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志燕
繁华深处栖梅宅
MEILANFANG
撰文/姜志燕
在什刹海南侧、恭王府西侧,横亘着一条在岁月之河上起伏摇曳了200多年的护国寺街。踏进悠长的老街,时空单车随即倒档加速,穿越至清末民初。青砖雕花朱门四合院,老槐柿树彩绘石狮子……时光之手不经意间连缀起了历史,并给人留下可供破解和寻觅的细密注脚。徜徉于光影斑驳的青石街上,即使迎面走来青衫古人,应亦不觉丝毫诧异。半是浮生半是史,半醉半醒半迷离。
在街道东口尽头,以雅静对繁华,以简净对富庶,憩息着一座白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覆盖着浓浓的绿荫,墙内的静谧和芬芳隐隐流泻而出,牵绊住了来往行人的目光和脚步。在“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的护国寺街上,梅家老宅如此普通,又如此不普通。从1951年至1961年,梅兰芳和家人在这里编织了10年的和谐光阴图。梅兰芳逝世后,周总理提议将梅宅改为梅兰芳纪念馆。几经周折,1986年10月,梅兰芳故居终于复原,世人得见其貌。即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梅兰芳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那正是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匾额。
梅兰芳故居内院正房与东西厢房
建国后梅兰芳赴日演出
大无量胡同梅宅成为外宾来华必看景点
周总理接见梅兰芳
毛泽东接见梅兰芳等艺术家
1894年10月22日,在北京李铁拐斜街的一座破旧四合院内,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婴出生了。也许因为出生于梨园世家,这名婴儿的哭声格外高亢嘹亮,似有余音绕梁的旖旎。接生的人笑言,这孩子是天生吃戏饭的角!家人没有料到,接生婆的戏言成真,这个婴儿日后成为世界级戏曲艺术大师、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饰演了中国文化史上数十位著名女性,西施、杨贵妃、嫦娥、麻姑、杜丽娘、穆桂英……或柔媚,或飒爽,或端庄,或灵性,无一不美,因而博得了“美神”的嘉誉。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在中外交流尚闭塞的年代,他多次出访外国,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堪称一代宗师。
但凡能被称为宗师,其品德也足可称范。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避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抗日战争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派梅兰芳去日本访问表演,打开中日门户,为中日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梅兰芳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
四大名旦合照
纵观梅兰芳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乱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安稳的十余年时光。梅兰芳个人和家庭在动荡的时局中颠沛流离,转换过八九处住所,但几乎都湮灭于桑海桑田般的变动中。
梅兰芳幼年家境贫寒,4岁丧父,跟随母亲在大伯梅雨田的的护持下生活。曾经在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南芦草园胡同的小院或大杂院居住过。直至1920年,26岁的梅郎名冠京城,有了充足财力,才买下北京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的七进大四合院——一座中西合璧的精美园林。梅兰芳将七个院落打通,筑有长廊、荷花池、假山,并建有一座二层的西式小洋楼。室内陈列名家字画、精美的古玩瓷器,家具都是用上等紫檀和黄花梨木打造而成,连待客用的茶具都是极其讲究的艺术品。10余年间,梅兰芳在这座豪宅中接待过泰戈尔、杜威、罗素、毛姆等各国艺术界名流和政要等外宾达六七千之众。当时的梅宅,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据传,当时外宾游览北京的三大项目就是“登长城,观颐和园,访梅宅”。
1932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铁骑奔突,红楼梦断。久居北京的梅兰芳感到时局不稳,被迫挈妇将雏迁居上海,租住上海市马斯南路121弄87号的三层花园洋房——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房产。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为躲避日寇的纠缠,他和剧团演职人员前往香港。日寇占领香港后,他为了拒绝日寇胁迫演出,断然蓄须明志,洁身自好,盛年告别舞台。断了经济来源后,梅兰芳只好靠卖画为生。但梅兰芳家族庞大,供养人众多,1943年,梅家支撑不下去,梅兰芳夫人福芝芳不得不回北平卖掉无量大人胡同的宅子,曾经风云一时的京城名流聚集地风流云散。后来,无量大人胡同旧宅几经转卖,被拆得面目全非,如今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马斯南路洋房(现为思南路87号)被房地产商买下开发成豪华酒店……梅兰芳一生迁居10余次,只剩下护国寺小院还是旧时模样。虽然,与梅兰芳成名后居住过的其他住所相比,护国寺9号院是最小、最简朴的。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所饰韩玉娘(该剧于1948年被拍摄成中国第一部戏曲彩色电影,由费穆导演)
资料: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1930年,梅兰芳分别被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州大学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家学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梅兰芳居住上海期间,非常想念北京的四合院。他在1934年所作的一幅小写意牵牛花作品,其题款为一长跋:“曩居北京,庭中多植盆景牵牛花,绚烂客观,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此花,快何如之。”久经离乱愈思家。在上海住楼房的梅兰芳,非常想念北京的四合院,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漫卷诗书归去”,再住四合院,再植牵牛花。
