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2014-07-18 12:06杨青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由基低温神经功能

杨青松

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杨青松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由基清除剂,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血糖、血乳酸、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自由基清除剂;亚低温;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 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发病率高等特征, 随着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技术的引入及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了明显的改善, 研究证实,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 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减少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58例, 女性42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47~71岁之间, 平均年龄(61.5±13.5)岁。发病部位包括:小脑梗死5例, 脑干梗死40例, 大面积脑梗死20例, 基底节梗死3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8例, 颈动脉系统62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第一, 年龄在80岁以下;第二, 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第三, 脑部CT检查证实无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症状;第四, 脑部CT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 且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第五, 排除有出血倾向者和近期有手术史患者;第六,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第七, 排除肝素过敏者和正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2]。

1.3方法 两组急性脑梗死观察对象均接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防止感染、改善脑循环、脱水降颅压以及抗血小板凝聚等常规基础性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由基清除剂联合亚低温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与30 mg依达拉奉制成的混合溶液, 用药2次/d, 连续用药14 d为一个疗程[3]。将肛温利用降温毯维持在32~34℃之间, 按照患者病情的变化对用药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连续治理5~7 d, 完成亚低温治疗后, 每隔4~6 h复温1℃, 提高直肠温度到36.5~37.5℃之间, 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等指标进行密切监测[4]。

1.4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临床观察选择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其中,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依据为:重度31~45分、中度16~30分、轻度0~15分[5]。临床治疗效果评定依据为:基本痊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率超过90%, 显著进步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率在46%~89%之间, 进步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率在18%~45%之间, 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率在18%以下,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病例总数×100%[6]。

1.5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实验多参数监护仪对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和血压等指标进行连续监测, 每隔每4~6 h实施一次血尿素氮、乳酸、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等指标监测[7]。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中50例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50例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n(%)]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3.46±3.21)分, 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61±2.04)分;对照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3.91±2.33)分, 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02±3.05)分。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消化道出血10例, 约占20%, 心律失常10例, 约占20%, 肝肾功能障碍14例, 约占28%。感染10例, 约占20%, 电解质紊乱25例, 约占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消化道出血17例,约占34%, 心律失常15例, 约占30%, 肝肾功能障碍18例,约占36%。感染17例, 约占34%, 电解质紊乱30例, 约占60%。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观察指标 实验组5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血乳酸水平(4.03±0.55)mmol/L, 临床治疗后(1.02±0.35)mmol/L, 临床治疗前血糖水平(10.24±3.22)mmol/L, 临床治疗后(5.14±1.53) mmol/L;对照组5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血乳酸水平(4.20±0.85) mmol/L, 临床治疗后(2.20±1.15)mmol/L, 临床治疗前血糖水平(10.41±2.32)mmol/L, 临床治疗后(8.21±1.66)mmol/L。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血乳酸和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病情进展快、病情严重、起病急等基本特征, 而亚低温治疗则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改善, 促进患者康复速度的提高, 降低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亚低温治疗能够对脑细胞所受的内源性毒性产物损害产生抑制作用, 降低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的生成量, 对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避免神经元的快速凋亡, 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量, 避免蛋白质大量合成, 控制乳酸堆积和脑组织能量代谢现象, 减少脑组织耗氧量, 促进细胞代谢率逐步降低[9]。

依达拉奉属于新型自由基清除剂的一种, 依达拉奉具有较小的分子量, 能够避免脑缺血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及脑水肿现象, 对迟发性神经元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控制缺血半暗带逐步恶化为脑梗死, 稀释脑组织内羟自由基的浓度, 降低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量, 对前列环素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 降低次黄嘌呤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对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产生抑制作用, 延缓脂质的过氧化作用, 且亲脂基团量较大。研究证实, 依达拉奉血脑屏障通透性一般在60%左右, 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避免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10]。

综上所述, 自由基清除剂和亚低温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 具有较为理想的有效率, 且临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有助于患者血糖和血乳酸等指标的稳定,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因而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 马金玉.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 2011,1(23):116-117.

[2] 常玉倩.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14(16):46-47.

[3] 尹永英,申冬冬.自由基清除剂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7(22):78-80.

[4] 严颜.自由基清除剂结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5(7):31-33.

[5] 徐彦立,王景超,张思森.亚低温对脑梗死IL-6和sICAM-I表达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3(3):15-18.

[6] 侯爱琴,薛鸿群,郭宏博.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临床医学, 2010,30(2):51-52.

[7] 戴建明.亚低温治疗对中度脑外伤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17(14) :250-251.

[8] 屈洪涛.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对脑水肿及 IL-1β的影响.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15(16) : 394-395.

[9] 邵荣,周刚,刘定华.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24(5):614-615.

[10] 刁新峰.脑出血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12(9):531-532.

Clinical study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and hypothermia combined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YANG Qing-s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Shangqiu 476100,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clinic valu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and hypothermia combined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100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analyzed in i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basic,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adical scavenging agent (Edaravone injection) combined hypothermia therap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clinical blood sugar, blood lactic acid after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and total effectiv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Free radical scavenger combined cryogenic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ad the ideal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thus promoting and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Low temperatur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自由基低温神经功能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自由基损伤与巴沙鱼黄肉症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陆克定:掌控污染物寿命的自由基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