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时代的小情调

2014-07-18 11:41撰文洱玫
中华民居 2014年8期
关键词:蜗居墨菲宜家

撰文/洱玫

蜗居时代的小情调

撰文/洱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蜗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从读书时几个人挤在小小的寝室开始,到第一个自己买单居住的地方,大多都算不上“豪宅”。

很多人把“蜗居”当成一个无奈而窘迫的选择。事实上,当所谓“蜗居”成为一个不得不经历的阶段时,倒不如随遇而安一点。所谓心远地自偏,心宽,天地自然就宽了。

话于此,势必又有人捂着嘴笑道“这无可救药的阿Q精神”。阿Q也罢,生存本来就不易,总得给自己一个苦中作乐的机会吧!

于是,与其碎碎念着环境的不如人意,还不如索性用心打造一番小天地。相比较宽敞整洁却鲜有人气的空间,我对那种虽小却其乐融融的布局更为情有独钟。那种可以把自己完全释放的地方,才称得上真正的家。

有爱与温暖的地方,便是最舒适的家。

开敞式的空间,让蜗居显得不再局促

墨菲床

从Caroline的床说起

美剧《破产姐妹》里Caroline是个落魄的富家女,与服务生Max一起挤在小公寓里。曾经的千金小姐虽有些窘迫,仍有着对于生活品质的小追求。睡不惯沙发的她,对现有生活的第一个改造便是给自己买了个墨菲床——白天,这床便隐匿在墙中;到了夜晚,便可以陪伴主人进入梦乡。

从这一张看上去可有可无的床开始,Caroline也开始了对生活的重新诠释。

沙发和床,大概是上班族最看重的家具。曾经有上班族朋友这样说:“什么豪车豪宅,都不如一个无忧的床垫来得实惠。”所以,即便条件有限,也要有个舒适的床垫。写稿的时候恰好收到表姐的微信“你看我们办公室,多么人性!”图片上是办公室的小抽屉,打开竟有一张折叠小床。对于中午只能趴在桌上睡觉的办公室一族,这点小恩小惠实在太过投其所好了。

墨菲床,应该算得上是蜗居族们的心头好吧!1916年在美国旧金山,威廉·墨菲发明了这种多功能床,固其又名“墨菲床”。所谓墨菲床,就是装在墙上的床,视外观如同衣柜,睡觉时将柜门翻下,便可安然入睡了。

对于需要一房两用的人来说,墨菲床的确算得上是功臣。最妙的是,设计师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创意让这漫不经心的床显得标新立异又与室内整体装饰相和谐。

空间的局促总是让人有些无奈。于是,总有人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设计着,让家具成为变形金刚,不断地施展着十八般武艺。如何将家具变得更有“包容性”是诸多设计师们所研究的课题。

在有限的空间里,不用再多买家具,只需要再多购置一两个配件便可以扩充储物空间,这是现代人与生俱来的本事。在床下多出一排抽屉,将床底的空间好好利用一番;在沙发旁边放一个小小的柜子,于是,墙面与沙发之间那微不足道的空间也被合理的利用了起来……如此种种,大抵都是已经司空见惯的场面了吧!

我至今仍怀念大学时候把寝室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利用起来的小智慧……在搁物架与桌面悬空的地方又架起了搁物框;把挂蚊帐的铁栏杆活生生地变成了衣架,让冬天的大衣舒服地伸展开来;甚至椅子的靠背我也利用起来放上了迷你的小盆栽……

自然有人会说,“这般那样,想来房间里必定是拥挤的吧!”当然不会如宽敞大空间那样整洁,不过收拾得当倒也显得紧促而生活味十足。于是,在还没有办法入住大房子时,我倒宁愿拥有Caroline和Max的小“城堡”,拥挤杂乱不堪,但每个角落都恰好地利用了起来,至少不会太孤单。

有朋友与新婚妻子住在30来平米的小户型居室中,索性将所有隔断打通,一股脑地进行着开敞式生活。餐桌平日里就折叠在墙上;爱买杂志的他们索性就将过期的杂志堆砌出牢牢实实的小凳子;而床边的地板放好了软垫,席地而坐便可床面当做工作台;反过身来,床身又便成了沙发靠垫,陪伴着年轻人的电影之夜;电视墙,更成了陈列架;骑行用的自行车,只好挂在墙上,倒成了不错的装饰品……总之,他家里的小小空间每一个物品都算得上物尽其用了。事实上,我倒更喜欢这样的空间,随手一抓,便是生活。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必要的人生经历吧!从小到大,从琐碎到宏观,岂止是居住空间的变化,这简直便是人生哲学的现实演练。

