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玲
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原因及护理对策
张宪玲
目的 探讨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食欲下降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护理后食欲明显较护理干预前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心内科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实施相应的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
心内科;食欲下降;原因;护理
食欲下降指的是失去正常的进食欲望, 出现进食量的不同程度的减少, 常常导致出现机体消瘦、体重减轻甚至营养不良的状况[1]。食欲下降的症状在心内科患者中较为常见,患者食欲下降会导致机体活动耐受力下降, 抵抗力下降等情况,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甚至导致患者发生电解质紊乱症状[2], 会加重原发病病情,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食欲下降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食欲下降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0~85岁, 平均年龄(62.6±6.5)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确诊, 其中心功能不全12例, 冠心病10例, 缺血性心肌5病、风湿性心脏病6例, 先天性心脏病5例, 扩张型心肌病4例。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的食欲下降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分为轻度:患者在7 d内食欲略微下降, 进食量比正常进食量减少25%, 无胃肠道不适症状;中度:食欲较之前明显下降, 时间持续7~14 d, 进食量减少到正常进食量的一半, 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 偶儿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 但无营养不良症状;重度:食欲差情况持续14 d以上, 进食量比正常进食量减少70%。精神萎靡, 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食欲下降患者一般会伴有紧张、焦虑不安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根据认识到患者这种心理情况, 积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所思所想,向患者讲述进食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介绍相关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3.2药物治疗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饭后0.5 h可以服用胃肠道反应性药物, 避免空腹时静脉给药, 适当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给予患有慢性胃炎病史或者高龄患者以减少发生食欲下降概率;给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胃动力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已经发生食欲下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用药宣传, 告知患者要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 避免多服、少服、误服以及漏服的情况发生。另外, 要叮嘱患者要进行定期血糖、血压检查, 患者稍感不适要及时到院就医。
1.3.3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低钠、低钾、低氯等临床症状, 如消化道功能障碍、机体乏力以及心功能异常等。护理人员要根据该种情况叮嘱患者多食用富含钠、钾、氯的蔬菜与水果, 以对患者胃肠不适等症状加以改善。如有必要可通过静脉渠道补充钠、钾、氯等, 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给予适当药物剂量调整, 确保正确的饮食方案。
1.3.4饮食护理 在注重营养均衡的情况下尽量根据患者个人口味安排饭菜种类, 注意烹调过程中的作料和调料的作用, 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食欲, 促进饮食量的增加。另外,在患者进食后要及时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 患者食欲明显较护理干预前有所改善,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患者护理干预前后食欲下降改善情况比较(例, %)
心内科患者食欲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①老化因素: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一般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其身体机能处于逐渐衰退的阶段, 味觉功能、消化功能等均会逐渐降低, 使得患者进食量明显减少, 造成食欲下降情况。②心血管疾病因素:如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肠系膜动脉硬化等症状,心排出量在心绞痛等症状发生时会有所下降, 造成供血器官的血液灌注量降低, 当该症状在频繁发作时会引起患者的腹部不适、消化道胀气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会造成恶心、头晕、头痛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3]。③药物因素:心内科常用药物一般会造成消化道黏膜受损、胃肠胀气、恶心、味觉迟钝等症状, 造成患者的食欲下降。④精神方面因素:心内科患者经常会出现的情绪就是抑郁、悲观、焦虑不安等, 而消化系统的分泌以及运动功能主要是受内分泌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 又情感中枢系统和皮质下整合中心系统同处于一个解剖部位, 因此易受到情绪因素以及内外环境共同刺激影响, 而造成心内科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
在对出现食欲下降的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全面分析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影响因素, 了解患者食欲下降持续时间、食欲下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 并掌握患者出现的伴随症状, 评估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本研究中, 给予心内科患者相应的护理后, 其食欲与护理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 针对心内科患者出现食欲下降的影响原因实施相应的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食欲不振症状, 值得临床应用。
[1] 俞静芬.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实用医学杂志, 2010,4(25):121-123.
[2] 张秀华.冠心病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3,8(10):156-158.
[3] 李爱兰.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09,7(10):45-48.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