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先伟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 03002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其核心,教师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及群体素质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好与坏。[1]高素质的体育教师,能调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好地完成“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能力,发展大学生个性,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其自身素质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需求,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势在必行。[2]
本文以省内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输入“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模糊匹配模式搜索从1999年到2013年发表过的期刊论文、硕士和博士论文等,同时还利用图书馆以及《教育学》、《体育教师素质与基本功》等方面的书籍,了解体育教师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省内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分管高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大学体育教师两份问卷。
(2)问卷发放与回收
向省内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74%;向省内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发放问卷20份,有效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90%,回收情况较好。
(3)问卷效度
为了了解问卷的有效性,将问卷送6位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专家的构成情况(见表1),专家对问卷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见表2),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评价结果可知,问卷的研究内容是有效的。
(4)问卷信度
表1 专家构成情况
表2 专家问卷有效性评价的结果
问卷信度检验运用再测系数法,对20位高校体育教师用重复测试进行了再次测量,再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三周,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0.68,P<0.01),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具有显著的意义。
运动SPSS15.0软件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专业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
素质是指人的品质、质量,即人的总体发挥水平,是由人的品质构成的一个整体。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素质则是为知识引导方向。[3]专业知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支架,是一个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名体育教师合格与否,能否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专业的体育知识,因为专业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形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其他素质是无法形成的。
2.专业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构成的外在表现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表现出经常、稳定的心理特征。[4]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体育评价能力等,其中上述体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保护帮助能力、运用教材能力、专研教法能力、编排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学能力、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等,本文在专业能力素质方面主要探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
另外,专业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构成的外在表现,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独特能力。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表演者,更是体育赛场上的组织者、策划者,同时还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3.教师态度和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构成的内在修养
教师态度和价值观是体现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内在修养。相对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强调的会不会、能不能来说,“教学态度与自身价值观”强调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它比一般意义上的愿意、向往更有深层的含义。高校体育教师态度主要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高校体育教师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工作的价值观念和教师对人生的价值观。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高尚的价值观是师德、师风的保障,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价值观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1.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
专业知识是教师传授学生信息的关键,体育教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见表3),64.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的体育知识影响力强,23.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的体育知识影响力一般,12.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的体育知识无影响。另外,有7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强,是他们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增加活动时间,提高活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25.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无影响。由此表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高低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表3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力调查表
2.专业能力中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
教学能力是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能力的好与坏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根本途径。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观察能力、保护帮助能力、运用教材能力、专研教法能力、编排教学能力、掌握现代化教学能力。研究表明(见表4),高校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62%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2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10%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83%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12%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5%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的保护帮助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5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2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1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高校体育教师的运用教材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6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1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17%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研教法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3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22%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的编排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5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23%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3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3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28%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65%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20%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15%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运用教材能力、编排教学能力、组织体育活动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强。
表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力调查表
3.高校体育教师态度、价值观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是否端正,可以从体育教师是否热爱本职工作体现出来;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可以从是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方面体现出来。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的价值观是教师对教学价值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学价值观直接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才能使自己对待工作充满热情。[5]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的价值观是教师对自己生命和学生生命的看法。通过调查(见表5)高校体育教师态度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得出:63.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21.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15.2%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由此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态度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调查高校体育教师价值观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得出:80.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强,12.2%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力一般,7.4%的大学生认为无影响力,由此也说明高校体育教师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重视自身价值,重视体育知识的价值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表5 高校体育教师态度、价值观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力调查表
1.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构成,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专业知识是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态度和价值观是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内在修养。
2.通过调查得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信服感和敬佩感。
1.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建立完善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制度,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2.严把入口关,在高校体育教师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更要加大专业能力的考核。
3.通过宣传、教育,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内部自省和外部激励,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通过阅读激励书籍或观看报告,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在考核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5.高校应创设科研团队,为体育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平台。
[1]胡绍杰.从优秀体育教师素养谈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张勇华.高职_双师型_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楚 旋.关于重塑教师价值观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0):35.
[4]王 巧.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育教师素质建设[J].体育教育,2011(25):114-115.
[5]刘立刚.高校教师素质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