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艺术界旗帜性人物,梅兰芳同时收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橄榄枝”。因为与周恩来的一次秘密会晤,梅兰芳决定留在大陆,与梅党领袖、跟随国民政府去台湾的齐如山诀别。
1949年10月,梅兰芳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开国大典。1951年4月3日,他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今天能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国家大事,又做了中央机构的领导人,这是我们戏曲界空前未有的事情,也是我的祖先们和我自己都梦想不到的事情。”周恩来建议梅兰芳回北京居住以便工作,并想安排他住回无量大人胡同旧居。梅兰芳婉谢,他说,那间宅子已经卖给他人,不希望依靠政府之力迫使人搬出,请政府安排一所小院作宿舍即可。政务院管理局当时安排了三套房子供梅兰芳选择,护国寺甲1号院(现门牌号改为9号)是他看房的第一站。此院原是王府马厩,后改建为二进四合院,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军官宿舍,解放后经修葺而建成住宅。这宅子固然比不上大四合院和小洋楼,但对于梅兰芳来说,十几年颠沛流离,有个安定的家即好。梅兰芳表示对这里很满意,其他两处不必再看。这座宅子占地716平方米,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1951年至1961年,一代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护国寺9号院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梅兰芳回京后,演出日程表排得很满。他到京津沪汉和东北工业区演出,赴朝鲜和华南慰问解放军,访问维也纳、苏联、日本,以艺术促进外交,去世前夕还在惦记新疆铁路通车典礼……1961年5月31日,应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之邀,梅兰芳赴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了《穆桂英挂帅》,谁也没料到这是他的谢幕绝唱。回家后休息几天,梅兰芳感到胸口不适,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但此后他仍天天坚持开会、演出、讲学、出访。1961年7月30日,午饭后,梅兰芳突然胸痛发作,家人赶紧给他服了硝酸甘油,他艰难地说:“痛苦没有减轻,再给一片。”医生来了,梅兰芳不让别人帮忙,下床更衣,独力缓缓行至大门。他好像有特别的预感一般,蓦地停住,回头环视了一圈这个居住了10年的小院。这是梅兰芳对尘世生活和宅院的最后回眸。8天后,他在阜外医院停止了心跳。
梅兰芳方逝世后,其夫人福芝芳整日触景伤情,不久就搬出了护国寺小院。“文革”爆发后,有一群红卫兵扛着铁锹到北京西郊万花山要挖梅兰芳的坟。但由于梅墓迟迟未立碑,红卫兵面对遍地的黄叶和枯草,找了半天没有头绪,只得作罢。如此离乱,已不能再惊扰梅兰芳。在乱世中跋涉了60余年的一代名伶,终于静享安眠。
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及子女照片
1994年发行的纪念梅林芳邮票
梅宅正房
北京李铁拐斜街45号
今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101号。梅兰芳出生于此,并在此住到7岁,亲身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浩劫。
北京百顺胡同
1900年搬入,其邻居是杨小楼和徐宝芬,他的启蒙老师吴菱仙也住在附近。在这里,梅兰芳开始上私塾读书。
北京鞭子巷头条和三条
1908年,梅兰芳先生的母亲病逝,全家搬到这里。17岁,他在此与王明华结婚。在这里,梅兰芳还有了一个新爱好——养鸽子。19岁那年,梅家搬到鞭子巷三条一所四合院。
北京芦草园
1916年,随着收入渐丰,梅家买了一所较宽敞的房子——两座打通了的四合院。在这里,梅兰芳的艺术更趋纯熟,他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养花。据说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的一套信笺就是以在梅家见到的牵牛花为题材的。
北京无量大人胡同24号
今红星胡同11号。1920年梅兰芳为感激祖母的养育之恩,置了这处院子,而后,他在此地娶了福芝芳。后来四个孩子都在此出生,祖母和王夫人也在此逝世。至抗战前这里一直是梅兰芳居住的宅第,也是一个京城人文荟萃的地方,被称为“缀玉轩”。在这里,梅兰芳还编排了《霸王别姬》、《洛神》、《西施》、《春灯谜》等新剧。
上海马斯南路121号
位于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后就住在这里,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从香港回来后继续在此居住,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这里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被称为“梅华诗屋”。梅兰芳在此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激励国人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杜门谢客,想尽办法拒绝日本当局及其在中国所成立政权的邀请。
香港干德道8号
位于干德道8号,梅兰芳为躲避日本人的邀请,1938年移居香港,并在这里蓄须明志。香港沦陷后,梅兰芳于1942年回到内地。
北京护国寺街9号
这里是梅兰芳在1950年回北京定居后居住的地方,梅兰芳最后一部新戏《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