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湖南常德417000)
话语(discourse)这一术语由来以久,要究其古今中外源流,恐怕并非易事,《现代汉语词典》“话语”条的注释是“言语,说的话。”[1]巴赫金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话语进行研究,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活动的艺术实质,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言语,哪里有言语哪里就有对话,哪里有对话,那么哪里就有文学,而话语的对话本质,就是话语内部固有的多声部性。他是将话语作为的一种行为,一种人内交往的工具来讲的,是一种表现,一种纯粹的(不涉及行为的)信息传递。[2]这种对话语“对话”性质的研究,肯定了文学能反映各种叙述者的声音,社会权威、个人、群体,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都可以出现在小说界中,各种社会复杂形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话语”概念的认识上,在话语相对于文学的认识上,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比较系统阐释了话语之于社会的各种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任何意识形态,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它比“语言”和“言语”的总和更丰富和复杂,并非常纯个人话语行为,而是许多因素或关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话语活动。[3]
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经过了长期的文化沙漠与万马齐喑的情景后,文学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在饱尝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迫害后,充分积累了感言的、语言的、经验的生活素材。在粉碎“四人帮后”“呈现了一个文学喷涌的局面,就像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它的真切、热烈、对社会的激情、对束缚人的灵魂、束缚人的思想的抗议和得到灵魂的解放的欢欣都一古脑的喷涌出来。”[4]许多作家在这时期包括王蒙在内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并且深刻地影响这一时代的文化创作,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进程。
但是新时期开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话语,在文革中结束后,并未一下子就走出其樊笼。前新时期文学话语,仍处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漩涡中心。描绘的仍是阶级斗争、道路斗争、思想斗争等等。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以谏臣的身份在为民请命。
在解放思想开放紧紧闭心门时代语境下,一种话语的需要,这种话语在表达人们内心需求,倾诉生活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跳跃性,是既有逻辑性又有形象的思维性话语。“那真正能引起我灵魂的颤动,使我神往,使我进入与作品的交融的境界,却是那些维妙惟肖地刻划生活、刻划人的精神世界的作品。精神生活当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反映着社会生活。”[5]这种生活与精神世界的话语表达使王蒙这一批复出作家纷纷大胆地选择这种类似电影的“主观镜头”表现方法,既表现人的内心、又表现人的环境、遭遇和生活;既追求客观的真实,也追求主观感受的真实。
在王蒙的启发和带领下,一批作家相继采用这种表现内心活动的艺术形式,致力于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的挖掘。人被提到了抒写的“中心”。这种当时举国上下都推崇的并冠之为“意识流”的表现形式被因为符合当时思想解放潮流的需要被炒得沸沸扬扬,随之出现了许多思维性话语反思历史,呈现伤痛的小说,如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戴厚英《人啊,人》、李陀的《七奶奶》等等。这些小说打破政治话语的门阀,发掘人的思想意识,按照生活折射在人们心灵中的印象来描写经过心灵过滤的生活,不仅揭示人在清醒时的意识活动,也揭示人的潜意识。虽然这些作品仿佛减弱了“生活的真实感,但它所表现的主观真实却大大加强了,因此丰富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也丰富了当代小说的思维话语”。[6]
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话语是语义的单位,对话语的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同样,一定的社会时代下有相对的话语现象。
进入90年代,各种文学话语或互不理睬,各自为政,或互相吸引,包容万象,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学话语,文学进入“杂语时代”。
如果说在80年代语境场所下,王蒙起先锋引导作用,其气势不可忽略,那么他在90年代的语境中的话语力量就淹没在大众文化语境更大的洪流中。在90年代中,王蒙也感到话语的压力,改革和开放是时代的特色,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一个是对话,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这两大潮流中,知识分子的声音总是积极的,但又是不强加于人的。而在90年代甚至到21世纪,而对当代社会生活宽松化,阅读消费化产生的文学情调产生了怀疑,同时也给王蒙等作家设置了无法绕过的路障。“现在社会的文学消费培养起来的这种情调,不但我这个年龄就是你(郜元宝)这个年龄,可能也不能完全理解吧。”[7]但这种情调代表了这个时代一个话语群体。老作家与新新人类所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对于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的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并不是每个年代人能理解的。
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话语形态在历经文革后,并在新时期的不断变革中,一变再变,一破一立,多破多立,呈现出放鞭炮式的欢欣雀跃。到二十一世纪,文学话语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78:477.
【2】米·米·巴郝金.语言创作类学[M].第2版.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6.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4.
【4】王蒙.面对一种新形势.文艺研究[J]1987.01.
【5】王蒙.倾听着生活的声息.文艺研究[J].1982.01.
【6】钱旭初.论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1995.1.
【7】王蒙.郜元宝.谈谈我们时代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J].2003.5.