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德
Codman-Hakim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马玉德
目的探讨Codman-Hakim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其中18例患者用可调压式, 14例患者用非可调压式,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有效率为83.33%(15例), 非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有效率为64.29%(9例),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压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2例), 非可调压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例(50.00%),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dman-Hakim可调压式分流管能够有效解决分流术后分流不足或者过度的并发症, 是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法。
Codman-Hakim可调压式分流管;脑积水;应用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病症之一, 其特征为脑脊液的分泌、吸收、循环功能障碍和最终导致脑室增大, 原发病因包括神经系统感染、先天畸形、出血、创伤等,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方法[1]。目前使用的多为固定压力分流管, 分流阀开放压力恒定不可调, 术后容易出现脑脊液分流不足或者过度分流, 导致硬膜下出血、脑积水持续不缓解、裂隙脑室综合征等并发症。郑州第七人民医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应用Codman-Hakim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 效果良好, 现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5~70岁, 平均年龄为33.5岁, 病程3~24个月, 平均14.5个月。其中交通性脑积水20例, 梗阻性脑积水12例;高压性脑积水28例, 常压性脑积水4例;儿童脑积水14例, 成人脑积水18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嗜睡、反应迟钝、痴呆、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等, 所有患者均经MRI或CT检查, 影像学检查提示脑室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脑室径和双顶间径之间的比例>0.25, 脑室周围有明显的间质水肿带, 可明确的确诊。将32例患者根据其意愿及经济条件分为可调压组和非可调压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检查结果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可调压组患者采用美国Codman-Hakim18级可调压式分流管, 术前行腰穿检查无颅内感染, 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分流管脑室端以侧脑室的额角为穿刺点, 腹腔端经乳突后、颈部皮下至腹直肌旁切口置入腹腔, 穿刺成功后, 立即测量脑脊液压力, 以低于所测压力10~20 mmH2O设定调压阀开放压力值。将阀门置于耳后2~3 cm, 以便于调压[2]。非可调压组患者采用美国Vygon SS LLC生产的非可调压分流管, 根据患者的年龄、影像学检查、术前及术中颅内压情况选择合适压力的分流装置。
1.2.2术后调压 可调压组患者, 术后给予神经营养和预防感染等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术后复查CT结果调节开放压力, 每次调节压力不应超过20 mmH2O, 以10 mmH2O为宜, 术后3个月后可以确定最终压力。调低开放压标准:①临床表现头痛、嗜睡、恶心、呕吐、头围增大、前囟膨隆;②术后2~3周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室减小不明显, 脑实质内仍见渗出性水肿。调高开放压标准:①出现低颅内压症状:立位、活动时,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平卧位时可减轻;②术后影像学检查出现硬模下积液、脑皮质塌陷、血肿等[3,4]。
1.3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术后调压次数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定治疗效果[5], 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CT或MRI提示脑室系统明显缩小, 间质脑水肿有所改善;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CT或MRI提示脑室系统稍微缩小, 间质脑水肿无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出现术后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 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83.33%(15例), 非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64.29%(9例),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可调压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2例), 非可调压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例(50.00%),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n, %)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脑积水是一种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者循环吸收障碍导致大量脑脊液储存在脑室系统的疾病, 根据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6]。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非调压式分流管, 容易出现分流不足或者分流过度等问题, 从而导致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低颅压等症状, 有时需要再次手术更换压力分流装置, 严重时需要开颅清除积血。可调压式分流管可以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及时的调整开放压力, 减少分流不足或者分流过度的发生, 很多研究结果报道可调压式分流管在儿童脑积水质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
早期经常使用的非可调压式分流管, 一般分为高压、中压、中低压、低压4种, 以中压居多, 有些学者认为颅内压≥180 mmH2O应选择高压分流管, 若颅内压≤70 mmH2O应选择低压分流管, 临床一般在术前通过多次腰穿脑脊液测压来选择分流管的压力类型, 实践发现往往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两者之间联系, 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穿刺时患者的体位、合作程度、穿刺手法等不同;②脑积水的类型会导致腰穿测压不同;③某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颅骨修补术前后脑脊液压力是呈现动态变化的。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是通过体外的磁性调控工具无创性调高或者调低分流阀内部的机械装置来改变阀门的开放压力, 以解决分流管选择不当的问题,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根据术中测得的颅内压设置一个较高的开放压力, 逐渐的调整压力, 缓慢的向最合适的颅内压调整, 可有效的防止过度分流的问题[8]。
Zemack⒅等研究中, 218例患者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 认为可调压式分流管在治疗脑积水方面效果显著, 78.9%原发性脑积水效果良好, 69.8%继发性脑积水效果良好。本研究中, 18例脑积水患者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 14例脑积水患者应用非可调压式分流管, 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有效率为83.33%(15例), 非可调压组患者术后改善有效率为64.29%(9例), 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基本相符。总之, 与传统的非可调压式分流管相比, 可调压式分流管可直接体外无创调节压力值, 进行个体化调节, 避免再次手术,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蒋栋毅, 沈李奎, 陈寒春, 等.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10(33):4892-4893.
[2] 单臻, 陈昆, 黄育婵, 等.可调压式与非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疗效的比较.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6(3):299-302.
[3] 赵希敏, 刘勇, 刘霞.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16(9):538-540.
[4] 吴雷, 邓志峰, 刘越, 等.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39例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18):3385-3387.
[5] 柏鲁宁, 张毅, 侯文, 等.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临床观察.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3):249-251.
[6] 周煜.可调压式脑室-腹腔分流管治疗外伤性脑积水临床研究.山东医药, 2010, 50(4):53-54.
[7] 谢敏, 廖燕桃, 何燕, 等.儿童交通性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0, 8(12):3296-3296.
[8] 顾兴中.脑室腹腔引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医学信息, 2011, 24(9):4471-4472.
450000 郑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