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共变互动关系研究

2014-07-18 20:32刘平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

刘平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共变互动关系,总结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结构

注: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研合作项目(项目编号:JRSH2-2014-01021)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2000年之初就已开始,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大,尤其是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特征,第二、三产业成为主导型产业。这表明社会资源较为集中在工业领域,第二产业承担中国工业化进程任务有所加速,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占据相当比例的第三产业不但没有保持不断增长,甚至还在2004年之后出现了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型后连续数年实行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上升,扩招政策在促进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的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呈现出尖锐的矛盾,毕业生就业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性课题。

2.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步优化,但与“宝塔形”层次结构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研究生教育和专科生教育仍是我国层次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从科类结构来看,我国工学、管理学、文学所占比例最多,其中工学所占比例一直居高,均值为35.58%,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吻合。进一步比较近年来高校扩招的主要专业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发现我国以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使得科类结构的布局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匹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3.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接近轻度警情与中度警情的临界点。在经济预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社会失业预警的研究成果,结合扩散指数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预警区间进行判断,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属于轻度警情。事实上,在西方劳动力缺乏、就业压力远低于我们的发达国家,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率通常也在70%~80%之间。

二、产业结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三者间的共变互动关系

1.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与二产总值、一产比重、社会失业人数、高等教育入学率呈正比关系,而与三产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工资、招生人数呈反比关系。这说明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人口、社会就业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三产比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验证了第三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作用,提高三产比重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高等教育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在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人数的变化确实会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影响第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关联序来看,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同时,就业结构也影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关联序是对本科影响大于研究生,对研究生的影响大于专科,对研本比的影响大于专本比。

3.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存在的共变关系

一定的产业结构要求一定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之相适应,为其提供合理的劳动力知识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及技术能力的改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则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对策

1.高校要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相结合

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更快地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高等教育部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合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准确定位,把握区域产业政策调整形势,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因地制宜,实行有选择的重点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设置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3.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大学生就业评价和预警机制

一方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着重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在微观上进一步放权,使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适应社会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以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评价高校办学质量;建立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综上所述,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2]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70-75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6(4):87-94

[4]曹元坤.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8):21-34

[5]郎咸平.产业链阴谋1: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9):5-7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