年轻人喜欢宜家,大都是因为其营造的温暖而软和的感觉

大学宿舍,最早的蜗居体验

对于住过宿舍的人来说,合理利用空间成为必修课

蜗居时代有种随处可得的感觉

当收纳控遇到了格子控

到目前为止,我的生活中有两个收纳控,一个是大学室友Kero,一个是我的母亲,她们两人,除了都是狮子座以外,更重要的都对逛宜家有着偏执般的喜爱。

Kero是个哈尔滨的姑娘,她最爱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图书馆搜罗一堆家居杂志里关于装扮居室的点子,然后把迷你的寝室倒腾得特别诗情画意。那个时候的寝室,有DIY的树叶画,也有从IKEA淘回来的各种收纳神器,几次三番地收拾下来倒也可以在寝室里开个小型Party了。而通过她四年的调教,即便我仍喜欢随意的空间打造,但至少也学会了“乱而有序”。

成都刚有宜家的时候,Kero便拖着我从城西辗转几次到城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宜家,对里面的瓶瓶罐罐感兴趣得不得了。Kero倒是驾轻就熟地一口气收罗了一堆收纳物品,又让我和她一起将这些东西从城南拖回城西。回寝室后,她便开始捣腾自己的那一小片天地。一个下午的时间,她还真的把乱七八糟的小空间打理得妥妥当当,平时只能堆在一起的小物件竟也都舒舒服服地有了亮相空间。

而我的母亲,更是热衷于“买小盒子来收纳物件,买大盒子来收纳小盒子。”对她来说,这和房间大小关系不大。正如我喜欢随手可得的生活气息一样,她热爱的是错落有致的规范。于是,我的小小卧室与其他房间总似两个星球一样。

越来越高的物价,越来越多的身外之物,于是,“收纳”成为极其重要的生活要素。

小空间利用好了,一样的有情有调

年轻人喜欢宜家,不仅仅是因为它价格比古典家具亲民得多,更重要的是其简约利落、明快包容的性格实在太符合这个时代了。而它总是能够很好地“功能混搭”,更像是为小空间量身定制——可以随意拆卸、组装、拼搭、增减,完完全全地丰俭由人,私人定制。

我想为宜家服务的设计师一定也是收纳控,否则他们也想不出来那么多与收纳有关的小物件来。

或者,他们一定是个格子控。在他们的引领下,房间被分成一格一格的,不同的杂物被彻底分开,一个小小的抽屉也被分成了好几个小格,用于装置不同的东西。

在传统的装饰理念中,墙面大多是留给色块、画卷、匾额或者时钟的。而当收纳控遇到了格子控,墙面竟也被钉上了隔板,开始了展示与储物的生活。

当空间没办法横向展开时,只好在立体上花功夫了。于是,我们从深宅大院便成了高楼大厦;我们也有了那么多将生活分割成格子的收纳神器。人总是有办法让自己生活得更为舒适。

至于说,设计师们是不是都是格子控?大概只有一起来作个民间访谈了。

“你好,你是格子控吗?”

格子控的世界

生活的艰难与蜗居无关

毕业前夕,和闺蜜在校外租房子过了几天不一样的群居生活。三个女孩子挤在一个小空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即便如此,那短暂的三个月,还是觉得欢乐无比。或许,正如你所想的那样,那时的我们尚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存的刀光剑影,所以觉得喝白水也是甜的。即便如此,我仍是怀念三个人在六月的成都一边小酌一边展望未来的时光,时而哭,时而笑。

总有人说,“生活太过艰难,房子造成了我的不幸。”而我总想说,房子或许真的造成很多人的不幸福,但让房子成为这个因素的,或许还是一种诡异但司空见惯的思维模式。

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的——一毕业就马不停蹄地找个“好工作”,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接下来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还贷,或者准备第二套房……有朋友这么给我形容开始“房奴”生涯的心情:“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房奴,每个月有那么多钱需要还,忽然就觉得好无望。”就是这样,生活被一间间蜗居所困住了。

当然,我不是苦行僧的追崇者,如果条件使然,我亦乐得有着大房间供自己撒欢,但我似乎对于当下的每个状态都乐得其所。

生活的艰难与否,与蜗居或许真的无关。即便在小小空间里,若是有心仍是可以打造出包容万象的可能性。

诚然,或许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挤在狭促的小空间里,但若是心宽,也许就有不一样的解读——“拥挤”会变为“紧凑”;“杂乱”会成为“温馨”。设计师们都已经为所谓蜗居做好准备了,为什么还要害怕呢?比起天地来说,再大的豪宅亦都是蜗居,所以倒不如随遇而安一点。把空间中的每一个可能性都利用起来,然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存在着诸多可能性。而“情调”二字,自然也随之而来了。

温暖与舒适,才称得上是家

格子控的家

小空间利用好了,一样的有情有调

小蜗居也温馨

猜你喜欢
蜗居墨菲宜家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哪个墨菲
No.4 又一个高频词汇将淡出淘宝搜索栏
周末蜗居
“陶”气猪
2018宜家春季新品
努力不让地球爆炸
Chinese Characters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