schatz编写的《铸件建筑——通风体块》(Casting Architecture- Ventilation Blocks)以数字建造的手法探索了在东南亚热带地区,通风体块幕墙的建造方式。

而在表皮方面也有运用一些诸如石材、水泥等材料,使用CNC切割、铸模等方式进行的一些建筑空间表皮的探索。比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Danelle Briscoe教授的材料建造Material(in)Formation课程要求学生运用石材切割的方法进行数字建造表皮的探索。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Brad Bell 教授成立数字建造研究室,研究使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制造数字生成铸件和表皮。他所成立的研究室还为设计公司、艺术家等客户根据需求提供参数化设计的解决方案。还有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由Adam Marcus主导的模块变化(Modular Variations)课程也很具有代表性,以水泥铸模的方式探讨标准化条件下多样性建造的可能性。总之,这些课程其基本方式都大同小异,属于数字建造和材料运用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课程。

(三)从建造材料的角度探讨新的设计可能性

这一方面,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Branko Kolarevic 教授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鲍尔州立大学的Kevin Klinger 教授编写的《制造材料效果——建筑设计与制作的重新思考》(manufacturing Material Effects-Rethinking Design and Making in Architecture)以论文集的形式比较全面的集中了一些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对建筑材料的新探索。作者认为数字技术的创新手法重新定义了设计和建造的关系,数字技术使得对材料的探索可以从设计阶段贯穿于建造过程。因此材料效果对当代建筑的表皮显得更加重要。随着表皮变得越来越复杂,材料效果变成设计和制造效果的关键点。论文集主要展现了:基于创新性和实验性的材料探索所出现的设计和制造实践;建筑建造的新形式;各种制造材料效果的计算机数控技术成型与再成型过程;来自于设计和生产各个阶段的理论立场几个方面。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Christopher Beorkrem教授撰写的《数字建造中的材料策略》(Material Strategies in Digital Fabrication)一书展现了材料性能是如何带动数字建造过程并决定建造技术的。分别从木材、金属、水泥、混合材质以及回收材质五种材质分成五大章节,并选取三十六个案例通过模型再造的方式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这些案例分析了每种材料的特性,包括:连接类型、相关造价、材料变形、色彩、肌理、饰面、尺寸特性、耐久性、风化与防水几个方面,从而使得设计效果和形态相关联。

图9、10、POLY PLANTER,这个是Brad Bell 教授2012年秋季学期的课程作品。主要采用三角形态化的六边形探索生态墙的一个设计图11、模块变体——快速成型二(Modular Variations — Prototype II)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院Adam Marcus教授的2013年的设计研究与装置课程,主要探讨了采用水泥模块建造墙体的不同变体方式。图12、礁石形态,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信息技术与建筑中心

图13、14、生命空间 / Hylozoic Ground

还有探讨数字设计与传统材料如何结合。如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信息技术与建筑中心2010年展览并结集出版的《数字材料》(Digital Material)通过四个装置的展览探讨了数字设计实践如何为建筑创作带来了材料思考的新思路。

(四)从数字时代新技术运用的角度提出思考

有很多设计师积极运用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有的注重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全新的体验。比如由加拿大建筑师Philip Beesley 设计的互动装置系列“生命空间(Hylozoic Ground)”,它可以对环境做出感应,看起来就像会呼吸、有生命的一样。“生命空间”就是一个感应式建筑,生活在不断变化中的环境中并适时作出调整。

还有从建造技术本身出发探索新型建造方式,而不仅仅只是简单作为新型数字建造技术的使用者而已。比如由Fabio Gramazio 和Matthias Kohler编著的《建筑中的数字物质性》(Digital Materiality in Architecture)就探讨和分析了计算机控制机械手进行建造的技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瑞士馆。该馆设计了一组连续的砖墙将展览空间划分为四块,砖墙超过一百米长。首先通过电脑程序研究结构,确保稳定性,现场采用机械手进行建造。

