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芳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王来芳
目的探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诊断意义。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 另选本院同期收治患有非风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检测方式分别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敏感性为80.0%, 特异性为52.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为50.0%, 特异性为96.0%;两者联合测试敏感性为72.0%, 特异性为86.0%。结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在敏感性与特异性上各有优点, 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更好的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慢性全身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该病引发机制当前还没有完全了解, 近年来此类疾病发病概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规诊断方式主要有类风湿因子(RF)和X线, 但临床实践研究[1]显示对此类患者应用RF诊断, 特异性难以令人满意,而X线诊断需在患者出现关节受损后才能准确检出, 均存在缺陷。近年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指标多了抗环瓜氨酸肽, 因此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也成了新的诊断方式。为深入了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ACR/EULAR类风湿性关节炎(2009年)相关诊断标准。男34例, 女16例;平均年龄(45.0±6.8)岁;另选本院同期收治的患有非风湿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平均年龄(46.1±6.2)岁。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检测方式分别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试剂产自上海富莼科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 对曲线的拟合方法为OD-lg, 线性对数曲线, 阳性判断标准为>25 RU/ml。RF检测试剂选择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其配套相关试剂盒, 线性范围为5~80 IU/ml之间, 批间相对极差不超过10%, 阳性判断标准为>20 IU/ml。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敏感性为80.0%, 特异性为52.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为50.0%, 特异性为96.0%, 详见表1。
表1两种指标诊断阳性及阴性对比(n)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特点为慢性、多滑膜关节炎、关节外病变以及对称性等, 该病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关节出现僵硬畸形, 甚至骨头和骨骼肌发生萎缩, 致残率较高, 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RF在上个世纪已经被承认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指标, 但该指标的敏感性虽高但特异性有所不足, 部分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会出现RF阳性, 甚至正常的老年人也有一定几率检测出现RF阳性, 因此临床上该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独立于RF指标,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特异性较高, 而敏感度则低于RF指标[2], 这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一致。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在敏感性与特异性上各有优点, 两者联合能够互相补充, 提高诊断特异性, 保障患者治疗及时有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刘喜德, 蔡龙, 李召东,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6(1):115-116.
[2] 吴庆军, 曾小峰, 唐福林, 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医学研究杂志, 2014, 12(5):158-159.
2014-07-30]
475000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