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出于职业原因,我总会在每年高考开考后的第一时间去搜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并不揣简陋,作一点粗浅的分析。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曾兴奋过,也曾沮丧过。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当我搜集、整理完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作文题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失望——或许缘于多年从事这一工作而产生的审美疲劳。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可以用8个字总括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探讨人生哲理的文题近乎一半,对社会、自然、民生的关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点缀,让人隐约感受到一股魏晋崇尚的清谈之风。
●略显玄虚的人生哲理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着实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和积累。让中学生去畅谈人生之要义大多会沦为一种清谈。
谈人生哲理,“心态”似乎是一个绕不开去的话题。因为在不少人看来,“心态决定人生”。今年的山东卷和福建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其命意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则材料的立意可以用一句古语来概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都可能因观者的身份、心态、学养、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觉。这与当年鲁迅先生谈《红楼梦》的命意在不同的读者眼中会相去甚远颇有几分相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拥有健康的心态、卓越的学识对于我们积极面对生活、感悟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更应明白,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绝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看法不同而发生变异,就像《红楼梦》不至于因为革命家或道学家的某些看法而真正变成宣扬革命的广告或诲淫诲盗的教材,雾霾天也不会因为你心存诗意就生出“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的朦胧美。人们需要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而非你以为它是什么,那些虚无缥缈的美妙幻觉只会耽误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
与山东、福建两则材料题旨接近的,还有湖北卷,说真的,如果我是考生,读了那段絮絮叨叨、重复单调的文字,真的难以激发起创作的冲动。观其立意,也谈不上有何新颖特别之处。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间自然风物,每个人都可能有其独到的感受,无论是喜欢山脚下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流连山腰的古木参天、林静山幽,还是钟爱山顶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都无可厚非。遍览山水、登临绝顶固然值得称道,偏爱一隅、流连忘返也无可指责。所谓“境随心转”,一个人喜爱什么样的景物,完全取决于他的审美趣味、欣赏口味,别人无从褒贬。就像生活中,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和生活,别人除了尊重,别无选择。
上海卷和四川卷提供的材料依然有关人生,只是话题要稍稍凝重一些。上海卷提供的材料是:“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读了这则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卢梭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材料中的“穿越沙漠”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旅程的一种隐喻:在我们的人生中,自由总是相对的,而不自由却是绝对的;或者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戴着手铐脚镣的舞蹈。所以,如何将我们“不自由”的人生过出最“自由”的境界,或者说如何将“自由”的外延与“不自由”的底线相重叠,这才是我们人生当中分量最重的一道考题。四川卷提供的材料是:“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从人类的进化史和发展史来看,当初我们蜷缩在山洞里、攀附在树枝上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当我们匍匐在异族的脚下,屈膝于权贵者的宝座前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当我们只是精神的侏儒和思想的爬虫的时候,这个世界同样不属于我们……只有当我们的精神与身体都屹立在这个地球上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这个世界!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具有哲学的深邃性和思辨性,但缺点也在这里——作政治考题更好,作为作文话题,显得过大了。
既然是高考,有关青年和青春的话题总不免会被提起。涉及这一话题的有浙江卷和江苏卷。其中,浙江卷提供的材料属于“由虚而实”。如果就在“门与路”上做文章,文章可以写得空灵飘逸,但难免虚空;一旦加上“大学”限制,实则实矣,却极易使考生腾挪不开,落入“憧憬未来,畅想大学生活”的窠臼。命题者的这一“混搭”估计会使不少考生苦于有才华却难以施展。江苏卷的材料我到现在都读不大明白,不知道命题者的真正命意是什么:是肯定青春不朽之说,还是认定无不朽之青春?后者一般是不大可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作文的立意的。因此,纵使认定青春速朽,其本意也是希望人们珍惜青春,奋发图强,而不是仅仅“吃青春饭”,让青春最终成为一种伤感的记忆。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我以为很值得关注,这就是“天真”——人生其实是需要一点天真的,哪怕他已不再拥有天真烂漫的年纪。任何坚信未来、心存梦想、乐观处事的人其实都有着一颗天真的心。守住天真,守住梦想,其实也是守住了青春。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大自然,不朽的唯有精神。
●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些材料揭示的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生哲理,只能叫作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如重庆卷所供材料的主旨,小而言之,是关于垃圾分装;大而言之,是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他的个人修养。尤其是“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的土豪们,更须“习惯与金钱齐飞”,至少不能在“外人”面前丢国人的脸,让“不文明”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
新课标Ⅱ卷提供的材料,更是“实在”。材料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其含意:一是人们要注意自己的公德心和行为习惯,二是人类应当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善待动物甚至善待人类自己。不过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旅游景点大张旗鼓地向游客兜售动物食料,以此作为一种赢利手段。当然更多的动物园都不主张你去喂食,因为动物的喂食是很有讲究的。担心这些动物“丧失觅食能力”而禁止喂食,如果不是景区工作人员蒙人,就是命题者的臆断。