还比如《飞行器组装建筑》(Flight Assembled Architecture)一书记录了由FRAC Centre和苏黎世高工合作一年的实验项目,研究将机器人技术运用于建筑领域。这个设计运用一组通过数学运算法则控制的四旋翼直升机进行建造,将数字设计的数据转换为直升机的运行。四个飞行器通过几天的时间不间断工作搭建了一个6米高、由1500个聚氨酯泡沫模块组成的装置。该模型是按照1/100的比例对一个可以容纳3万名居住者的垂直村庄设计的模拟。飞行建造建筑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还有从工程技术角度研究建造方法和技术。比如南加州大学的建造工程研究生项目主任Behrokh Khoshnevis教授开发的轮廓工艺(Contour Crafting)技术探索建造自动化。通过他研发的机械,房子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3D打印快速成型。 采用打印机械将建筑材料逐层累加实现对大型建筑构件的快速建造,可以解放人力,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五)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提出设计方法的思考

这一方面有各种各样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设计师和教授。尤其有很多教授在学院担任教职的同时积极从事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建造的思考和总结。他们许多都基于自身背景和兴趣从一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尝试提出新的概念和关注点。有的体现数字建造工艺性,有的关注于结构和受力等因素,有的重点从某一类型材料出发,有的将关注点集中于新技术等等。

比如加州艺术学院的Andrew Kudless教授创作的P_Wall系列已为众人所熟知, 并成为诸多论文或著作进行案例分析的对象。Andrew Kudless教授成立Matsys设计工作室,积极从事数字建造设计实践。其作品着力于重新定义数字工艺,并探索弹性结构、壳体结构、细胞形态等方面。他并且总结了数字建造逻辑的5个原则,即数字工艺、几何连续性(建筑语言的回归)、参数化思维(以动态图形作为分析的工具)、强化的快速成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综合手段(材料、结构、形态、建造的反馈)。

又如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的Alvin Huang教授组建了Synthesis A+D设计公司,从事了许多设计实践。他提出参数化极简表面的概念,这一点在参数化设计往往带来的极其复杂表皮的潮流下或许是一种新的尝试。他的许多设计作品探索了形态、力量以及流动性这样一些元素,通过基本形态与叠加形态从而制造更丰富的设计效果。

图15、16 200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

图17、18 飞行组装建筑/Flight Assembled Architecture

图19、20、Contour Crafting, 采用计算机控制3D打印快速成型

图21、纯粹张力——沃尔沃V60展厅,Alvin Huang设计

图22、Geoweaver, 可移动式3D打印机,由加州艺术学院的学生所设计

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的Sean Ahlquist 教授研究从织物材料探索结构以及空间形态的建造可能性。研究编织的方式、织物表皮在结构的支撑下如何受力,从而提倡形态表面下的受力的研究,而不单单只是简单的几何形态分析。

还如加州艺术学院和未来城市实验室的Jason Kelly Johnson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其作品往往运用新技术具有很好的人机互动性。他在技术创新的探索上比较灵活,他探索创新性的数字建造工具,而不单单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数字建造工具的使用者。他的课程中就有学生研究制作可以移动的3D打印机,从而解决常用的3D打印机常常局限于固定的工作面的尴尬。

四、结语

数字建造的兴起与数字时代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迅速发展密不可分,或许当这些技术都更加成熟和普及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再特意强调这一概念。就像现代主义,当其已经深入人心并达成共识的时候,就成为利用现有技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自然结果。

另一方面,除了技术主导因素之外,就像Patrick Schumacher 在南加州建筑学院做的题为“参数符号学”(Parametric Semiology)的演讲中提到,社会秩序需要相关的空间秩序。建筑的社会功能就是要为人们的互动交流提供一种创意的秩序和框架。但是相比较于现代主义诞生时的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与数字建造密切相关的参数化风格或者主义就目前来看缺乏相应的明显的社会变革背景。数字建造的设计方式所依赖的更多的是技术的革新。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它或许更多的只是一种设计趋势和潮流,是一种比以往后现代主义、高技派、结构主义具有更多技术和社会背景支撑的趋势和潮流。

猜你喜欢
数字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答数字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数字看G20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