北京卷选用的材料多与本土相关,今年又推出了北京的“老规矩”。那些北京的“老规矩”其实差不多就是中华民族的“老规矩”。我家乡与北京相距甚远,但这些规矩老一辈都曾对我耳提面命过。其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守则”,当然有积极的因子,也有消极的成分,我们需要的是像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这些“老规矩”蜕变为“新规矩”。
说到“生活守则”,不能不提及今年的新课标Ⅰ卷所提供的材料:改“对抗”为“协作”,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职场上,的确值得赞赏;但是作为一场正规的传统体育赛事,这样的“奇招”未免有挑战游戏规则的嫌疑,也使体育比赛失去了意义。遥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女子双打预赛时,中国羽毛球队部分队员为了决赛避开强手,队友间比赛时打默契球;与外国队比,竞相输球,舆论为之大哗,结果招致处罚,选手、团队颜面尽失。这说明在体育比赛中,规则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是不违背体育精神这个底线不能突破。所以,如果就事论事,材料中“相互协作”的运动员理应受到质疑;如果要引申分析,以此作为化“对抗”为“协作”的绝妙案例,则命题者选错了材料。因为我们不应该从运动场上那些有悖体育精神的行为中挖掘出积极的意义,就像我们不能用“为了争取更多奖牌”甚至“爱国”等理由去粉饰奥运赛场上的各种舞弊行为。
●论辩不休的科技利弊
有关科技的利与弊,近年来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这一现状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语文试题中——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这一话题,像今年的广东卷和辽宁卷都与此相关。广东卷所提供的材料可以说是今年所有作文材料中最具诗意、最显“文艺范儿”的,就像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个中滋味,又岂是一个“利”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搀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加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辽宁卷提供的作文材料中所描述的场景,让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居住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已深入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失落时的一种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现代社会中,陶渊明、梭罗们已经很难寻觅了。
倒是天津卷在揭示现代科技可能给人带来的“荒诞感”时,给我们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无厘头”,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已经“生动再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
●缺少深度的社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现实总是高考作文难以直面的问题。要不完全绕开,要不避重就轻,要不加以抽象化,使之上升到了一个比较“玄乎”的高度。比如今年的湖南卷,材料就充分发掘了生活中的“诗意”。在材料中,没有看到干部党员们最惯用的公式化地将任何问题都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话语,而读到了一句诗意盎然的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是本材料的亮点,也是巧妙地将考生带离现实生活而升入诗意或哲学殿堂的妙笔。估计考生都会在“心与风景”的关系上大做文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重要性,忽视了那么多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真正原因。其实在许多人(包括干部和一般群众)心目中,当公务员就是为了一只铁饭碗,甚至是为了某种特权,而不是冲着吃苦耐劳、抛洒心血和汗水而去的!但如果在作文中这样分析恐怕很可能有被判为“跑题”的危险,所以还是探究“心与风景”的关系最稳妥、最飘逸。
广西卷的作文材料涉及到了当前比较微妙的医患关系和劳资关系。但材料的内容是阳光的、正面的。一位农民工(弱势群体的代表)病了,医院特地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老板也送来了救命钱,这位农民工兄弟就仅剩下万般感激了——所以他甫一康复就回到工地,又想方设法到医院打工抵债。对这样的材料,考生大都无需承受审题立意之苦,来篇社论式的歌颂时风、颂扬人间真情的评论足矣。
江西卷则将触角伸向了教育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一切的“探究”都是徒有其名流于形式的,或者说都是考试探究、考纲探究、考题探究。让学生就“探究”作文章,除了抨击其“流于形式”之外,真的是乏善可陈。与其让学生写这篇文章,不如让教师来写,因为今天的“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基本上完全由教师来主宰;与其让教师来写这篇文章,不如让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来写,因为正是他们掌控了教育,考试成绩就是他们的政绩!
在我印象中,安徽卷作文常常会爆出冷门,出一些很有吸睛效果的偏题、难题。今年他们再接再厉,又命了一道很适合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料的内容不可谓不专业,而且似乎很难由此抽象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如果就事论事,讨论演员可不可以改动剧本台词,我想举一则发生在郭沫若身上的例子。郭老的话剧 《屈原》初排演时,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指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台词“你是无耻的文人”发之于口,力度不足,建议改成“你这无耻的文人”。一字之易,果然气势大增,郭老为此盛赞张瑞芳为自己的“一字师”。由此可见,能否改动剧本台词,完全取决于修改后的效果。改得好,多方受益。现实生活中宪法都可以修改,况剧本乎?但这绝不是无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向善。
●结语
面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虽说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宽,但在直面现实(尤其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方面依然不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务虚”之风依然强劲,玩味人生、品味哲理、强调主观的作文题占据了作文市场的绝对份额。再有一点,诚如杂文家鄢烈山所言,今年的高考作文“议论文独领风骚,记叙抒情尽折腰”,而诗歌体裁清一色地被排斥在应试作文之外,这与语文人文性、工具性并重的教学宗旨并不吻合。总的来说,高考作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逊色于高校自主招生作文题。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作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可惜我们的高考作文却大多在命题者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避实就虚的幻境里兜圈子,这必然会使高考作文所需承担的更为重要的考查意义丧失。高考作文,何时能在内容上直面社会现实,在体裁上允许百花齐放,我们的高考才算是真正改革到位,高考试卷所承担的选拔英才的职能才有望得到充分的体现。诚如斯,则天下考生幸焉!中国教育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